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宗教对大学生影响的辩证评析*
◎金一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宗教影响高校的时代性特点越来越鲜明。2009年3月,笔者对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10所高校120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若干深入访谈,发现宗教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并表现出新的特点。
传教方式越来越信息化。众所周知,互联网、手机短信已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资讯获取工具。通过这种方式去联络,宗教宣传更加迅速、高效;网络的虚拟性也让学生辨别不出其真伪善恶,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梵蒂冈主教议会曾要求全球范围内的信徒尽可能多地使用包括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CD、DVD以及iPod等渠道传教。因此,大学生网民必然成为宗教传播者的争夺对象。他们利用网页、电子邮件、个人博客、网上聊天工具等传教,建立一些宗教网站或链接,并将这些内容链接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页。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浏览宗教网页的占13.25%。
传教内容越来越人文化。当前大学生中,心理、物质、学习、就业、信仰、情感等方面遇到困难或困惑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困难学生群体往往迫切需要寻求精神寄托,解脱心灵苦闷。此时对他们开展传教,宣扬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或者用细致入微的感恩行动进行影响,发展人教,是目前在大学生中传教的一个重要特点。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50.97%的同学选择“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21.06%选择“遭受过人生挫折”,20.15%选择“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另外,毕业生在求职期间,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心理波动较大,也容易被宗教组织的“热情、关爱、团结”等氛围所感染,成为虔诚的宗教徒。
在各宗教中,基督教发展最快、最活跃。在信教大学生中,信仰基督教(新教)的占相当比例,且人数增加较快。其一,基督教本身一直具有比较强烈的传教使命感,加上它提倡的与人为善、诚实正直、宽容忍让、尊老爱幼等精神,吸引了一批批大学生教徒。其二,基督教为了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必然追求具有高素质的新鲜血液的输入,而在校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因此,基督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明显。其三,基督教重视和具备“时尚”因素。宗教信徒制作精美的书刊、光碟、宗教网页等宣传资料,无时不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往往被其时尚的外表和文化内涵以及神秘感所吸引。其四,外界潮流的影响造成信教学生不断增多。如随着韩剧的流行,韩流也成为部分学生的潮流,而基督教已经成为韩国的主流宗教,在这种外界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着赶潮流而去信教的情况。
宗教传播者成为青年工作的部分“研究者”。当前宗教最大的特点,就是世俗化和文化性的加强。传教者一般抛弃了较为死板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认为传播的目的是绝对的,而传播的渠道是相对的,须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更改;传教的渠道非常灵活,采用了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现状、生活环境等紧密相连的方式方法;给信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例如宗教团体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或推荐学生落实工作单位;以相近的族群进行传播,等等。宗教传播者把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特征和规律作为传教的前提,把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作为传教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已经成为青年工作的“研究者”。
传教情况难以掌握。其一,宗教本身的敏感性和私密性。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又比较敏感,即使是不署名的调查问卷,一般也只能掌握面上的情况,很难、也不可能调查到学生个体;因此,具体到某一个高校、某一时期,有哪些学生信教,难以准确掌握。其二,传教人员利用职业的多样化进行传教。绝大多数传教者有正当的职业,并且在工作时间正常上班,只在空闲时间开展传教活动。例如,目前美国的海外传教士约占全世界传教人员的60%以上,人员结构中有牧师、教师、农学家、医生、护士、作家、出版家、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等各种职业。其三,传教时空上的“与时俱进”。通过现代通讯方式传教,速度快,传输方便,被接受程度高,如果不仔细观察,是不容易发现的。
信教大学生的引导难度大。高校中的信教大学生往往是受到家庭影响,在小学甚至小学前阶段就开始入教,入教时间长,宗教习惯保持持久,对宗教心理依赖感强,参加宗教活动的愿望迫切,对他们的引导和管理存在较大难度。
处理非法宗教渗透缺乏法律依据。由于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应对宗教势力影响高校的工作,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但是我国的宗教立法起步较晚,现有的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完备。虽然有相关政策——“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但具体怎么“制止”、“抵御”、“打击”,没有明确的执法细则,存在着司法操作的困难。
相关研究比较滞后。当前,宗教对高校的影响和大学生信教问题,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政府部门及其研究机构相应的专项课题也在增加,并取得了一批成果,但研究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无论广度、深度还是力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而言:一是经验性、现象性的探讨较多,而深度性、规律性的研究较少;零散性、分割性的探讨较多,而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路来研究的成果很少。二是重复性研究多,创新性探索少,特别是对近年来宗教传播中的信息化、人文化等特点的研究相当缺乏。三是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等角度来研究对策措施的成果很少,研究的实用性、针对性有待加强。
宗教信仰属于思想、精神领域的范畴,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是自由的,是外力所不能强制的。因此,对于公民个人的信仰、思想,不能通过强制手段,而要通过思想教育加以引导、通过法制建设加以规范。当前,政府和高校的应对,重在主动性、法制化。特别是针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高校应本着预防为主、依法管理、以人为本、正面教育、统筹处理的原则,构建具体操作方案和长效机制,坚决抵御境内外利用宗教对大学生进行负面渗透。
对普通大学生,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缺失,宗教世界观就会影响学生,因此,要强化帮助一般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促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教育途径的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其一,原则是:正面教育、分类指导、依法教育、循序渐进、统筹协调。其二,渠道是: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培训、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堂、党校与团校、学校思政教育网站、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其三,方式是:制定针对教育工作者、学生骨干、普通大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有层次性、差异性的宣传教育内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对信教学生,建立教育引导机制。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要切实做好爱国宗教界人士的工作,巩固和扩大党同各民族爱国的宗教信徒的统一战线,使广大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彼此尊重,相互团结,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进一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①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②教育引导的重点是四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公民意识,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清晰底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信教学生传承宗教界热爱祖国、慈悲济世、服务大众的优良传统;指导和引导他们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和路径,更好地成才;增强他们抵制和防范非法宗教、邪教渗透的能力。
对参加非法宗教活动的学生,建立帮扶机制。高校少数信教大学生是信仰笃实的教徒,不仅自己信仰宗教,而且还有执著的传教精神,把传教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宗教活动。其中,有的还进行校园非法聚会活动,对学校正常秩序和学生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参加非法宗教活动的信徒又是我们的学生,是需要帮扶的学生。帮扶原则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依法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健全预防和打击高校非法宗教活动、邪教的机制。不断提高对校园传教活动的预见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建立定期排摸制度,果断稳妥处置已发现的校园传教活动。建立高校学工、宣传、保卫、教学、人事、后勤等统筹协调的机制,健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统战、民族宗教、公安、安全、司法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形成整体合力。“对各种蛊惑人心、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邪教,一定要严加防范,一露头就打,绝不能让它们生成和蔓延开来。”③
进一步净化社会宗教环境。真正做好高校应对宗教影响的工作,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其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之间的相互贯通。就社会环境而言,树立崇尚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就家庭环境而言,家长应切实从自身做起,坚定立场,重科学、讲文明,帮助青少年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就学校环境而言,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教育的有机整合,共同营造出培养青年一代的良好氛围,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和教育大学生,引导他们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侵袭,使他们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
以辩证视野推进高校应对宗教影响问题的研究。其一,以客观、辩证的立场进行审视。以往的研究较多看到的是宗教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对校园稳定带来的危害,应该打破这种陈见,以更为客观、辩证的立场,就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给予评析,调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二,展现统筹的研究方法和视野。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资源,构建全方位的高校应对宗教影响的机制;注重从人性、法制、心理、教育、管理、文化、新媒体传播等多维视角来审视大学生信教问题,展开实证性的类型辨析。其三,积极借鉴国外以主导价值观念应对宗教影响的方式,借它山之石以攻玉。
注:
①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388—389.
②胡锦涛.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责任编辑 纪 峰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BKS07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一类项目 “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0JDSZ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