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基于C校的实践探索

2011-04-02 05:43:18苗雪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理论儿童

苗雪红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2005年以来,一些高校纷纷新建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色。

2006年,位于长三角腹地的C校,顺应当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婴幼儿教育体系建构对师资的迫切需要,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C校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定位基于以下因素:一、儿童教育规律和学前教师教育规律;二、本地区学前教育实践需要;三、本校教育资源基础。前两个因素规定人才培养规格、素质结构及过程设计,学校教育资源基础决定具体教育实施过程。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儿童教育事业,具有儿童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和教育技能,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建设目标是:注重学理,亲近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性与专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善教学基础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社会互动范围。

而专业内涵建设是目标、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依照理念规划实际行动方案,并将行动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C校学前教育专业内涵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观念确立

专业建设的灵魂是理论研究,没有理论研究的宏观把握,没有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的观照,就会流于技能训练,失去专业灵魂,失去职业核心素养。因此,专业内涵建设首先是专业灵魂的建设。我们学习国内外婴幼儿教师教育经验,吸收国内外儿童研究、儿童教育研究理论成果,结合C校实际,提炼出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观念:

第一,人文素养与职业信念。教育是人为地为人的事业,儿童教育是以美善人性培育、滋养人性,促进儿童精神发育的过程,因此儿童教育事业是最彻底的人文事业。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理解能力和人文品格,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及相应的行为,才能使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滋养和提升。

第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专业综合能力。信念和愿望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付诸实施,而行动需要知识和能力。因此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全面的专业综合能力是专业的立身之本。

第三,切实的实践体验。亲近学前教育实践,是进入儿童的生活世界、进入教育生活、活化教育和儿童发展理论知识、实践教育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在观念和实践上入职。

二、培养方案构建

围绕“人文素养+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与反思能力”的人才规格要素,综合考虑学科体系、职业素养结构、职业素养形成规律,我们构建了科学、务实、可行的课程体系,体现“强理论基础建构”、“促专业能力提高”、“重人文品格培育”三大特点,有理论平台、能力平台和实践环节三部分,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大模块。

理论平台包括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儿童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人文社科类平台课程三部分。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教育社会学、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游戏、幼儿教育评价、学前比较教育等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儿童发展理论部分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学概论、学前卫生学、教育心理学、儿童文学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的精神生活方式、儿童的学习。人文社科类平台课程是学前专业所在的人文学院构建的“大平台+小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大平台方向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形成初步的理论思维能力,如开设社会科学总论、文化概论等课程。小平台课程开设0-3岁儿童保育与教育、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能力平台包括艺术模块、教学综合能力模块和教育研究能力模块三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舞蹈弹唱、绘画手工、活动设计、教育研究”的综合能力。艺术模块包括乐理、琴法、声乐、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和简笔画、书法等课程;教学综合能力模块包括:英语口语、教师行为训练、信息技术、活动设计等相关课程;教育研究能力模块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SPSS等课程。

实践环节包括三部分:一是见习、实习环节,集中见习分别在二、三年级各安排2周时间进行,让学生深入教育实践活动,观摩、体验、实践幼儿教育活动。分散见习从大一入学后,通过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短学期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在每学期灵活开展。二是开设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如教育科研实践、艺术技能训练、环境布置、模拟教育活动展示等,进行综合教育能力与技能训练。三是加强短学期实践环节,通过幼教名师讲座、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教育名著阅读指导等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从学前专业学生四年发展情况来看,上述“注重学理,亲近实践”的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较好地实现了培养目标。以职业信念养成和人文品格培育为例,通过名著阅读、名师讲座、教育见习和实习、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模块等课程的实施,学生从文学、历史、教育学、哲学以及教育生活中汲取了人文精神,唤醒了人文情怀,积淀了人文素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体验儿童生活、理解儿童教育活动,较为深入地参与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学生热爱儿童,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形成了在儿童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志向。

三、教育资源创设和培育

创设主要指硬件设施的配套,培育指教育情境等精神条件与资源的生成。专业建设之初,我们更注重物质条件配套,如图书资料、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室、琴房、舞蹈房、绘画教师、书法教室)、实践器材等。除物质资源配套,我们认为教育资源还应关注教育情境、实践活动等精神资源培育。

第一,密切与婴幼儿教育实践的联系。学前专业与本市5所幼儿园建立校—园合作关系,成为本专业见实习以及教师合作基地。同时,C校面临当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0-6岁婴幼儿教育体系建构的迫切需求,0-3岁阶段婴儿教育的师资极为紧缺。C校所在地C市婴儿教育实践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全国0-3岁早期教育示范市,C市计生委早教指导中心有27家分中心,C市妇联下属托儿所十余家。C校学前专业从招生开始,就密切关注当地0-3岁教育实践动态并迅速建构合作关系,聘请计生委早教指导中心负责人担任学前专业校外辅导员,学前专业学生开始进入早教机构参加0-3岁早教志愿者活动。这一举措将教育内容延伸到0-3岁的社区早期教育指导,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客观上为本地0-6岁学前教育体系建构培养了师资。

第二,建立校内儿童教育活动多功能模拟训练室,开展丰富的专业活动。该室是独立功能教室,为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模拟训练、教学评价改革、综合艺术活动展示、专业教研活动、学前专业毕业展示以及扩展婴儿教育体验活动提供平台,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场所、情景、机会,使学生将理论学习、校外实践基地见、实习与校内模拟研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该功能教室中的教育活动仍处于不断拓展当中,目前该室初步成为学前专业学生专业活动场所。

第三,注重活动纪录,积累教育资源。纪录对于活动主体而言是活动的客观化,帮助自己进行反思,对他人而言则是经验。如学生在开手工课第一天走进手工教室,参观往届学生的精美作品,这种学习过程、效果不是教师讲解示范所能够实现的。正如瑞吉欧体系中“会说话的墙壁”一样,学生进入这个场景,就已经开始学习,开始对话。还比如,学生每次见习报告收集编辑成册,每个同学保存一份全班同学的见习报告电子稿,这也是一种纪录方式。每个同学可以从阅读本班同学在不同学期、园所、年龄班见习活动中不同表现,交流经验,感受自己专业成长过程。总之,不断将自己活动用各种载体客观化不仅成为学生专业成长方式,也积累了本专业的教育资源。这些纪录也蕴含着人生理想、专业精神、职业信念。

第四,重视学生阅读活动。①在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中,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应当处于基础地位,而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思考以及接触幼儿教育实践来培育。重视学生阅读在国外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参见王海英《“扎实”与“联通”——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幼儿教育》(教师版)2010年第4期,第37-41页。我们将阅读活动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主要途径,全过程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入校后,学前教育专业所在的人文学院为学生提供100本人文社科类必读书目,提倡学生做读书笔记。同时,各门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推荐必读书目。通过课堂教学、班级工作、短学期实践环节、导师制等各种渠道指导学生阅读。

四、教改实施

教学方法上,我们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专题发言、专题辩论、活动设计与模拟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及能力。教学评价也灵活多样,如“学前艺术教育”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形式:儿童艺术发生、特性等理论部分采取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包括幼儿园音乐、绘画教育活动设计和期末综合展示,展示内容包括儿歌联唱(英文、中文儿童歌曲各三首)、自编律动、戏剧表演(其中道具制作部分含美术考核)。这种与学习内容和发展目标相适切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获得了基本理论知识,也进行了大量实践锻炼。

我们尝试建构核心专业素养课程体系,现已初步形成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为抓手,将教育和儿童发展理论课程学习,以及实践课程体系中名著选读、教育见习、学年论文、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整合为教育研究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形成C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理论学习和见习,在三年级下学期结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进程,与学年论文以及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相结合,每位同学选取自己的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在见习过程中收集研究资料,期末完成课程论文撰写,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模拟毕业论文开题,首届学生“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就是毕业论文雏形。这一过程提升了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见习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运用理论思考教育现象的意识,研究过程也为学生打开了需要进一步学习、完善的领域,大大提升了学前专业培养质量。

五、结 语

综合性院校学前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最为核心的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状况。而如何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成长,以下体会可供参考。

第一,高校学前专业教师人文素养和职业信念是第一要义。教师人文素养和职业信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行为和精神气质。不同教师会形成不同的“教育场”,它是极为重要的隐性课程,直接决定培养计划的实施和效果。高校教师应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儿童是人类的希望,儿童的幸福是人类的幸福,进入儿童教育事业意味着用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和关怀去从事自己的职业,儿童教育事业也应当成为我们履行社会义务、践行人生理想、追求美善生活的舞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将职业情怀与专业素养、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热爱儿童,热爱儿童教育事业,才可能热爱自己职业、专业和学生,才能调动自己全部智慧和热情并投入工作,以自己的职业实践为学生诠释教师的职业信念。

第二,要以科研统摄教学。高校教师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入了解儿童、儿童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基本精神,形成自己的教育立场、观念、方法,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恰当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引导。

第三,立足教育实践。儿童教育实践研究、教育实践反思是哺育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只有融入儿童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感受儿童成长,感受儿童教育中的经验与不足,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获得新的思考和创造。教师要立足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把理论研究中获得的智慧和知识,以及在儿童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丰富体验和见识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儿童和儿童教育,并形成自己的专业思想。

猜你喜欢
人文理论儿童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