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如何进行“三个选择”的教学

2011-04-03 05:06:02周良武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产阶级条约

周良武

(广东海洋大学 思政课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8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即可把其目标和任务简称为“三个选择”。“纲要”上编讲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至1919年五四运动近80年的近代中国历史。由于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还没有确立,在这段历史的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处于与西方多种思想相竞争的传播之中。因此,上编内容如何进行“三个选择”的教学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牢牢把握本编内容的总体特征

上编内容有三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其实也就是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讲述中国如何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两章主要讲述中国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即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如何探索国家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

近代以来的这些探索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即它们都失败了,即使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而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探索也失败了。那么,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进行如此多的探索都不能实现国家独立的目标呢?中国的革命到底要由谁来领导,方向在哪里,用什么理论来指导?这就是上编留给我们的悬念,沿着这些问题思考下去就自然而然过渡到了中编与下编的内容。所以上编的内容表面上看似与“三个选择”的教学没有必然联系,其实这些内容是为我国进行“三个选择”作铺垫,是“三个选择”内容的逻辑起点。没有这些内容作基础,就体现不出中国以后进行“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所以上编的内容是为“三个选择”打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上编内容的最终落脚点放在这里,否则这编内容的教学就会脱离整个教材体系。

二、讲清近代中国如何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纲要”课的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总共只有32学时,平均到每章大约是两个学时。第一章反对外国的侵略的斗争的内容比较多,在两个学时内讲完,时间是很紧的,单是五次较大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一次农民战争,就有太多的教学内容。

因此,以上内容的讲解不能像对待历史专业的学生那样,过多地介绍历史史实、资料,否则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必须用一条主线把这段历史串联起来,围绕这条线索进行讲解,这条线索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国情,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所以,在这一章中必须把这个背景阐述清楚。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独立主权逐步丧失的过程。中国独立主权的丧失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实现的,但近代以来,中国被迫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款、约定达数百个之多,这就不可能把这么多的不平等条约一一加以阐明,而只能把其中主要涉及国家主权丧失的条约加以讲解即可。

如此一来,就可以围绕几次大的反侵略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进行讲解,如中国领土主权的逐步不完整: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对香港岛的割占,《北京条约》规定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把守,中国人则不准居住,等等;我国关税主权逐步沦丧:《南京条约》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的规定,《望厦条约》规定“中国日后欲将税则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议允”,《天津条约》规定中国海关由英人“帮办税务”等;中国司法主权逐步丧失:《虎门条约》规定领事裁判权,致使外国人得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中国的行政主权逐步丧失:《天津条约》规定公使驻京,外国公使俨然以一种占领者的姿态进驻北京,可以对中国的统治者发号施令;中国对外贸易自主权逐步丧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迫开埠通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选定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南京、镇江、九江、汉口等处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到内地通商,《中法新约》规定中国今后修铁路,应向法国“商办”,《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岸,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等。正是逐步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也就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最终确立。

三、讲清近代中国探索失败的原因之一:领导力量存在根本的缺陷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领导者是农民阶级,农民具有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领导集团在起义的过程中逐渐不思进取,追求物质享乐。金田首义仅有月余,洪秀全就急于铸金玺、选美女,随着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的娘娘也越选越多。杨秀清也假托天父下凡,诏命各王多纳女子。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化堕落性更加暴露,他们觉得天下坐定了,该享乐了,于是又大修宫殿。追求享乐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集团权势欲的膨胀,最终酿成了“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最终失败。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通过开展洋务运动进行国家出路的探索,洋务派与顽固派相比,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人士。他们标榜的口号是“求富”、“求强”,但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秩序,他们兴办的企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集团性,企业虽然名义上属于国家,其实真正控制在这些创办人手中,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自己集团的利益,他们的探索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探索失败的原因,在领导者方面的缺陷,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与软弱妥协性。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然而他们的要求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阻碍,因而具有革命的要求。但是,资产阶级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本身力量有限,并且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资本家本身就是地主,资产阶级在技术、设备上对外国资本家有很大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他们不敢彻底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而也就不能够把广大劳动群众组织起来。所以,他们的探索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四、讲清近代中国探索失败的原因之二:探索方向的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其建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其探索的方向是建立一个封建王朝。当然,由于这次农民运动是在内外交困、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具有与以往农民运动所不同的一些特点,即这次农民运动除了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外,还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并且颁布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建国方案即《资政新编》。但总体来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探索方向还是重复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由盛转衰规律,其方向还是建立封建制度,这种探索的方向在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的背景下,已经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同样,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也是以“求富”、“求强”为名,探索在中国继续走封建社会的道路,这种探索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两次探索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当时的世界背景下,中国还想回到独立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的。

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戊戌变法,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探索的方向是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以及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碍,他们的探索也失败了。事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探索的方向该如何选择呢?这就是上编留给我们的疑问,这就为中编和下编进行“三个选择”内容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铺垫。

五、讲清近代中国探索失败的原因之三:指导思想不适合国情

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是“拜上帝会”,它是一种虚幻的宗教思想,虽然在特定的时间和程度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来引起“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也是由于杨秀清利用宗教迷信,扮演“天父下凡”而引起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妄想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思想,即改良派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革命派是旧三民主义的思想。只是在道路的选择上有所不同,维新派主张改良,孙中山主张革命。这种思想本身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外不独立,对内不民主;同时,资产阶级本身力量有限,再用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就很难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组织起来。另外,帝国主义国家也不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这种思想已不能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当然,在分析原因时,在教学方法上不宜采取由教师直接指明的方法。否则,学生有一种老师都设计好了的感觉,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可采取先由学生讨论,由学生去分析、归纳、概括失败的原因,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慢慢引导、点拨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但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三个选择”的主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围绕这些阶级、阶层在探索领导者、革命对象、革命手段、指导思想、革命的方向等方面的缺陷来进行,从而自然而然过渡到中编和下编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产阶级条约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4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全面解读《视听表演北京条约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