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忠州诗文与刘禹锡夔州诗文之比较

2011-04-02 05:47:50熊笃
关键词:夔州刘禹锡白居易

熊笃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白居易忠州诗文与刘禹锡夔州诗文之比较

熊笃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白居易与刘禹锡是中唐同年出生的两位名诗人,都曾先后贬谪巴渝分任忠、夔二州刺史。本文从六个方面比较二人巴渝时期的创作异同,并适当扩展到贬巴渝前后的诗作比较,从中可以深入探索他们虽同处逆境,而在人生态度、性格心态和胸襟气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白居易;刘禹锡;巴渝诗文;差异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同年出生(772)的两位著名诗人,都曾贬谪巴渝任刺史,白于元和十四年三月至十五年初夏(819-820)在忠州,刘于长庆二年正月至四年秋(822-824)在夔州。白忠州存诗113首(含来去峡江5首),散文6篇;[1]刘夔州存诗49首,散文13篇。[2]后两人先后都任过苏州刺史,连同韦应物被吴人并列为苏州三贤堂奉祀;晚年白、刘又同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白后升为太子少傅)。本文拟比较二人巴渝时期诗文之异同,并从中探索两人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性格心态和胸襟气度上所存在的差异。

一、同赴荒州,情绪判然:白厌恶而颇沮丧,刘从容而感新鲜

白居易赴忠州途经瞿唐峡作《初入峡有感》,写“瞿塘呀直泻,滟滪屹中峙”,“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等险峻之后云:“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夜上瞿塘峡》又云:“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自江州至忠州》云:“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敢望见交亲?喜逢似人者。”《初到忠州赠李六》云:“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峡江的险山恶水已使他惊恐万分,深怕淹死,而满山遍野的土著巴人,在他眼里像一群惊视的猿猴,根本不“似人者”;忠州的衙吏呆板得像笨鹿。其对此地的厌恶、鄙视、失望、沮丧之情,已溢于言表。

而刘禹锡来夔州途中所作的《松滋渡望峡中》云:“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描写出春寒料峭中傲雪寒梅、轻雨雪水、云梦泽州渚的春草,联想起白起攻郢都、烧夷陵黑灰化成的黑土,以及三峡的猿声、鸟道、十二峰、永安宫等景观,虽也写了荒凉艰苦,但并无个人得失的牢骚。王夫之《唐诗评选》谓此诗“笔力高秀,卓绝古今”。又《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写其对夔州的第一印象:

云安,即夔州,天宝曾改称云安郡。韩、白,指韩愈、白居易。描写的是夔州山川的雄奇险峭,守军的威严整肃,毫无厌恶之情;后四句意象悲壮,且只在“愁猿”“寒灯”景中含敛隐露。与白居易对忠州、巴人厌恶鄙视之情迥异。

白居易忠州诗中,用感伤的字词如:愁、愁杀、愁牵、愁色、破愁、抛愁、恨、苦、忧、哭、断肠、伤心、伤嗟、忧恼、懊恼、憔悴、寂寥、怨咽、心灰、鬓雪、鬓霜、白头、老、病、悲、忧悲、惆怅、可怜、消沉、怏怏、笼禽、牢笼、浮生若梦等类,达74处之多。且多为个人的得失荣辱而发,并非为国事时事而忧。其心情戚戚、消沉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刘禹锡在夔州比白在忠州时间长得多,但刘的夔州诗中却很少有这类感伤词语,只有“愁猿”、“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燃灰”、“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寥寥几处。

二、均关心民生,白仅限于州治,刘还关注天下利病

白居易在忠州虽心情恶劣,但作为州官,他还是很关心民生,为地方作了不少好事的。其主要举措:一是劝农均赋,省事宽刑。如《东坡种花》之二,叙述挖沟引水、培土灌溉之后说:“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移此为郡政,庶几甿俗苏。”以养树喻养民,使民休养生息。二是开山修路,莳花造林,以美化环境:如《代州民问》:“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种桃杏》说:“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甚至自己花钱买树种,常带童仆在东坡栽花种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东坡种花》其一)又大量栽种柳树:“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东溪种柳》)又在庭前种荔枝,感叹道:“十年结子知何在,自向中庭种荔枝。”(《种荔枝》)忠州本盛产荔枝,诗人曾两次寄荔枝与万州刺史杨归厚,还专门请人画图,亲作《荔枝图序》。三是接近民众,与民同乐。如《郡中春宴因赠诸客》云:“薰草席铺座,藤枝酒注樽。中庭无平地,高下随所陈。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使君居上头,掩口语众宾。勿笑风俗陋,勿欺官府贫。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从刚到忠州与民众有隔膜到后来与民众打成一片了。此外他还赠送孤身老人棉衣(见《赠康叟》)。以上三点是白居易“兼济忠州”的具体表现。

但有的论者引白《贺上尊号后大赦天下表》中“命黜陟而别能否,开谏议而策贤良”,“蠲免赋租,收拔淹滞”等句,说这是白“恳求皇上”“任人唯贤”“还要广泛听取民众意见”,提出“蠲免赋租”的“建议”云云。[3]这完全是论者的误读。所谓“命黜陟”、“开谏议”、“蠲免赋租”等语,都是白对宪宗即位以来政绩的歌颂,都是“过去时”,而非什么“恳求皇上”“提出建议”的“现在时”;而且“开谏议”意指宪宗虚心采纳臣下意见,并非什么“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事实上,唐宪宗十分刚愎自用,白的歌颂有夸大失实之处;当然这类贺表乃是例行公事的官样文章,谀词难免,但这是歌颂,决不是什么“建议”。

刘禹锡在《夔州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一文中,先举出“贞观中增筑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人。时外夷上疏,请遣子弟入附于三雝者五国”,再指出“今之胶庠不闻弦歌,而室庐圯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能振举也,病无赀财以给其用”。然后引《礼记》说明春祭孔子只限于朝廷学宫,而现在却泛滥于“四海郡县”,认为“其礼不应于古,且非孔子意也”。批评这是唐高宗时许敬宗和玄宗时李林甫二人奏议乱搞的。作者核算说,仅夔州四县每年祭孔就费钱16万多,“举天下之郡县,当千七百不啻,羁縻者不在数中。凡岁中所出于经费过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饱妻子而已,于尚学之道无有补焉。”建议废除州县祭孔制度,将这笔开支“半附益所隶州,使增学校,其半率归国庠,犹不下万计。筑学室,备器用,丰籑食,增掌固以备使令。”刘禹锡在朗州时曾以唯物论立场作《天论》、《因论》等哲学论文,故其对天下利病具有宏观性的远见卓识,且对历代典章制度了如指掌;他参加过永贞革新,曾任度支员外郎,又屡任地方官,故对财政收支靡费情况十分熟悉,计算也很周详。这篇针对天下文教弊端的奏记,有理有据,发前贤时人之所未发,很有真知灼见,也是唐代教育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可惜宰相杜元颖、王播、李逢吉、牛僧孺等人均未能采纳。

此外他还有两篇《夔州论利害表》:“谨准敕上利害论当州公务,且各具状以闻。”“伏以华夏不同,土宜各异。详求利病,谨具奏闻。”可惜这两篇“别状”文本失传,难知其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是关于因地制宜治理夔州的方略。又长庆四年二月,唐敬宗即位大赦天下,刘在《贺赦表》中,盛赞“止进献、”“已责逋”(停止追欠赋税)、“涤夙瑕”(清除以往弊政)、“归嫔嫱”(释放宫女)、“放鹰犬”、“菲食遵夏禹之规,弋绨法汉文之俭”(衣食节俭)。总之刘禹锡虽连谪朗、连、夔等边荒,却始终心系天下利病,谏诤建言从未消沉。较白居易只对本州作些善事,而对天下利病缄口不言,政治态度明显更为积极上进。

三、同是登临写景,白诗但写个人感伤嗟怨,刘诗却抛开个人私念,昂扬向上

忠州、夔州唐代均有不少历史名胜古迹,忠州有禹庙、巴王台、无名阙(又名屈原塔)、严颜碑、龙兴寺、陆宣公墓等。杜甫路过忠州仅留数日,尚写有《禹庙》、《龙兴寺题壁》;苏轼过忠州也写过《屈原塔诗》、《严颜碑诗》;陆游过忠州也留下《禹庙》、《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战国时巴国蔓子、东汉严颜皆忠州人,前者存城刎颈[4],后者宁死不降[5],唐太宗贞观八年为表彰此郡忠义之士,特改临江郡为忠州[6]。故后代诗人多有诗咏之。奇怪的是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所作113首诗中,对上述古迹贤人竟无一首诗凭吊。虽两登巴王台,都只写个人乡愁。《登城东古台》说:“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九日登巴台》云:“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只字未涉巴王或巴蔓子事迹。《龙昌寺荷池》云:“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云:“忽似青龙阁,同望玉峰时”,“六年不相见,况乃隔荣衰。”龙昌寺即巴台寺。青龙寺在长安,白氏自注:“昔常与钱舍人登青龙寺上方,同望蓝田山,各有绝句……”所谓“隔荣衰”,指钱徽时任中书舍人,而自己却贬荒州,故一荣一衰。对量移此地充满牢骚忧戚,只望早日调回京城,这类情感在其诗中甚多,正如其《遣怀》中所云:“我今无所求,庶离忧悲域”;《不二门》中说:“至今金阙籍,名姓独遗漏”;“行藏事两失,忧恼心交斗。”他在忠州心情之恶劣、消沉,可以说是他一生之最,比在江州更甚。故对禹庙、巴蔓子、严颜、杜甫等前贤,已丝毫激不起他的诗情;就连十几年前才贬死忠州的贤相陆贽,在忠州有陆宣公墓,他也无一诗凭吊过。其忠州诗中虽不乏写景诗,但多数也是触景生悲生厌。如《和行简望郡南山》:“试听肠断巴猿叫,早晚骊山有此声?”《西楼夜》:“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阴雨》:“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东城寻春》:“老色日上面,欢情日去心。……东城春欲老,勉强一来寻。”《郊下》:“兀兀长如此,何许似专诚?”《东亭闲望》:“东亭尽日坐,谁伴寂寥身?”但当他调离忠州,回京任司门员外郎时,因心情欢喜,故在《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中,终于写出了气势昂扬,高歌大禹的功绩了:“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这种情调是忠州诗所没有的。

刘禹锡却不同,唐代夔州也并不比忠州好到哪里,但其夔州诗中却几乎未涉及个人处境的牢骚。他的登临怀古诗中,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理趣,或寄托了借古讽今的史识,前者如《巫山神女庙》:“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前六句写景,移情入景,温馨浪漫,结尾别出机杼,认为九天仙女那么高尚圣洁,怎么会到人间来低就昏庸无能的楚襄王呢?其中使人联想到良禽择木、贤士择主的理趣。后者如《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前五句歌颂刘备恢复汉室的英雄帝业和得孔明辅佐的风云际会;“生儿不象贤”指刘禅,实暗讽唐穆宗和刘禅一样昏庸无能,只知游猎骊山,禁中踢球,28岁就受惊中风,不能履地。大病缠身犹不知摄生,又妄用金石之药,[7]致使三十而亡。结二句用典:刘禅降晋,封安乐县公,司马炎宴请之,使蜀故妓歌舞,旁人感怆,而禅独嘻笑自若,乐不思蜀。[8]此外,《八阵图》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神机”的歌颂、智慧的崇敬。写景诗如《松滋渡望峡中》、《秋江晚泊》、《鱼复江中》、《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驿池八韵》等,都是胸怀开朗之作,不以个人得失为念。

四、同写民俗诗和竹枝词:白诗含怨,寄主体悲情;刘诗赞赏,重客体描写

忠、夔二州皆巴人同俗,如种地皆畲田刀耕火种,民间文艺皆流行演唱竹枝歌。刘、白诗中对此都有描写,然审美角度、表现情感都大相径庭:白诗在描写中总是感伤自己的遭遇和寄寓乡愁,竹枝词则用第三人称;刘诗则重客体描写,多写民众的欢乐,竹枝词则多用第一人称的代言体。如同写畲田耕种,白诗中没有专门写畲田的,只在《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诗中顺带写了几句:“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烟。……水梗漂万里,笼禽囚五年。”刘禹锡却有一首《畲田行》诗:

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

诗写烧荒之烈焰张天,麏惊雉飞的壮观和夜间火光照天、如星如月的神奇景象。从“晓风”句可见作者通宵无眠,与烧畲农民一起待到天明,被此场面深深吸引。刀耕火种虽较落后,但刘禹锡历来主张“夷夏异法”“因俗便安”,故毫无鄙视之意,反而满怀热情。末四句对此事半功倍、因地制宜之法表示赞赏。

白诗《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之一《竞渡》写当地民俗活动: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写端午赛龙舟,末二句感叹历来被放逐的人无不憔悴,但没有几个能像屈原那样投江死去的。其中自然也隐含诗人自己的共鸣。

同写民俗活动,刘诗《踏歌词》却不写自己,而写民众欢乐情景: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溪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阳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两首皆写夔州女郎春夜在月下大堤、桃溪柳陌连袂欢歌的情景。“欢不见”,当地女子称相爱之郎为“欢”。细腰,是用《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细腰典故,赞美夔州女子苗条轻盈之美。虽写客体,但也洋溢着诗人的赞赏喜悦之情。

川东峡江是竹枝词的发祥地,白、刘又是最早将民间竹枝词加工提高的两位作家。刘有竹枝词11首;白有《竹枝词四首》,是以第三人称写的,情调凄清抑郁,如前二首:

瞿唐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此外还有《听竹枝赠李侍御》云:“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他无论写竹枝还是听竹枝,都是幽咽苦怨的情调,是因诗人主体满腹忧愁因而发生共鸣。事实上,竹枝词也有欢乐情调,但因诗人心情不快,故难发生共鸣,也就没有写。正如《礼记·乐记》所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故同是竹枝词,刘禹锡是以“乐心感者”,故不焦戚急杀,而是宽绰舒缓,热烈向上,题材也宽广得多。如《竹枝词二首》其一和《竹枝词九首》中其二、其五、其七、其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瞿唐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前两首皆写爱情纠葛中女子的微妙心态,完全是用第一人称,为女子代言。这是因为诗人把自我融入了演唱者之中,仿佛已是民众中一员了,因而倍感亲切。第三首写春暖踏青,热烈欢快;第四首写滩陡浪险以比人心,充满理趣;末首写夔州女子主外的生产劳动习俗。

五、同是赠答、悼友,白诗多牢骚而萎靡不振,刘诗多激扬而奋发劝勉

白、刘二人在忠夔期间的诗作,均以同友人赠答、送别、悼友一类居多。白有36首,约占忠州诗三分之一;刘有23首,占夔州诗近二分之一。白诗如《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时时窃自哂,刺史岂如是?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莓苔翳冠带,雾雨霾楼雉。”自注:“忠州,刺史以下,悉以畲田给禄食,以黄绢支给充俸。”写自己穷愁寒酸,哪象个刺史,充满牢骚愤懑。《题郡中荔枝诗兼寄杨八使君》:“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隐喻自己如美味荔枝被弃边荒,不为朝廷所用。他多次把任忠州喻为“入笼鹤”,如《寄王质夫》云:“君作出山云,我为入笼鹤。笼深鹤残悴,山远云漂泊。”《答杨使君登楼见忆》:“各是笼禽作使君。”《京使回,累得南省诸公书,因以长句诗寄》首称自己是:“雪压泥埋未死身”,结句“瘴乡得老犹为幸,岂敢伤嗟白发新!”明显是反语牢骚。《即事寄微之》云:“畲田涩米不耕鉏,旱地荒园少菜蔬”,“衣缝纰颣黄丝绢,饭下腥咸白小鱼。”抱怨吃涩米腥咸小鱼,穿有疙瘩、瑕疵的黄绢。《酬严中丞晚眺黔江见寄》云:“江水三回曲,愁人两地情”,“临流有新恨,照见白须生。”《江上送客》:“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悼友诗《哭诸故人因寄元八》:“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我今头半白,焉得身久存?”悲哀而近绝望。

刘的赠答诗多为激扬劝勉、奋发向上的情怀,极少涉及个人的穷愁处境。如《酬杨八副使将赴湖南途中见寄一绝》:“知逐征南冠楚材,远劳书信到阳台。明朝若上君山上,一道巴江自此来。”首句比杨敬之为征南大将军杜预,末二句写得雄壮,寄望后会有期。《送义舟师却还黔南》结云:“常说摩围似灵鹫,却将山屐上丹梯。”鼓励沙门义舟在佛学道路上攀登高峰,直至佛祖说法的灵鹫山顶。《送张盥赴举》、《送裴处士应制举》也总激励后进:“火后见琮璜,霜余识松筠。”“由来草泽无忌讳,努力满挽当云衢。”《送鸿举师游江南》为对方介绍了江南名胜和社友之后说:“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用《楞严经》“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狮子吼成阿罗汉”典故,祝愿其修成正果。其他《寄唐州杨八归厚》、《别夔州官吏》也都写得昂扬乐观。《寄朗州温右史曹长》云:

暂别瑶墀鸳鸯行,彩旗双引到沅湘。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史笔枉将书纸尾,朝缨不称濯沧浪。云台功业家声在,征诏何时出建章?

朗州曾是刘禹锡当年贬谪过的蛮荒之地,而他对温造由起居舍人贬朗州刺史却通篇充满昂扬向上的慰勉。不发一句个人处境的牢骚。这种乐观向上的寄赠情调,在白诗中很难找到一首;而在刘诗中却率皆如此,只有《酬杨司业巨源见寄》中末联:“莫道专诚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燃灰”是唯一例外,尚且是针对对方诗所作的自我调侃而已。

刘有《伤愚溪三首》是悼念已死三年的战友柳宗元的。诗前《引》云:“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不复曩日矣。一闻僧言,悲不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这是刘夔州时唯一的悼友诗:

愚溪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第一首写柳宅虽已荒凉,但主人虽死而精神长存。第二首写柳草书留壁,所种果树草药而今已属别人;“通德榜”用《后汉书·孔融传》典:孔为纪念郑玄,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喻柳生前受人景仰、车马盈门的盛况,而今只有樵车通行,以吊昔盛今衰。第三首末二句用向秀《思旧赋》典:向秀过嵇康庐,闻邻人吹笛诱发思友之情而作赋。嵇康、吕安均因钟会诬陷而被司马昭杀害,寄寓了诗人为柳之含冤而死鸣不平;末句谓嵇康死后尚有至友向秀过而吊念,而柳之至友即作者想去吊念却不能啊!

白、刘的悼友诗对挚友都写得真诚痛切,笃于友情。但白诗是直说无余,并无寄托;刘诗则写景起兴,用典隐喻,含蓄不露,意在言外。有论者认为白《哭王质夫》中:“江南有毒蟒,江北有妖狐。皆享千年寿,多于王质夫”这四句是“直指当时盘踞在江南、江北的剧镇强藩和贪官污吏”[3],未免牵强附会,强求微言大义;果真如此,藩镇和贪官能活“千年寿”吗?白居易断不会作这种极不贴切的讽喻吧!况且白忠州诗既无讽喻时政之作,王质夫之死乃病故,又与藩镇贪官何涉?

六、总体比较逆境中的胸襟气节:白软弱多伤个人荣辱,刘豁达而见坚韧顽强

综上所述,白、刘在忠夔二州,虽只是他们一生创作的短暂时期,但却可以管窥其贬谪中的不同性格和胸襟气度。白元和十年十月贬江州至十五年离忠州,两任不足5年;刘贬朗州、连州、夔州三任共17年,是白的三倍多,比白所受打击之重、所贬边荒之远更甚。然而,白从此一蹶不振,思想消沉,诗中多发个人荣辱得失的牢骚;刘却坚韧而又豁达,故能乐观从容,诗中多昂扬向上的激情。这种区别,并不只限于忠、夔期间,而是在此前后一直存在的。白在赴江州路上《舟行阻风寄李十一舍人》中云:“且愁江郡何时到,敢望京都几岁还”;到江州后即使鸟语花香,也触景生愁:听鹧鸪叫就“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山鹧鸪》);听雁声就感伤“人鸟虽殊同是客。见此客鸟伤客人”(《放旅雁》);又自比庐山桂、湓江竹、白莲等,伤其“贞劲秀异”却命运不好,任人砍伐焚烧,招人白眼,喟叹“予憎其不生于北土也”(《浔阳三题并序》)。借凭吊李白而自伤:“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李白墓》)。即使艳阳春景,也是“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南湖早春》)。在《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中,述江州饥寒穷愁:“防瘴和残药,迎寒补旧襦。书床鸣蟋蟀,琴匣网蜘蛛。贫室如悬磬,端忧剧守株。时遭人指点,数被鬼揶揄……女惊朝不起,妻怪夜长吁……壮志因愁减,衰容与病俱。”因此“若不坐禅销妄想,即须行醉放狂歌”(《强酒》);“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销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咏怀》)。“空门不去欲何之”(《自题》),“身似浮云心似灰”(《赠韦炼师》)。

相比之下,刘的胸襟态度要积极开朗得多。在贬朗州九年中,他以辛辣的笔触写了《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昏镜词》、《有獭吟》、《鹈鴃吟》等寓言诗,给镇压永贞革新的政敌以有力的讽刺还击,表现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砥石赋》说:“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虽处逆境,仍不坠青云之志,充满自信。《秋词二首》其二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前人悲秋为欢秋,是何等雄豪!他还撰写出《天论》、《救沉志》等哲学政治论文,不信天命,强调人事;主张对善人“不救不祥”,对恶人“不去亦不祥”,蕴含着对永贞革新失败教训的深沉总结。在连州他写了赞美农民劳动的《插田歌》和写景诗《海阳十咏》、《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皆热情豪放之作。无论朗州连州,他始终关怀国事,如朗州的《武陵抒怀五十韵》,连州的《平蔡州》三首、《平齐行》三首,翁方纲《石洲诗话》盛称其为“造老杜诗史之地位”。赴和州途中写的《西塞山怀古》,也是针对河北三镇复叛再次割据有感而发提出的讽喻和警告。直到和州任后,宝历二年(826)回洛阳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虽已屡经贬谪,却仍发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的豪壮强音,对比白居易原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个人荣辱得失,其胸襟气度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总之,从白、刘贬谪各地的创作总体来看,刘作的思想价值都远远高出于白作之上,并不仅限于忠、夔时期如此。

[1] 白氏长庆集[Z].四库全书本,卷11,17,18;又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Z].卷423,429,430,431,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下文所引白诗均自此二书.

[2]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卷4、9、14、20、21、25-30,外集卷1、5、6、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下文所引刘诗文均自此书.

[3] 吴应发.白居易在忠州[J].写作学习,1986,(6);袁代奎.白居易忠州功德考略[A].白居易与忠州[C].忠县政协编印.

[4]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Z].巴蜀书社,1984.

[5]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Z].中华书局,1959.

[6] 新唐书·地理志·山南道·忠州[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资治通鉴·唐纪[Z].中华书局,1976.

[8] 习凿齿.汉晋春秋[A].三国志·蜀书·后主传[Z](裴注引).中华书局,1959.

A Comparison between Bai Juyi’s Zhongzhou Poems and Liu Yuxi’s Kuizhou Poems

Xiongdu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Bai Juyi and Liu Yuxi are two famous poets who were both born in the Tang dynasty at the same year,and they were successively relegated to be the feudal provincial of Zhongxian and Kuizhou at BaYu area.This paper compares their creati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six aspects,and appropriately expands to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poetry before and after their relegation.It can probe deeply into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life,character and mindset,and the breadth of mind,even though they are both in adversity.

Bai Juyi;Liu Yuxi;BaYu poems;difference

I207.2

A

1673-0429(2011)03-0122-07

2011-04-20

熊笃,男,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夔州刘禹锡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汉语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早冬
早春(节选)
赏牡丹
儿童绘本(2020年8期)2020-04-27 08:50:07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江汉论坛(2017年12期)2018-01-25 13:22:40
《刘禹锡 陋室铭》
中华诗词(2017年3期)2017-11-27 03:44:00
即事
茶博览(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