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师启蒙文库 领略科学思想光华

2011-04-03 03:49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莱布尼茨费曼哥特式

本套“科学大师启蒙文库”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徐飞主编,一共包括10分册,《薛定谔》、《莱布尼茨》、《鲍林》、《霍金》、《费曼》是新近出版的5本。丛书精选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卓越贡献的领军人物,注重对科学大师原创作品的挖掘。丛书对大师们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每本书都力求深入大师科学思想的源头,察看大师当年进行科学创造的原始过程,为普通读者及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简明扼要而又内容全面的原著读本,全面把握现代科学创新方法。

《薛定谔》卷属于编译作品,共包括七部分内容,分别是“论波动力学思想(1933年薛定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演讲)”、“科学与人文”、“自然与希腊”、“意识和物质”、“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自传”以及“附录”。在“科学与人文”部分精选了“自然科学之于生活的深意”、“波动理论的缓兵之计”、“破解魔咒的原子和量子”等论文,将薛定谔对科学研究价值的思考、对物质基本概念的重塑、对波动理论、量子力学的思考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自然与希腊”部分阐述了古代哲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轨迹;“意识和物质”部分阐述了薛定谔对意识与物质间关系的认识,并介绍了众多古代哲人对此的观点;“生命是什么”运用量子力学、化学理论深入探讨生命的本源;“薛定谔自传”以及“附录”为读者了解薛定谔的生命历程打开了一扇窗口。

《莱布尼茨》卷除附录外,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分别是“莱布尼茨与中国”、“莱布尼茨论知识”、“莱布尼茨论观念”、“莱布尼茨的认识论”和“莱布尼茨的方法论”。“莱布尼茨与中国”收集了莱布尼茨对中国人的一些思想、发明的探讨,其他几部分从不同角度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通论知识、论判断、论科学的分类、论思想的诸样式、论牛顿的《哲学的数学原理》、论哲学和神学中的正确方法等,全面而详细地展示了大师的思想。

《鲍林》卷除附录外,共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呼吁和平篇”“生命与健康篇”“科学普及篇”以及“科学方法与科学创新篇”。“呼吁和平篇”收录了鲍林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演说以及《告别战争:我们的未来设想》一书的部分文章,阐述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科学家为和平所做出的努力等;“生命与健康篇”主要选取了《新营养学与健康长寿》、《癌与维生素C》两书中的经典章节,重点阐述了维生素C对人们健康的促进作用。“科学普及篇”节选了《分子的建筑术》和《告别战争:我们的未来设想》部分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水分子的历史、核武器的性质以及辐射与遗传、辐射与疾病等内容。

《霍金》卷除附录外,共包括六部分内容,分别是“论人生”、“论时空”、“论黑洞”、“论宇宙”、“论爱因斯坦”和“论物理学”。“论人生”中节选了《霍金讲演录》一书中的部分内容,介绍了霍金的童年、学习经历以及病历,并节选了《果壳里的宇宙》中的一节,从一个侧面展现霍金的研究生活;“论时空”展示了霍金对时间本性、空间和时间、时间的形态等的认识;“论黑洞”选自《时间简史》、《时空本性》等相关书籍,详细阐述了黑洞的概念来源、黑洞的形成及其特性,深入探讨时空的本性;“论宇宙”选自《时间简史》、《未来的魅力》等相关书籍,阐述了霍金对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未来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论爱因斯坦”部分简述了爱因斯坦的研究历程,特别是其提出相对论的过程;“论物理学”部分展示了物理学未来的发展之路。

《费曼》卷除附录外,共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成长自述”、“科学思想与活动”、“物理学讲义摘选”以及“费曼演讲录”。“成长自述”主要选自《别闹了,费曼先生》,展示了费曼顽皮而又智慧、风趣的成长故事;“科学思想与活动”虽只收录了“存在反粒子的理由”和“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两篇文章,但充分展示了费曼先生严谨的科学思想和求实的科学作风;“物理学讲义摘选”部分选取了费曼对基础物理学、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认识;“费曼演讲录”则呈现了费曼对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研究态度和方法的认识。

阅读科学大师的原始文献,无疑是提高科学素养、拓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了解科学大师的一扇窗口。泛读浏览,可以一窥大师思想之光华;精读研习,可以从专业角度感知科学大师科学发现的思路历程,为未来的创新寻找思想和方法的启蒙。这样的启蒙充满了未知、传奇和启思。有兴深究,可以全套书逐一看过;浅尝辄止,也不妨选其一本细细品读。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与科学大师的直接对话,都将开启科学思想的启蒙之航。的“本质”和一般概括性定义,否则哥特式小说类型研究将步入“虚无主义”的混乱局面。

附注:

①70年指的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哥特式小说全盛期(参见Smith 2007:18-19),为了区别于后来其他哥特式文学时期,一般称之为“早期或经典哥特式小说时期”(Early/Classical Gothic Period)(Hume 1969)。

Becker,Susanne.1999.Gothic Forms of Feminine Fictions[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Botting,Fred.1996.Gothic:The New Critical Idiom [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Botting,Fred.2001.The Gothic [M].Cambridge:D.S.Brewer.

Cavallaro,Dani.2002.The Gothic Vision:Three Centuries of Horror,Terror and Fear [M].New York & London:Continuum.

Derrida,J.1980.The law of genre(Avital Ronell.trs.)[J].Critical Inquiry7(1):55-81.

Dimock,W.C.2006.Genre as world system:Epic and novel on four continents[J].Narrative 14(1):85-101.

Ellis,Bret.1991.American Psycho[M].New York:Vintage.Fishelov,D.1991.Genre theory and family resemblance—Revisited[J].Poetics 20(2):123-138.

Heiland,Donna.2004.Gothic and Gender [M].New Jersey:Wiley-Blackwell.

Helyer,R.2000.Parodied to death:The postmodern gothic of American Psycho [J].Modern Fiction Studies 46(3):725-748.

Hemenway,R.1974.Gothic sociology:Charles Chesnutt and the gothic mode[J].Studies in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7):101-19.

Hogle,J.& A.Smith.2009.Revisiting The Gothic and Theory:An Introduction [J].Gothic Studies 11(1):1-8.

Hogle,J.& R.Miles(eds.).2003.Gothic Fiction: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Tradition [C].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Horner,Avril.2002.European Gothic:A Spirited Exchange,1790-1960 [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ume,R.1969.Gothic versus romantic:A revaluation of the Gothic novel[J].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84(2):282-290.

Jump,Harriet D.(ed.).1988.Ninteenth-Century Short Stories by Women [C].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Kilgour,M.1995.The Rise of the Gothic Novel[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Lovell,T.1987.Consuming Fiction [M].London:Verso.MacAndrew,Elizabeth.1979.The Gothic Tradition in Fic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ulvey-Roberts,Marie.1998.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

Nash,J.1997.Postmodern gothic:Stephen King’s‘Pet Sematary’[J].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30(4):151.

Punter,David.1980.The Literature of Terror:A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s from 1765to the Present Day [M].London:Longman.

Punter,David.2004.The Gothic [M].Oxford & Malden,MA:Blackwell.

Russell,Bertrand.1998.Philosophical Problems [M].London:Williams & Norgate.

Smith,Andrew.2007.Gothic Literature [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Swales,J.M.1990.Genre Analysi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Douglass H.et al (eds.).2002.Gothic Writers:A Crit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Guide [C].Connecticut:Greenwood.

Weitz,Morris.1956.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J].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5):27-35.

Weitz,Morris.1964.Hamlet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ry Criticism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eitz,Morris.1977.The Open Mind: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Humanistic Concepts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ttgenstein,Ludwig.1953.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Oxford:Basil Blackwell.

胡龙彪.2009.中世纪逻辑、语言与意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黄禄善.2007.哥特式小说:概念与泛化[J].外国文学研究(2):43-49.

猜你喜欢
莱布尼茨费曼哥特式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特立独行的费曼
费曼学习法视域下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策略探究
哥特式浪漫
莱布尼茨“信仰与理性一致性”学说的思想基础及其认识论意义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
《易经》的“影响”与莱布尼茨的“优先权”
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