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有
(大庆师范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清朝末期,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但是由于列强之间在华利益的不同,他们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美日关系尤为典型。虽然美日之间的关系也曾经出现过多次波折,但总体而言,以合作为主。笔者认为,研究近代美日关系,不能单单从偶发事件、具体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具体的外交事件等微观角度出发,日美在对华政策上的合作关系,起决定性的还是在宏观上两国基本政策中的利益重合。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美国为掠夺廉价原料和抢占海外市场,需要重新瓜分整个世界。但列强在华的势力已定,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还不足以独自对抗在华的其他老牌强国,而且美国因为地缘、历史、经济等因素,侧重点有“先欧后亚”之分。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原料产地和人口众多的海外市场,美国自然不会忽视其在中国的利益。因此,美国制定的对外政策是“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需要打破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深中国殖民地的深度和广度,最重要的是使中国变成美国的一个巨大的海外市场。对列强方面,美国强调的是机会均等,利益共沾。美国要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羹。这就是美国在清末对华外交政策的核心和基准,也是其处理同在华其他列强关系的准绳。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基于日本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限制,为了成为世界的霸主,日本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亚洲各国,其中征服中国是其重中之重。1880年11月,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在《邻邦兵备略》中明确提出: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 对于“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在后来的田中奏疏中有了更具体化的解释。日本陆军大将田中义刚一上任内阁首相兼外相,便特意召开了东方会议,制定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并将此奏折上奏天皇。奏折中赤裸裸地宣称:东三省为东亚政治不完全之地,我日人欲为自保而保他人,必须以铁与血方能拔除东亚之难局。……唯欲征服支那,必须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的奏疏中,已经明白地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一项战略,把征服中国作为征服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日本在清末那段时期,对美国没有提出合作还是对抗,没有十分明确的对美外交政策。在《日美通商航海条约》(1911年)签订前,日本还不是一个与欧美列强拥有平等地位、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日本对美国主要还是以合作为主,不但没有对抗的实力,也没有对抗的资格。而对其他列强,日本往往要看美国的眼色行事。
从二者的基本政策上不难分析出其利益的交合点:美日在打破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体制方面目的相同。也就是说,美日同样想打破一个封建自给自足的中国,把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又因为日本和美国同样为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希望能在老牌帝国主义列强已经控制的中国分得一杯羹,即都反对旧有在华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独占,尤其是和两国都没有紧密合作伙伴关系的帝国主义国家。此时,美日在华有共同的利益要求。因为美国地理位置距中国较远,当时又没有足够的力量,不足以单独挑战老牌列强,但美国把在中国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试图支持一个新兴的军国主义国家日本,借助日本的军事力量实现自己的在华利益,把日本作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的马前卒。日本也同样想借助美国的势力,达到其称霸东亚的野心。从后来的历史事件中不难看出,当二者利益趋同时,美日两国相互帮助,互相勾结,狐假虎威。
综上,清末美日两国在华合作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宏观上二者有共同利益。
从1840年开始,中国由一个封建帝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速度很缓慢;又由于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中国经济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模式,导致原料的商品化较低,不能提供规模化的工商业原料;加之中国民众长期受内外压迫,民众极度贫穷,因此购买力严重不足。综合以上三点,当时的中国不能满足美日帝国主义把中国作为一个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的要求。而日本作为一个更加新兴的军国主义国家,其资源极度贫乏,极度需求海外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加速对中国的殖民速度,加深殖民程度。美国认识到日本把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生命线的意愿,自身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而暂时无暇西顾,借助日本力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1874年,日本在美国前驻厦门领事李仙德的直接谋划下,在美国海军帮助下出兵台湾。虽然未能成功占领台湾,但是最终却迫使软弱的清政府赔偿日本“抚恤银”50万两,还间接承认了日本吞并琉球这个既成事实。可以说日本第一次讹诈清政府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完成的。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虽然在军事上中国有优势,但是日本依靠英国和美国提供的武器、外交上的支持、军事上的压力、甚至外国雇员的策反等全方位的帮助,最终战胜了中国。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对此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自从1882年朝日条约以来,美国政府就一直坚定地、始终如一地使中国不要以为在朝鲜的危机中,美国会支持中国的主张……美国政府对于日本的帮助已经不亚于一个同盟了。”[1]在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中国割让台湾使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让清政府承认朝鲜所谓的独立,日本获得了对朝鲜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支配权,并从中国勒索白银2.3亿两的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对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在通商口岸的设厂、通商权和内河航行权等一系列权力,满足了日本殖民地的需求,财富的需求,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的需求。作为回报,《马关条约》中的一些条款为美国向中国输入资本提供了依据,美国根据在通商口岸的设厂、通商权和内河航行权等条款不但为其工商业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且让美国的工商业直接进入中国腹地。因此,可以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面对的表面上是日本,实际上面对的是日本、英国和美国。《马关条约》使日本和美国的第一次互惠合作大获成功,各得其所。
近代中国处于被多个列强共同压迫的地位。当美国在中国的利益被其他老牌殖民国家损害时,如突破了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底线时,美国鉴于当时既没有英国那样强大海军也没有德国那样强大的陆军,加之美国的军事力量对东亚鞭长莫及,日本这个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家就自然成为了美国最合适的利益同盟。
“三国干涉还辽”后,借助1900年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单独出兵,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成为了俄国的势力范围。在20世纪初期,美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贸易增长速度极快,其中轻工业的主要商品纺织品占对华销售的九成左右,总贸易额占东北地区的六成左右,贸易稳居榜首。在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后,美国对中国被入侵并不在意,而是积极地与俄国斡旋,企图使俄国掌控下的东北地区对美国的工商业保持开放。“美国不打算阻碍俄国对满洲实行政治控制……所以我们要求的是我们不断增长的巨额贸易不应被打断,并要求俄国信守庄严的诺言……我们一直承认俄国在满洲处于显著地位”[2],但是俄国没有理会美国的建议。这引起了美国的极为不满,从而使美国将俄国视为其在远东地区最大的威胁。因为直接对抗俄国的势力不足,海约翰提出:“唯一有希望的征兆是他们真的害怕日本”,“美国只需略微加以鼓励同样对中国东北抱有野心的日本,就可能对俄国诉诸战争手段。美国打算利用日本在远东削弱俄国,维护满洲的‘门户开放’,然后借助日本替自己开辟一条道路,使日本侵占的领土逐渐置于美国资本的控制之下。”[3]在远东地区,美国采取以日制俄的策略,开始了一系列的外交攻势。美国直接怂恿日本,一旦日俄两国发生战争,美国将对日本采取善意的政策,为日本攻击俄国加油打气。当日俄战争爆发后,罗斯福在家信中得意地说:“日本是为我们而战斗的,所以,我们从心底喜欢日本的获胜。”[4]日俄战争中,美国表面宣布“中立”,要求日俄双方限制战争规模,暗中罗斯福政府从多方面给予日本以决定性的帮助。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军事方面缺少旧有的军事同盟和利益集团,为了使日本不至于直接面对和俄国有军事同盟国家的打击,已经在欧洲强大的美国跳出来直接以武力威胁有可能给俄国军事援助的德国和法国,不允许德国和法国帮助作战中的俄国,“如果发生一种反日的联合,企图干出1895年俄、德、法所干的事情,我当立即站在日本方面,而且为了帮助它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5]。 在经济方面,英美对日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援助,英美两国承担了日本对俄战争经费17亿日元中的8亿。“在这场战争中,美英两国政府及两国国民对日本的友好、热诚及协调达到了空前程度。”[6]
1917年,经过一系列的运作,美国与日本就中国的“门户开放”问题签订了暂时妥协的《兰辛—石井协定》,美国最终的政策性利益——“门户开放”,和日本以协议的形式得以保障。
美日在中国问题方面的合作,对清末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美日共同压迫处于小农经济环境下落后的中国,使中国加速了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虽然美国强调不伤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且没有实际上占领中国的国土,但是美国却是使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个帮凶。如果没有美国和英国的帮助,日本很难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美日的合作实际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程度,中国的门户与其说是“开放”,不如说是门户“没有”。任何列强都可以随意的压迫落后的中国,中国成了任列强摆布的布娃娃。其次,美日同盟改变了列强控制中国的布局。已有的列强因为美日的对抗和干预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和应对,改变了一些政策,修改了一定范围的控制布局,如俄国对外蒙的控制,日本硬生生挤进中国的东北等。这些改变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次,日本借助这一关键机遇,迅速称霸亚洲,走上了更加疯狂的军国主义扩张之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号法西斯国家,给世界特别是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才最终完成了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历史任务。
清末美日两国在对华关系上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实现了共同的利益,但是随后却因为基本政策上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因为美国的政策是“利益均沾,机会均等”,而日本却是想独占对中国的利益,并不打算和任何国家分享,自然也包括帮助过他的美国,双方的矛盾就此产生。随着曾受美国提携的日本迅速发展,日本开始幻想称霸世界,对美国也构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后来竟然对美国实施了军事打击,两者关系自此彻底破裂。
[参考文献]
[1] 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M]//张健,王金林.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63-264.
[2] 市古宙三.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M].东京:萤雪书院,1941.
[3] 韩振响. 1905-1910年日美争夺中国东北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14.
[4] H.Pringle.Theodore Roosevelt[M].New York,1956:375.
[5] Willam R.Nester.Power across the Pacific ADiplomatic History of American Relations with Japan[M].Macmillan Press,1996:78.
[6] 神川彦松.日米文化交涉史:第1卷[M].东京:原书房,19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