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爱峰
(常熟理工学院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江苏 常熟 2155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公共危机”、“群体性事件”等字眼在我们生活中不断被提及,并通过传媒的追踪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往往统称为“突发事件”。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出现突发事件也不能幸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加剧给高校的内外部办学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突发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但是,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还不丰富,应对舆论的机制还不健全,比较单纯的突发事件甚至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舆论问题而陷入被动。学校应充分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建立积极有效的舆论应对机制,维护高校的和谐与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很多学者据此为“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且众说纷纭。其实,此举意义不大,国家对于突发事件的定义比较全面和严谨,各领域的突发事件只是事发地点不一样,产生后果的范围和影响不一样而已。高校更重要的是认识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为积极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打好基础。
高校突发事件可归类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第一,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泥石流、水灾、森林火灾等;第二,事故灾难,如消防安全事故,交通安全事故,实训车间生产事故,实验药品、放射性物品等的危险品事故,公共设施设备故障等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等;第三,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流感、肺结核、麻疹等疾病的大面积传染扩散,群体性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或化学品中毒,农业类院校可能发生的动物疫情等;第四,社会安全事件,如各种恐怖袭击,大规模罢课、罢餐、群殴或非法集会类的群体性事件,集体游行、示威、上访、出走,投毒、爆炸、枪击、杀人、强奸、抢劫、网络攻击等犯罪行为,自残、自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事件、重大失窃以及涉及外籍教师、留学生和外宾的涉外事件等。
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呈现一般突发事件的特点外,还因为其发生地点、涉及主体以及影响人群的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突发性与易发性。突发事件一般是突然爆发,出乎意料并让人措手不及。青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弱、遇事普遍容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求职压力大的因素又带来了高校突发事件的易发性。这些都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构成了不小的挑战。第二,公共性与社会性。高校的社会化特征当前越来越明显,大学扩招使学校学生规模日益扩大,人群高度密集;开放办学使学生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广泛;家庭独子化和高等教育的聚焦性使高校长期处于社会舆论关注的中心等。因此,校园突发事件会给较大规模的群体带来影响,容易引进社会的广泛关注,处置难度很大,对学校管理机构的危机应对机制是个严峻的考验。第三,危害性与紧迫性。高校突发事件往往负面影响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及时处置。应对不及时或处置不当都可能带来事件的连锁反应,并在舆论的广泛关注中规模扩大或不断升级。
舆论是公众的集合性意见,而传媒则是舆论表达的主要载体。高校的开放办学使舆论传媒在大学校园得到迅猛发展。传媒的分类有多种,获得普遍认可的则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论。新兴媒体因为自身先天的优势以及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适应能力强等因素,在高校比传统媒体更受欢迎。
人类的信息传播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变迁大约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五个阶段。新阶段出现的媒介是前阶段媒介的发展和补充。前四个阶段的传播媒介被叫做传统媒体,网络传播阶段出现的媒体则是新兴媒体。在高校的舆论传播中,传统媒体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外,还有橱窗、海报、展览,以及最原始也最重要的口头传播,如:课堂教学、集中会议、交流谈话等;新兴媒体则是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平台,如新闻网站、社交网站、网络视频、搜索引擎、BBS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等。
与新时期的大众媒体生态一样,高校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也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强大挑战。信息化时代高校已经不能关门办学,面对突发事件只有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积极应对舆论的关注,才能避免陷入舆论被动。传统媒体由于资源的配置和规定的约束使得它们可控性较强,但是它们长期以来缺乏及时性、互动性和亲和力,传播效果不佳。因此,高校不能按照传统思维对传统媒体进行绝对掌控,要改进宣传方式,弥补传统媒体信息滞后且互动性差的先天缺陷,提高传播效果。新兴媒体可控性差,只能采用疏导的方式引导舆论,同时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也是“双刃剑”,用得好则利校利生,反之则后果严重。
高校由于不具备政府组织的相关职权,无法有效地调配各种资源去预防或处置突发事件。但不可否认,高校当前突发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事发前的日常管理和事发后的应急处置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事发后高校因为理亏而不敢面对舆论的拷问,从而无力应对舆论的关注,陷入舆论困境。
日常管理不善首先表现为管理理念滞后。部分高校长期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疏于理想信念和人生发展的关怀。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缺失,危机意识和应急技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他们的多元化诉求不能得到积极回应和有效解决。这些虽然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但是承担着人才培养职责的高校没有积极树立适应时代的办学理念也难辞其咎。其次,预案预警机制不健全。高校长期以来推崇行政化管理,人治重于法治,规范和制度建设相对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缺乏完善的预警机制,没有按照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的环节制定周密的预案,往往是事后广泛动员,而不是预先有效防控。
应急处置不善首先是应急机制不健全。高校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缺少整体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组织机构。学校通常成立一个领导小组作为常设非编机构,平时很少开展工作,事发后才集中研讨。为了平息事端学校往往不走法律程序,处置效果不理想且容易留下后遗症。处置时着重解决事件本身,对于后期的心理干预和追踪关注存在缺失。一旦处置行为不规范,被舆论抓住“新闻点”,学校就非常被动。其次,处置经验欠缺。高校总想把问题尽量控制在校内甚至是更小范内解决,没有建立起与地方的联动机制。遇到重大的突发事件,不能有效地利用政府或社区的资源,导致应急管理的参与力量不足。事实证明,高校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处置突发事件是不现实也不经济的。
由于缺乏全面且行之有效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总是显得底气不足。即使是校方无过错的情况下,学校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危机舆论应对机制,也就不能有效化解舆论压力,甚至从主动变为被动,这主要表现为传统思维下采取“堵”和“捂”的办法,努力让“新闻”变成“旧闻”,最后“无闻”。大部分突发事件这样应对舆论,学校并不能免于传媒舆论的拷问。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透墙的风可以瞬间刮到世界任何角落,事件不透明就会通过网络被无限妖魔化。事件即使最后“无闻”,但是留在人们心中的无限个问号让学校无形中付出了声誉下降的代价,不利于学校的品牌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突发事件,大部分学校往往保持沉默,对外拒绝媒体的采访,对内封锁学校的网络,不能及时利用舆论传媒向公众发布事件的真相,这是高校自身不自信,也是对社会不信任的表现。但由于管理的缺失,部分高校在突发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往往宁可私了也不愿公开走法律程序。当事方通常揣摩高校的心理漫天要价,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媒体予以曝光。高校面对舆论一旦选择掩饰、狡辩、弄虚作假或者言行不一,则会让无理的当事方反而占据道德的至高点,高校即使本身无过错也会因为应对舆论的错误策略而陷入“舆论螺旋”,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公众形象带来损失。
突发事件一般难以预测,但是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其实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大部分事件发生前都有一定征兆,只是因为征兆时间比较短、相对隐蔽或比较平常,导致不易察觉或者未引起重视,建立正常的校园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因此非常重要。学校要组织一支舆论监测与收集队伍,在师生广泛参与的舆论平台上及时捕捉敏感信息或异常动态。舆情监测除了日常观察和心理测试外,还要利用大学生喜欢网络的特点,在学生中培养一批“红色网虫”和网上意见领袖开展舆情收集。这支力量要常驻校园BBS和大学生经常光顾的校外社交网站平台,及时关注相关动态并有效开展信息咨询和舆论引导。[1]69发现敏感的、重大的事件苗头,在第一时间向主管单位汇报;事发后更要广泛收集并及时分析舆论关注的焦点,梳理公众舆论的质疑,便于学校研判情况后作出科学的决策。
公共信息的公开在信息时代是必然趋势。从国务院到教育部的各种文件都对公民的知情权作出了明确规定。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保障师生和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了解事情真相的权利。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处置情况,涉及学校的重大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情况”,如果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不及时更新公开的信息内容或者隐瞒、捏造事实的将会受到处罚,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还要承担民事责任。这些文件为高校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机制,落实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契机。新闻发言人将成为学校与公众、媒体、师生及时沟通的桥梁,发言人第一时间的权威信息能有效堵截虚假谣言的传播,也能增强校方的舆论话语权,为事件的解决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即使学校存在一定的过失,积极的行动和真诚的态度也会获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舆论平台日益多元化和舆论环境的日渐开放,舆论不再能够“堵”,信息也不可能“捂”得住。预先建立舆论疏导机制,事发后主动开展舆论引导才是明智的选择。首先,高校要利用可控的传统媒体阵地及时发布正面信息,疏导学生情绪,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谣言满天飞;其次,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主动利用校园新闻网、BBS、手机短信和QQ群等平台及时公布事件的真相和处理的进展情况,组织网络意见领袖为受众解疑释惑;第三,要与舆论传媒主动合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避免记者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按照个人的理解和片面的消息去采写报道;第四,要与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密切沟通,争取广泛支持,通过他们的渠道增强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效度。总之,学校要学会掌握主动权,及时了解舆论走向并予以积极回应,甚至可以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来引导舆论走向,让不同的舆论传媒发挥舆论引导的合力,逐步化解公众疑惑。
心理危机干预能帮助特定的人群调适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突发事件的当事人或与其联系紧密的人群都是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他们也是制造舆论或被舆论关注的重要人物。学校要建立一整套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包括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前的预防性心理干预、事件发生时的引导性心理干预、事件发生后的维护性心理干预。突发事件大部分都与特殊群体有关。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除了关心学习困难、家庭困难、思想困惑的“三困生”外,还要对外国专家和留学生等群体予以更多关注。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更大,影响波及的范围更广,处理不好不但影响学校的声誉,对国家的形象也会带来损害。高校在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建立相关处置机制时要引起重视。国家外专局发布的《外国专家在华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起草的《各类奖学金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程序》以及教育部正在研究的《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将会为高校完善本校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处理涉外突发事件提供权威依据。
[1]孔爱峰.意识形态场域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