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1-04-02 08:29:17席伟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范式信念

安 敏 席伟光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 453000)

心理理论: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安 敏 席伟光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 453000)

心理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认知发展研究的热点。文中总结了近三十年来对心理理论的大量研究和该领域各方面的成果,概述了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和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心理理论;理论基础;研究范式;研究现状

1.引言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1]对黑猩猩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在他们发表的论文“黑猩猩拥有心理理论吗”中首次提出“心理理论”的概念。他们指出,如果动物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目的、意图、知识、信念等,那么动物也应具有人类的心理理论。并进一步解释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其后,一些研究者认为,心理理论应该是一个推理系统,它可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相应的行为进行预测,因而可将该推理系统视为一个“理论”。Happe等[2]则指出,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和预测。自从Premack和Woodruff提出心理理论以来,在随后的30年里,对于心理理论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证与理论论据,并逐渐成为心灵哲学、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热门课题。

2.心理理论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论

理论论的支持者很多,包括Wellman、Flavell、Gopnik、Astington等人。该理论强调经验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塑造作用,其核心论点是:儿童对心理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是像理论的,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该理论的代表人物Wellman认为,儿童通过经验不断建构自己关于心理状态的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体系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的知识或朴素的看法。

2.2 模块论

模块论的代表人物是Lesli和Baron-cohen。他们认为幼儿根本就没获得心理表征理论,心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处理主体性客体和非主体性客体的几个具有范畴特性的模块的相继神经成熟而实现的。Lesli[3]提出了三个模块机制:一是身体理论机制模块,;另两个模块都是心理理论机制模块。Baron-cohen[4]除了承认Lesli所提出的模块外,还提出了3个具体的早期发展模块:意图觉察器、视觉方向觉察器和共同注意机制。模块论获得的最强有力的支持之一,就是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2.3 模拟论

模拟论者认为,儿童需要做的仅仅是想象,想象着他们正在体验他人具有的信念和愿望,因而不必乞求于一种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行为。模拟论十分强调儿童自我反思的经验,Harris[5]是近期模拟论的杰出代表,他于1992年提出,儿童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部分地源自于他们的假装游戏,并描述了一个“角色扮演”机制,并将这种机制称为“模拟机制”。

3.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3.1 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

1983年,Wimmer和Perner首创了著名的“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错误信念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是两个一级错误信念实验,根据嵌套层次而设计的有二级错误信念实验。

3.2 其他内容的研究范式

心理理论研究者们还设计了很多针对错误信念之外的其他心理状态内容的实验范式。

3.2.1 失言任务

Baron-Cohen等[6]提出了一种测量年长儿童心理理论的任务——失言检测任务,因为要检测到失言句,需要儿童了解说话者的知识状态和听话者的知识状态是不同的,而且还要能够了解说话者的失言会给听话者造成情绪影响。这对儿童的能力来说比错误信念任务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用它来测量年长儿童的心理理论是合适的。

3.2.2 成人心理理论任务

Happe等人[7]在研究成人心理理论发展特点时给被试看的材料是24个短文片段,每篇后面有一个问题。短文分为三种类型:心理理论故事、控制性故事、条理混乱的短文。

3.2.3 特殊人群的心理理论任务

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理论任务包括:眼区心理状态阅读、隐喻任务、失言任务等。Craig和Hatton[8]在研究中要求被试根据给出的人物眼区的图片来判断人物的心理状态,如要求判断图片中的眼神是担忧还是憎恨。Corcoran、Mercer和Frith在研究中要求被试根据给出的故事情节,判断故事中的人物所说的言下之意[9]。

4.心理理论的发展现状

4.1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就是能成功地完成“错误信念”的任务。但Bartsch和Wellman[10]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完全处于空白状态,从2岁左右开始,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认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发展,为以后心理理论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我国近年来也有关于心理理论的大量报道,张文新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11]。王异芳采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失言理解任务分别考察了我国7-9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发现7-9岁儿童在错误信念理解上的成绩显著高于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并认为中国儿童的失言理解能力在7到8岁间得到显著发展,在8岁时就基本达到稳定[12]。

4.2 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

Freeman[13]提出,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一阶段,都会在推断他人心理方面出错,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Happe等人[7]于1998年开创了对正常成年个体的心理理论的研究,他们在考察了老年人(年龄范围61-80岁)与青年人(年龄范围16-30岁)在心理理论任务及一般认知任务表现上的差异后,发现老年个体理解心理理论故事的能力优于青年人,而在控制故事的理解上无显著差异。也有观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理论能力是下降的。综合目前的研究来看,更多地支持成人心理理论随个体老化而下降的观点,并且年龄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

4.3 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

4.3.1 家庭因素与心理理论发展

导致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的因素很多,家庭作为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家庭假装游戏、父母教养态度、家庭功能等,都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3.2 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

有关心理理论和语言的关系,可能存在三种情况[14]:一是语言的发展依赖心理理论能力。此观点认为,是心理理论促进了儿童的语言发展,没有早期的心理理论,就没有儿童语言的正常发展。二是语言是心理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即心理理论依赖语言。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主张,特别是语言中的某些句法和语词是心理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三是二者可能都依赖第三种其他因素。也就是说,某种潜在的因素能引起心理理论和语言的发展,如Zelazo和Jacques[15]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内部机制帮助儿童掌握了一些高级规则,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4.3.3 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发展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以及差异的起源成为目前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动因,从同伴关系等社会性发展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后许多研究者都证实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两者关系的发展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黄春梅[18]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二者间存在强相关,元分析的统计结果再次强有力地论证了前人的结论,即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与执行功能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

5.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心理理论成为一个热门和多产研究领域,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

首先,心理理论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而现有研究的对象多为儿童,成人领域涉及较少,且多为大学生和老年人,年龄跨度大,对中学生、大学生以后的成年期个体的研究比较匮乏。今后的研究中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特定的发展内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间发展特点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用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

其次,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逐渐应用,为心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神经生物基础,脑机制的研究已经找到与心理理论相关的脑定位区域,但是具体是怎样发生发展的还不明确。

此外,对于心理理论的研究,研究者大多采用语言信息交流的方式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儿童所获得的信息受到质疑,更是影响了对婴儿的研究,从而影响了整个心理理论研究的完整性。研究方法上的欠缺还表现在:语言交流对于主试的要求较高,主试对研究结果的解释也易引起争议。在研究范式的使用方面,目前仍然面临数据采集和客观评价的问题。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及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研究方法。

最后,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用获得的结论和规律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因此,如何将心理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实践,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利用它,怎样帮助和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能力,也将是心理理论研究未来的主要取向之一。

[1] PremackD G,WoodruffG.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4(4):515-526.

[2] Happe F.G.,Brownell H.,Winner E.Acquired theory of mind?[J].Impairments following stroke.Cognition,1999,70:211-240.

[3]Leslie,A.M.TOMM,ToBy,andageney:eoreae 一 ehiteetureanddomain sPeeificity [A].InL.A.Hirsehfeld&S.A.Gelman(Eds.),MapPingtheMind DomainSPeeifieityinCognitionandCulture[C].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44.

[4] Baron-Cohen S.The Eye-Direction Detector (EDD)and the Shares Attention Mechanism(SAM):twocasesforevolutionarypsychology.InC.Moore,andP.Dunhanm(eds.),The Role of Joint Attention in Development.Hillsdale,NJ:Erlbaum

[5] Harris P.L.From simulation to folk psychology:the case for development[J].Mind and Language,1992,7(1):120-144.

[6] Baron-Cohen,S.,O’Riordan,M.,Stone,V.E.,Jones,R.,Plaisted,K.Recognitionof Faux Pas by NormallyDeveloping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AspergerSyndrome or High-FunctioningAutism[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1999,29:407–418.

[7] Happe F.G.E,Winner E.,Brownell H.The getting of w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358-362

[8] Craig J.S.,Hatton C.,Craig F.B.,et al.Persecutory beliefs,attributions and theory of mind:comparison of patients with paranoid delusions,Asperger’s syndrome and healthy controls[J].Schizophr Res.2004,69(1):29-33

[9] 陈友庆.儿童心理理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0] Bartsch K.,Wellman H.M.Children Talk About the Min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1] 张文新,赵景欣,王益文.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4,36(3):327—334.

[12] 王异芳,苏彦捷.7~9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3):15—20.

[13] Freeman N.H.Commun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Why mentalistic reasoning is a lifelong endeavour.In:Mitchill P.,Riggs K.J.ed [M].Childrens Reasoning and the Mind.Psychology Press.2000,349-366.

[14] 吴南,张丽锦.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J].2007,15(3):436-442.

[15] Zelazo P D,Jacques S.Children’s rule use:Representation,reflection,and cognitive control[J].Annals of ChildDevelopment,1996,12(2):119~176

[16] Brown J R.et al.Why talk about mental states?The significanceof children’s with friends,siblings,and mothers[J],Child Development,1996,(67):836-849·

[17] Peterson C C,SiegalM.Mindreading andmoral awareness in pop-ular and rejected preschoolers[J].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2002,(20):205-224·

[18]黄春梅.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元分析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B84.0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02-0043-03

2011-04-15

安 敏(1977-),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09级硕士研究生;

席伟光(1983-),男,河南郏县人,郑州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09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范式信念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2:42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为了信念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2
发光的信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信念
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