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使用“微博”的现状及思考

2011-12-24 05:31◎赵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微博户籍比例

◎赵 文

青年使用“微博”的现状及思考

◎赵 文

目前,上海青年开通、使用微博的越来越多。微博之所以在青年中流行,主要是因为它较好地满足了青年求知、求友、求乐、求发展等心理情感需求。研究发现,青年因其身份背景的差异,在微博使用上也存在不同。其中,女青年、未婚青年、“80、90”后青年、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上海户籍青年以及党团员青年,比男青年、已婚青年、“70”后青年、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非上海户籍青年以及非党团员青年更多地接触、使用微博。因此,要对微博时代的青年文化加以引导,并加强其与主流文化的沟通,为主流文化的创造与转型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可能。

上海 青年 微博 需要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或Microblogging)的简称。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即时聊天工具等多种途径随时随地发布140字以内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展示个人最新动态,并可以实时“follow”(跟随)及转发其他用户发布的信息。作为一种新型网络载体,微博传入我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是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①微博因其发布便捷、易读性强、贴近生活,因而备受年轻人的青睐。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2117名受访青年中69.0%的人关注微博,25.6%的人已经使用微博,43.4%的人正打算用。其他相关调查显示,在微博主要用户群中,63%以上的用户具有本科学历,用户以18-30岁年轻用户为主,其中,18-25岁的微博用户达36.4%。②

目前,有关微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作为媒体的微博自身,研究专题涉及微博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微博的传播特性、赢利模式,等等,而从受众角度尤其是青年受众角度出发,用实证方法探讨微博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上海青年接触、使用微博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1份,有效回收率87.6%。问卷调查对象为14-35周岁的上海青年,其人口结构分布基本情况如下:性别上,男性49.9%,女性50.1%;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占2.0%,高中、中专、技校占16.3%,大专占14.8%,本科占59.9%,研究生占7%;年龄上,“90后”青年占35.6%,“80后”占58.7%,“70后”占4.6%;从事职业上,行政领导占1.2%,管理人员占1.6%,专业技术人员占13.7%,普通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占35.5%,私企、三资企业普通职员占8.8%,体力劳动者占2.2%,自雇佣者占0.3%,未就业或无业者占1.6%,学生占35.0%;婚姻状况方面,未婚单身的占51.8%,未婚有恋人的占19.8%,已婚未育的占12.9%,已婚已育的占15.0%,其他占0.4%;户籍方面,具有上海户口的占72.5%,持上海居住证的占7.7%,外省市城镇户口的占11.6%,外省市农村户口的占8.2%;政治面貌上,党员占26.8%,团员占58.4%,群众占13.5%,民主党派占1.3%。

一、青年接触微博的状况

调查对象中有52.8%的青年已注册过微博,44.3%的没注册过微博,还有2.4%的没听说过微博。其中,男性、女性注册过微博的比例分别为50.3%、55.2%,男性、女性没注册过微博的比例各为45.8%、42.9%,男性、女性没听说过微博的分别占2.9%和1.9%。可以看出,青年女性比男性开设微博、了解微博的人要多。原因可能在于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加愿意向他人倾诉和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微博的即时共享功能满足了女性的这种心理需求,因而更为她们所接受。

从年龄段来看,“90后”青年中注册过微博的占51.4%,没注册过微博的占44.5%,没听说过微博的占3.9%;“80后”青年中注册过微博的占55.1%,没注册过微博的占43.0%,没听说过微博的占1.9%;“70后”青年中注册过微博的占30.1%,没注册过微博的占60.7%,没听说过微博的占9.2%。可见,青年微博用户中以“80后”、“90后”青年为主体。这可能与他们年纪相对较轻,更易接受新生事物,许多人尚未婚育,有较充足的时间精力开设微博有关。此点在对不同婚恋状况青年的调查中也可得到佐证。调查显示,已婚青年平均要比未婚者注册微博的比例低10%左右。

与所从事职业、受教育程度交叉分析发现,已经开通微博的行政领导占42.9%,管理人员占51.9%,专业技术人员占49.1%,普通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占54.7%,私企、三资企业普通职员占48.3%,体力劳动者占42.1%,自雇佣者占20.0%,未就业或无业占55.6%,学生占54.0%。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中,初中及以下注册开通微博的占34.1%,高中、中专、技校占51.1%,大专占58.9%,本科占51.7%,研究生占55.7%。这反映出从事脑力劳动者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开通微博的比例相对较大。

调查显示,不同户籍青年使用微博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具有上海户籍的青年注册开通微博的比例为55.1%,高于非上海户籍青年。非上海户籍青年注册开通微博的比例均低于前述上海青年注册微博平均52.8%的比例。外省市农村户口青年没听说微博的比例最高,达到4.3%(见表1)。上述数据说明上海户籍与非上海户籍青年之间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

表1 不同户籍青年注册开通微博情况(%)

此外,调查还显示:独生子女青年开通微博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青年,前者比例为55.8%,后者比例为44.2%;没注册过微博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例分别是41.8%和52.4%;没听说过微博的独生子女占2.5%,非独生子女占3.4%。从政治身份看,党团员青年注册微博的比例要高于其他青年。其中团员青年注册比例最高,达到56.8%,其余依次为中共党员53.1%,民主党派28.6%、普通群众37.2%。

二、青年开通、使用“微博”的时间

使用微博的青年中注册开通时间“不到一个月”的占13.6%,“1-3个月”的占31.6%,“3-6个月”的占21.5%,“6个月以上”的占33.2%。这一方面表明使用微博的青年大多为新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青年微博使用者不断增加,“微博热”正在青年中逐渐升温蔓延。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微博使用者平均每天登陆微博一次以上,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占54.8%,10-30分钟的占25.9%,30-60分钟的占10.1%,60分钟以上的占9.0%。

男女性别交叉分析显示,女性使用微博的时间总体上要长于男性。每天使用微博30分钟以下的男性多于女性,每天使用微博30分钟以上的女性多于男性。而每天使用微博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分别为10.6%、7.4%,女性人数明显超过男性。

与受教育程度交叉分析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使用微博时间的长度总体要多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专学历以下者每天使用微博10分钟以下的比例整体上高于受过高等教育者,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0.7%。而每天使用微博超过60分钟者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显著超过未受过高等教育者(见表2)。

表2 不同受教育程度青年使用微博时间长度比较(%)

与所从事职业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每天使用微博10分钟以内的行政领导占66.7%,管理人员占46.7%,专业技术人员占56.1%,普通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占54.9%,私企、三资企业普通职员占52.9%,学生占59.7%;而每天使用微博60分钟以上的行政领导占1.7%,管理人员占6.7%,专业技术人员占5.0%,普通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占10.1%,私企、三资企业普通职员占10.0%,学生占8.8%。数据表明,与其他阶层青年相比,行政领导层青年使用微博的时间相对较少。

在被问及“你一般在什么时间使用微博”时,根据青年选择比例的高低依次排序是:“等候的时候”(占 54.4%)、“坐车的途中”(占 38.9%)、“睡前或早上起床后”(占 31.3%)、“上班或上课时”(占 16.0%)、“游玩或逛街时”(占 15.8%)、“其他”(占 8.7%)。 以上数据表明,青年使用微博的时间比较自由,具有随机性与灵活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

三、青年使用微博的目的及关注点

受众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特定的需求,受众在使用过程中能否得到心理满足,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媒介的选择与使用。国外一些学者把受众对媒介的需要分为五大类: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个人整合需要、社会整合需要和舒缓压力的需要。这些需要决定了受众对媒介及其信息的态度、使用动机以及使用方式。本次青年使用微博情况的调查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理论。

从青年使用微博的具体情况来看,青年开通微博关注的各类话题中,关注最多的是“新闻、社会评论”,占70.1%,其余根据选择比例的高低依次为:“生活资讯”占43.8%,“奇闻趣事”占41.8%,“生活感悟”占35.9%,“娱乐段子”占34.3%,“文学艺术”占33.5%,“明星、名人生活”占32.0%,“经济讯息”占30.4%,“科学教育”占15.9%,其他占2.0%。

在最常使用的微博上,82.8%的青年最关注的人是 “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53.1%的青年最关注的人是“名人、明星”,30.4%的青年最关注的人是“业内资深/专业人士”,另有8.4%的青年把陌生人作为关注的对象,选择其他的占4.3%。在被问及“你加为关注的人有多少”时,回答50人以下的占61%,50-100人的占26.5%,100-500人的占10.2%,500-1000人的占0.5%,1000人以上的占1.7%。而在被问及“你的粉丝有多少”时,回答50人以下的占69%,50-100人的占18.9%,100-500人的占8.7%,500-1000人的占0.9%,1000人以上的占2.5%。

受访青年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时,发布“个人心情感受”的占62.4%,“对社会事件的评论”的占40.0%,“转发哲理名言、幽默笑话”的占40.0%,“生活工作琐事”的占38.2%,“与他人交流沟通讨论,征求他人建议”的占20.1%,其他的占6.2%。此外,调查发现,青年使用微博位列前三项的主要动机依次为:“更方便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沟通讨论热点话题”,“及时了解最新资讯”。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青年使用微博与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信息(认知需要),倾诉自我、表达心理感受(情感需要),寻求友谊、进行社会参与(整合需要),以及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减压需要)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有关。

认知需要方面。当代青年生活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置身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进程中的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了自我准确定位,增强综合实力,迫切需要了解和把握各方面的社会资讯和专业知识信息。微博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发布即时、阅读个性化等特点,契合了青年快速、便捷获取知识信息的求知需求。青年对微博中“新闻、社会评论”(70.1%)、“生活资讯”(43.8%)等较高的关注度正反映了此点。

情感需要方面。根据马斯诺的层次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愿望,希望充分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潜能。当代青年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放、包容、多样化的社会氛围使他们更具张扬自我、展示个性、自由表达情感,进而实现自我的欲望。微博作为一个开放式、个性化的个人空间,青年通过它可以随时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图片、宣泄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受,并因此能够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微博的这种“自媒体”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难怪青年要将“更方便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列为使用微博的首要动机,把“个人心情感受”(占62.4%)作为最主要的信息发布了。

整合需要方面。青年的个人与社会整合主要是通过个人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实现的。当代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孤独感较强,因此更加渴望获得真诚友谊、群体融入和社会归属感。微博为他们的这种需求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调查中82.8%的青年在微博上最关注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大多数青年“关注的人”、“自己的粉丝”均低于50人,这表明青年在微博中交往的主要对象是自己身边关系密切的人。反映出他们希望通过微博及时了解身边熟人的最新动态,并随时与之互动,以维系和巩固彼此间的日常关系与友谊。而青年对“明星、名人”等的关注,则反映了青年扩大人际交往圈,进行更大范围个人与社会整合的愿望。与博客相比,微博文本短小,写作耗时少,增加了各类名人与青年直接交流的可能,成为名人粉丝的青年通过微博与名人近距离沟通,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窥探”名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借助与名人的交往增加了自身的人气,在自尊感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与加大了个人与社会整合的层次和范围。

减压需要方面。上海青年普遍面临着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压力,生活节奏快,工作劳累紧张,身心疲惫,迫切需要精神放松、心理减压。微博是让青年纾解压力、宣泄不快、恢复精神、愉悦心情的有效工具。微博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使青年可以即想即发,随时随地与好友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共享幽默趣闻,一起排解郁闷、冲淡忧愁。在微博的虚拟空间里,青年心情相对放松,能自由地抒发感慨,倾诉烦恼,畅所欲言,更有利于其现实生活中精神压力的疏解。调查中青年关注“生活感悟”、“奇闻趣事”,转发“幽默笑话”等都是通过微博对自身现实压力的纾解。

正是因为作为新兴媒介的微博能够较好地满足青年成长发展中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青年对现有微博的使用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对现有微博的使用表示“非常满意”的占9.4%,“满意”的占53.7%,“说不好”的占33.7%,“不满意”的占2.4%,“很不满意”的占0.8%。即有超过六成的青年对现有微博的使用表示满意。

四、结论及相关思考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目前上海青年开通、使用微博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微博热”正方兴未艾。不同群体青年接触、使用微博的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女青年、未婚青年、“80、90”后青年、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上海户籍青年以及党团员青年,比男青年、已婚青年、“70”后青年、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非上海户籍青年以及非党团员青年更多地接触、使用微博。而前者开通、使用微博的时间一般也长于后者。二是微博之所以在青年中流行,“微博热”之所以在青年中不断升温,主要是因为求知、求友、求乐、求发展等是处于人生黄金期的青年的普遍需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些心理情感需求。而青年使用微博的动机、方式等也受到这些需求的影响。

青年使用微博究竟会对青年自身及其相关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就下定论为时尚早,仍需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不过,从目前青年使用微博的动机、方式和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两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微博对青年的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微博由于其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自媒体性,使得公开、真实、自由、平等的对话和沟通能够在一个传播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以至达到哈贝马斯曾经提出过的“理想的言说情境”。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表达和主张自己的利益,基于个人利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利益得到关注,公共话语、公共领域得以形成。青年作为使用、掌握微博这一新型媒介的重要群体,通过微博对重大社会事件给予关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推动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对现实政治进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公民社会建设。这是青年实现社会参与、政治社会化以及个人与社会整合的有效途径。青年通过微博推进公民社会建设,促进公共领域的发育值得关注和期待。从我们的调查来看,青年对于政治事件、公共事件尤其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件是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的。对于这些事件,青年表示会去微博发表观点的占78.9%,不会去的占21.1%。而对微博上传播的信息认为“可信的”占5.0%,“基本可信的”占40.5%,“不确定的”占45.7%,“不太可信”的占8.1%,“不可信”的占0.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对于微博上基本未经审核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轻信,易产生围观的冲动。在此,我们要警惕青年由于独立批判精神的缺失,只是围观充当看客,以致严肃事件在众声喧哗中被娱乐至死现象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年的媒介素养和公民素质,引导青年对于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思考、理智分析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不断践行和提升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意识,脚踏实地地参与政治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建设,而不致陷入网络“民粹主义”狂欢的陷阱。

第二,微博对青年文化发展的影响。青年文化是一种经青年群体互动整合,由青年群体承载,为他们共同认可、崇尚和追求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它的产生源于青年群体内长期、高频度的心理情感交流和观念思想互动。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次属文化,它既有从属于主流文化的一面,也有对主流文化抵触的一面。微博的出现将可能使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我们看到,由于微博的技术特点和传播优势,大大加速了青年群体内部的交流互动,青年文化的丰富性、流动性因此会得到加强,与此同时,青年文化的表演化、碎片化趋势也会加剧。微博的开放性、即时性、自媒体性消解了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支配地位,青年文化在弱化了对主流文化的反抗色彩的同时,易于更加转向自我表现、自我倾诉的娱乐化表演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微博的开放互动性冲淡了代际冲突,为沟通主流文化和青年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主流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事实上,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微博虚拟空间青年亚文化事件如“郭美美事件”等已越来越多。而微博的自媒体性使青年具有了更多社会重大事件在场和参与的条件,也使青年文化更多地关涉社会现实生活,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互动亦越来越频繁。因此,我们要倡导为微博时代的青年文化创造民主、宽容的条件,同时耐心地加以引导,使它能以青年文化特有的方式与主流文化沟通、对话,从而为主流文化的创造与转型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可能。

注:

①施娜.中国大围脖[J].观察与思考,2011-2-1.

②缔元信.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 [EB/OL].[2010-09-06]http://wenku.baidu.com/view/359dc428915f804d2b16c165.html.

③吴梦珽,刘莉.从使用与满足论透视“微博热”[J].新闻世界,2011(1).

责任编辑 有 明

D430

A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微博户籍比例
人体比例知多少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