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04-02 05:43许月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常熟市体校后备

许月芳

(常熟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 常熟 215556)

一、常熟市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体育背景

常熟市位于江苏东南部,是江苏省辖县级城市,以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涌现出了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全国县级市中位居榜首。同时常熟也是竞技体育高度发达的县级城市,常熟竞技体育领域曾涌现出技巧世界冠军周丹、王菊和沈国华,著名篮球运动员胡雪峰,国际运动健将苏懿萍等著名体育人才。从2003年开始,常熟市投入8亿元人民币新建了常熟市体育中心。完善的体育设施为常熟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先后承办了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世界杯滑水赛、世界杯跳水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获得了“全国优秀赛区”和“江苏省承办全国比赛最佳赛区”等称号,并荣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和“全国篮球城市”。无论是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还是在竞技体育的软、硬件实力上,常熟竞技体育已成为苏州竞技体育的一张响亮名片。

二、常熟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项目布局及训练模式

常熟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紧跟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在近20年内依据国家、省级以及苏州市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需要,共经历过3次调整。在1990年至2001年期间,常熟市体校设立在常熟市区的虞山北路,开设田径、足球、篮球、技巧、棋类6个项目,除了棋类项目为走训外,其他项目都是三集中的训练模式。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体校因为拆迁,插入实验小学,开设了田径、篮球、足球3个项目,篮球和田径为三集中训练模式,足球则在报慈小学训练点开设,为走训模式。2005年至今,体校搬迁至莫城中学,更名为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田径、篮球、足球、游泳、跳水5个项目,其中田径、篮球和足球为三集中训练模式,游泳和跳水为部分三集中、部分走训模式。常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项目布局始终保持在理性的规模之内,同时坚持自身的特色并保持与省体育优势项目的一致性,及时调整,充分利用常熟自身的教练队伍和体育场馆资源,实现了布局的科学性。

(二)培养单位及教练队伍建设

常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常熟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及诸多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作为领军单位的常熟市体育运动学校,无论其训练设施还是教练师资,在苏州地区都是名列前茅的,2009年常熟市体育运动学校荣升为江苏省四星级体校,这是对该校实力的充分肯定。目前,常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输送第一,在2008年江苏省人才输送奖县(市)排名中,常熟市名列第3,在2010年人才输送奖和突出贡献奖县(市)排名中,常熟市分别名列第3和第7,这在常熟历史上是最好成绩。另外,目前常熟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拥有省级学校4所,苏州市级学校30所,这些传统项目学校的存在不仅繁荣了中小学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为常熟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拓宽了渠道,增加了生源,是“体教结合”的重要体现。不少后备人才的培养、发现和输送都离不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支持。教练师资是常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以常熟市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师资为例,目前有高级教练2人、中级教练2人,二级教练8人、初级教练1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练队伍,且这些教练的年龄都在30到40岁左右,在业务能力和职称上仍然具有不断提升的空间。学校要求教练员将训练与科研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常熟市与周边城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

由于传统的举国体制——封闭式“三级训练网”体系所造成的运动员成材率低、出路就业难等顽疾,仅仅依靠体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体育与教育的联合势在必行,“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功首先是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强大威力,举国体制仍然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举国体制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完善该体制的要求,这充分表明我国体校培养运动员的优势仍然是存在的,但体校必须寻求改革,加强与教育界的协作。与周边城市不同,常熟并没有将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任务完全甩给各中小学校,而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加强“体教结合”的尝试。常熟市体育运动学校已和常熟市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立了紧闭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对运动员的选材、训练、输送等进行了跟踪式、网络化管理,体校教练经常下基层进行指导、选材、传授训练经验,形成了联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格局,这是常熟竞技体育近年在苏州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不利于竞技体育人才选拔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孩子越来越受家庭的溺爱,家长们不愿孩子吃苦。这种社会环境极其不利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目前,常熟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选拔越来越难,常熟本地的家长能够支持子女参与竞技体育训练的少之又少,为此,体校不得不扩大选材范围,从省外或者从外地打工者子女中寻找可训苗子,增加了体校的选材难度和选材成本。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从伤残抚恤、医疗照顾、文化教育、退役安置、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改进,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工作还远远满足不了运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1]。出路难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最为尖锐的问题,常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同样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目前,常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输送人才,但是参与竞技体育必然要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一旦被淘汰下来,运动员是否能及时转型?尤其是在封闭式训练模式下,运动员文化基础较差,是否有能力去继续学业或者掌握新技能?并且一旦踏入社会,这些曾经的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再也得不到任何保障,社会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为他们转型、就业培训等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和服务。目前常熟体育系统虽然也在尽力为输送不出的运动员谋求出路,如成绩尚可的学生推荐至职教中心学习,但尚无法彻底实现这些训练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仍然有不少运动员停训后辍学或者迷茫的流入社会。

(三)封闭式训练的弊端依旧存在

目前体校的训练模式是封闭和走训并举,封闭式训练的好处是学生在基本功和竞技水平的夯实上效果较好,缺陷是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思维和视野不开阔。虽然教育局专门指派文化课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但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另外文化课教师对这些学生的重视以及投入程度也不够高,教育局也没有强化对文化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和监督,因此封闭式训练条件下的运动员学习成绩不理想。相比较而言,走训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习时间也相对充足,因此他们的文化学习成绩基本不受训练的影响。

(四)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不够

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实质是调动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让社会力量成为竞技体育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形成多元办竞技体育的格局[2]。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世界潮流,竞技体育社会化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在欧美体育发达国家,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很高。目前常熟作为苏南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私营经济相当活跃,涌现出了不少品牌性企业,并形成了颇具经济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但这些企业目前却与常熟竞技体育的发展基本没有关联,常熟市的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运动员培养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化方面,常熟有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五、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进一步增强体教结合的探索

体育回归教育是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欧美国家的实践证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的好处在于能够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文化素质低、退役出路难、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弊端。这也是阻碍青少年参训的首要因素,以失去教育为代价的低成材率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很难获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因此常熟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加强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索,可以通过体育局与教育局联合管理的模式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利用常熟教育的优势,通过“市队校办模式”、“联办模式”等途径将体校的某些队伍挂靠在常熟较为著名的几所普通中小学,学校全面负责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负责。

(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强在训运动员社会保障

虽然目前常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并不紧缺,体校在2011年的拨款经费为320万元,并且每年以10%左右递增,传统体校每年2万左右。但是这还不能完全满足各个学校的训练所需,尤其是运动员的补助和保障还不够到位,无法解除运动员训练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可以考虑通过寻求社会赞助、资助和广告等方式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合作,通过各种途径的合作模式来培育常熟竞技体育市场,在具有社会支持的条件下,为运动员提供保险、就业培训、就业机会等各种保障,从而增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吸引力。

(三)进一步优化教练员队伍,提高训练科学性

目前,虽然常熟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的职称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因此常熟市体育局要充分重视教练员的培训进修工作,为教练员的深造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可以鼓励教练员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各种业余培训班,鼓励教练员进一步提高学历,优化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四)提高常熟竞技体育社会化水平

要充分利用常熟市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提高常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化程度,要通过体育局在大力推广全民健身和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积极与常熟市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沟通和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界的合作,引导他们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将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果与之分享,使其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相关的权益,形成双赢互利的良好格局,从而提高社会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常熟竞技体育社会化水平。

[1]邹德新,刘建.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完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13-19.

[2]常立飞.法律视角下的竞技体育社会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7):18-20.

猜你喜欢
常熟市体校后备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五(5)未来星中队
A Clever Rabbit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