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玉峰 韩小敏 吕振丽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0047)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探
——兼论科学发展观之“三进”
祝玉峰 韩小敏 吕振丽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0047)
要找到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的一些有效方法,就必须从当前思想理论课教学及其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方面;二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方面;三是教学的环境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的几个有效方法。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科学发展观;“三进”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简称“三进”),更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其实效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教学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组,于2010年5月25-6月10日,向重庆师范大学各院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82份,有效问卷数为775份,有效率为87.87%。以下数据均来自这次调研。除问卷调查外,课题组还采用了开调研会和个案访谈等调查方式,充分收集了资料。在此基础上,又从当前思想理论课教学和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找到了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的一些有效方法。现论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
经过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当前思想理论课教学和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方面;二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方面;三是教学的环境方面。
(一)教学的主体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科学发展观“三进”意义认识不足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大背景下,多样化社会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对在校大学生思想影响很大。这对我们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德育功能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带来极大的挑战。笔者以重庆大学城学生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约占被调研学生总数的60.6%)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及科学发展观“三进”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更有极少数大学生(约占被调研学生总数的7%)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及科学发展观“三进”的重要意义认识糊涂,因此说有相当数量或者说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及科学发展观“三进”认识状况是:首先从思想上就重视地不够,其次行动上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科学发展观学习被动
调查显示,有一部分大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近70%)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科学发展观学习态度消极、被动。这部分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一半以上处于麻木状态,上课没精打采或者玩手机、或者睡觉、或者看课外书籍(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6.52﹪)。还有少部分学生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浮气躁状态,有的交头接耳、说闲话,有的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有的在那里表现出发呆、出神的样子(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3.55%)。
3.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4﹪),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枯燥,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较大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离自己生活学习、找工作的实际很远,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毕业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只会关心专业课成绩或外语水平,没听说哪个单位会问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打了多少分,理论水平怎么样?这些问题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也给切实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的主导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质是指“教”与“学”两个方面。当前,我们要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就不能仅仅从学生方面找问题,还应当从教师方面找问题。课题组通过进课堂听课、与老师交流、与学生交流,认为目前老师教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简单老套生硬;极少数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负作用,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敏感性和自身修养不够。
1.教学方法简单老套生硬
调查显示,有一些老师,教学方法或者老套单一、手段陈旧落后、很少变换教学手法;或者教学生硬、应变能力差,不能打动学生的心,抓不住学生的兴奋点;或者理论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实际不够,很少把理论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实证分析讲授。所以,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时代感、针对性,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明显不足。还有一些教师创新意识和思想解放程度也明显不够,观念陈旧,要么把不合时宜的观点拿来讲,要么老调重弹。这部分老师,多年来习惯于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一味地按照所谓的“教学进度”,按部就班地、逐章逐节地按教材体系进行理论的灌输,片面地照本宣科,没有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形式上,没有把精力放在指导学生掌握重点理论观点上。有的甚至把中小学的教学要求生搬硬套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过多着力地阐释理论的合理性,缺乏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深入的分析研究;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并深入浅出地针对大学生困惑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生动的仔细讲授。
2.极少数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负作用
据调查,极少数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学习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有错误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他们在私下与学生交谈中,忘记了自己的教师身份。有人居然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课可有可无”,“大力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甚至取消,或者放在不重要的时间段,下午、晚上去上”。结果有些学生被误导。这些人不了解国家教育部关于“两课”文件精神,没有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没有真正理解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为啥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有的老师没有认真想清楚。这说明个别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担任一定的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的观点、言行、举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不可忽视。这也说明建立长效机制,对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担任一定的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和领导干部及其辅导员,经常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强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敏感性和自身修养不够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地讲与教学无正相关的、无正面作用、也无幽默作用的笑话;随意发表一些对学生无积极作用、无鼓舞作用、无向上、向善作用的个人言论。更有甚者,有的把没有核实的事件、信息在课堂上讲,有的则不惜将课堂变成个人情绪的“发泄场”,有的大谈特谈自己没有深入研究,也搞不清、弄不明的政治敏感问题。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平时不注意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不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结构,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加强自身修养。其结果是,要么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要么无法面对学生的深入提问。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缺乏研究,因而不能给学生一个有说服力的、明确的、比较满意的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效果,对保证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是极为不利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除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教学的环境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对我们还有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规律对我们的思想理论教育有相当大的冲击;信息网络化也对我们的教育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1.西方对我国的“图谋”战略依然存在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即碰撞又融合。西方敌对势力把他们的意识形态作为其全球战略,渗透到全世界各个领域,特别是渗透到青少年中去。他们同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政治较量,争夺青少年一代。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的挫折,“社会主义失败”的舆论遍布全球,在中国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经济打击很大,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繁荣发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贫困落后的现实对比,仍然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这对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科学发展观去教育学生、说服学生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2.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影响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地区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各种丑恶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等,都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发展观“三进”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如果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前的实际问题,就会有学生认为,老师是在“唱高调”,理论和实际是“两张皮”,老师讲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矛盾。
3.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迅猛发展,使全球形成了一种既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又和现实社会有密切联系的虚拟化的“网络社会”。正如任何新技术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一样,网络对于思想开放,求知欲旺盛,而鉴别是非能力又较差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给大学生大量的信息,带给大学生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和高效的学习方式,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网上复杂多样的思想观念、良莠混杂,网上“恶搞”、流言蜚语、诽谤,也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思想混乱、困惑和迷惘。网上大量的暴力黄色信息、反动言论、不正确的是非观念、形形色色的道德观念、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也在侵蚀着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及其理想和信念。针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去从思想上、心理上、理论上、实践上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解释、引导,疏导,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不能回避的。
马克思曾经说,“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同时存在的”。通过对当前思想理论课教学及其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也就找到了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的几个有效方法。主要有:一抓教学主体即学生的活思想;二抓教学的主导即教师的培训密度;三抓教学的环体、即科学发展观“三融入”;四抓教学改革全面协调性。
(一)抓教学主体学生的“活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教学上就要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这就必须抓学生的活思想,看看当代大学生究竟是“怎样想的、都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们要对大学生的言行思想变化,进行跟踪研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等。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肯定中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在总体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摆在应有的位置上。要做到这些,光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作用。我们要加强学生思想信息收集、处理,重视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风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育人观念,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意识。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占领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领域。
(二)抓教学主导教师的培训密度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关键在教师。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理论课教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理论课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关系到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我们要加大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密度,全面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文件、集中讲授、专题报告、分级研讨、征求意见、问题答疑、教学观摩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系统培训。让教师们尽快掌握新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熟悉新教材,并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党的政策、策略的变化,着力提高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为人民、为祖国、为未来负责的理想信念,认真做好理论教育工作;要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吸取精神营养,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强智能的复合性;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不断补充新鲜知识;要树立新的时效观,科学而高效的利用时间;发展兴趣特长,培养自我能力;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造和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增加培训密度,理论课教师才会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才会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成为忠于党的合格的理论课教师。
(三)抓思想理论教育环体和科学发展观“三融入”
我们首先要净化社会风气,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率先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生活、融入教学、融入工作(即“三融入”)。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要经常用科学发展观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市场经济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科学发展观,去分析论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使大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才能引起他们的心灵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深刻认识。一句话,思想理论课教学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实践科学发展观,不用科学发展观环绕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周围,科学发展观就会丧失其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只有真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用科学发展观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不断变化的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才能做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有的放矢。从根本上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全面统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各个方面的工作,创造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环境。总之,教师在授课时、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给学生以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知识性中体现思想性,特别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中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大学生的作用,方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抓全面协调的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就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三进”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做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1.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理论课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更深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黑板、教科书为教学信息的主要承载形式,无法提供生动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教学形式单一枯燥。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像资料的公开,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
2.抓“和谐共鸣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在教学中,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余地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构建一种“启发引导,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提倡启发性、引导性的互动式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活动为主动参与教学,使教与学表现为动态过程;注重教学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防止理论上的空谈。特别是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真正负责任的教学,就是不回避问题,大胆接触现实,结合教学内容对现实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如果对教育者有比较深的感情,或者说关系比较融洽,思想和心理的沟通也越方便,发生和谐共鸣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展开,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往往会转化为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配合教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抓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协同
抓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求教师不断地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这是优质课堂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我们听到一堂优质课时,如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做到导法、导路、导疑、导思,学生就会感到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师生心灵就会产生碰撞,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显著增强。相反,当听到一堂劣质课时,学生就会感到精神萎靡不振、思维呆板,由此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负效果。同样是一堂课,为什么教学效果各不相同呢?我们认为,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启迪大学生成长成才,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向成功的彼岸是其分水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就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群众接触,与社会接触,到爱国教育基地去参观,到先进人物中间去访问,到贫困地区和灾区去感受,到发达地区去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这样可以增强科学发展观“三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紧迫感、现实感和吸引力。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协同教育,更加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教育、锻炼,还能够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抓考试方法改革探索
要切实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大力改革考试方法、改革思想理论学习评价体系。只有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三进”和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考试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改革至关重要。通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常常出现一种现象:平时上课人头寥寥,考前复习人头攒动,抄抄背背,就能拿个好成绩。甚至有的学生表示,“用高考时的‘储备’加上作弊,就足以应付期末考试了。”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制度。实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测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与个人品行评价相结合,真正让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并落实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使思想理论课考试,实实在在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助推器”。
A New Stud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y
Zhu Yufeng Han Xiaomin Lv Zhenli
(College of Polity,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Karl Marx has said that“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coexist at the same time”.Therefore we must start from the problem of current ideolog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to find the effective way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theory curriculum.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 think that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ree aspects:first,the subject of teaching;second,the dominance of teaching;third,the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the three aspects,we find some effective ways.
ideolog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y;teaching quality;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G41
A
1673-0429(2011)03-0104-07
2011-03-07
祝玉峰(1962-),男,陕西武功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韩小敏(1974-),女,陕西汉中人,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员。
吕振丽(1980-),男,湖北鄂州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助教。
重庆市教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09-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