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英
(云南省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昭通 657000)
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以古诗英译为例
张建英
(云南省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昭通 657000)
文化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象的翻译是诗歌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文中以古诗英译涉及到的几个文化意象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即文化意象的移植、文化意象的浅化、文化意象的替代与文化意象的省译。
诗歌翻译;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意象”的英语为image,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汉双解词典(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DICTIONARY of English)对image的解释为If you have an image of something or someone,you have a picture or idea of them in your mind;the image of a person,group,or organization is the way that they appear to other people;an image is a picture of someone or something;an image is a poetic description of something[1]。因此意象可以理解为跟想象有关,是某一群体所共有的一种观念、象征及对某一事物的基本态度和取向,是对某一事物的生动的描绘。
意象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慢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这些文化意象,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思想很容易实现沟通[2]。
文化意象是中国诗歌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审美单元[3]。文化意象是主观情感同客观物象的结合物,借物象抒发情感。文化意象在建构诗歌美感的同时,又增加了诗歌翻译的难度。译者若要将汉语诗歌翻译成英文,难免会涉及到对文化意象进行处理。本文以古诗英译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在处理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时,既要能传递原诗中的文化意象,又要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即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古诗英译时,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处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移植、文化意象的浅化、文化意象的替代、文化意象的省译。应当优先考虑对原诗中文化意象进行移植,在对原诗中文化意象移植出现困难时,可以对其进行浅化或替代,在保证能传递原诗中的整体意象的前提下,可以对文化意象进行省译。
即采取异化手段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植入译文中,在译文中保留原诗中的文化意象。应优先考虑对原诗中文化意象进行移植这一翻译策略。文化意象的移植包括音译加注与直译加注两种方式。
(1)用音译加注的方式进行文化意象的移植
音译加注的方式对原诗中的文化意象直接移植,这是翻译中的异化策略,音译能丰富目的语中词汇表达方式,而加注能在目的语中构建认知语境,引起与源语言中读者等同的审美效果。
例1: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I must drive away the orioles
And not let them cry in the trees.
Their noise interrupts my dream
And stops me getting to Liaoxi*.
*The place where her husband was on garrison.
(文殊译)[4]
《春怨》是唐诗人金昌绪的诗作。此诗写少妇怀念征夫,但苦于不能与征夫相会。作者先从打起黄莺儿开始,责其太喧哗惊醒人梦。一旦梦被吵醒,主人公就没法在梦中与思念之人在辽西相会。最后一行紧扣诗题中的“怨”字,怨不能与征夫相会。地名在很多时候也是文化意象的一部分,原诗中的辽西即是一个文化意象,其具体指代应是征夫服役的地方。例1中译者处理原诗中“辽西”这一文化意象采取音译加注的方式,为目的语读者构建了认知语境。
例2: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陆龟蒙《新沙》
The immortals would've been taxd'on the purple ganoderma each year
If the tax-collectors could have found a way to Penglai the fairy land to go!
(王密卿译)[5]
例2中“蓬莱”作为原诗中一个文化意象,蓬莱自古被誉为“人间仙境”,属于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译者对蓬莱的翻译采取音译加注的方式,很好地传递了原诗中的蓬莱文化意象蕴含的深沉意境——“人间仙境”。
(2)用直译加注的方式进行文化意象的移植
直译加注的方式先对文化意象进行直译,再在其后直接加注释或在译文后加注释(脚注或尾注),对译文内文化意象加以解释说明,对诗歌中更多部分乃至整体意象进行补充说明。这种翻译策略有利于诗歌译文保持原诗的文化意象,实现形美和音美,同时注释不受行文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给译文读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例3: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But at last I’m chagrined before Chao-fu,XuYou,
Men unable to alter their firm resolve.
(宇文所安译)[6]
这两句描述诗人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自己不能改变积极入世的志向,愧对巢父和许由这两位高士。巢父和许由是古代两位避世隐居的高士,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象征坚守志向的高洁之士。不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的西方读者不会了解“巢与由”的典故及其代表的文化内涵,故宇文所安译诗时加注说明:“巢父和许由皆为拒绝征召为官的隐士,乃为后人效仿”。宇文所安的注解言简意赅而又准确生动,较好地传达了原诗文化意象的内涵,起到了等化的效果。
例4: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Chang'e———the Moon Goddess*
On the mica screen is reflected the dark candle shadow,
The Milky Way inclines and the morning stars hang low.
Chang'e must regret stealing the pill of longevity,
Now she mopes alone night after night in the skyblue.(P250)
(陈君朴译)[7]
译者陈君朴对嫦娥进行直译后加上注释解释嫦娥为何人:Chang'e:It is said that she is the wife of Houyi,a legendary hero.One day she takes the elixir and flies to the moon and since then has been staying there。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为目的语读者构建了文化认知语境,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整体文化意象。
直译加注的译法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读者的阅读乐趣,但是对于承载丰富文化内涵而无对等英语词语的唐诗意象,加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偿手段,不然就会造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缺损。
浅化指将含有历史典故、专有名词、熟语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用普通词语去阐释或替代,这样既可以解决文化障碍的难题,又能保证文化意象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展现作品的空白美。原诗中文化意象不能直接移植进译文,或直接移植进译文会影响诗歌的可读性时,可以采取对文化意象进行浅化的翻译策略。
例5: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许渊冲译)[8]
原诗中涉及到的文化意象“银河”,按照天文学的知识来看,对应的英文应该为“the Milky Way”,但银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含义和西方人关于“the Milky Way”的神话不一样,带来的联想和意会也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把原诗中的“银河”翻译成“the Milky Way”,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例5中译者把“银河”译成“the Silver River”,使原诗中富有艺术想象的文化意象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也很好地传递了原诗中的艺术效果。
例6: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林安邸》
Hills rise beyond blue hills,towers beyond high towers.
When will West Lake end its singing and dancing hours?
The revelers drunk with vernal breeze and leisure;
They'd take the new capital for old place of pleasure.
(许渊冲译)[9]
“直把杭州当汴州”这行诗中,作者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仇家恨,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在辛辣的讽刺中有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担忧。这行诗中包含“杭州”和“汴州”两个文化意象,对应的译文分别为the new capital和old place of pleasure这两个普通词语。译者对原诗中的这两处文化意象进行浅化,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文化障碍,避免因文内注释而使诗歌译文冗长、影响读者欣赏诗歌的流畅性等弊病,文化意象的浅化策略可以在建构目的语读者认知语境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即把原诗中的文化意象转换为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由于文学文化传统的差异,诗歌中的某些文化意象直接移植进目的语会产生文化障碍,甚至引起相反的审美效果。这时便可采用对文化意象转化的翻译策略,以英语文化中的相似的文化意象替代原诗中的文化意象,保存原诗意境的同时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例7: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李商隐:《隋宫》
The halls of the palace at Lavender Springs
Shut in mists and rose clouds,
But he wished to occupy City of Weeds
to serve as the Emperor’s home.
(宇文所安译)[10]
例7中的“紫泉”给人以色彩浓郁、香气氛馥之感,描绘宫殿之色味,体现出李商隐诗歌“清丽”的特点。“紫泉”按照字面意思可以译为Purple Springs(紫色的泉),但这种译法改变了原诗中文化意象的韵味。译者在这里将“紫泉”译为相似的文化意象Lavender Springs(熏衣草之泉),而薰衣草是西方广泛种植的一种花草,开淡紫色小花,是制造香水的原料。将“紫色的泉”转译为“熏衣草之泉”,恰如其分地传递了该文化意象在原诗中的审美信息。
例8: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诂:《何满子》
Home-sick a thousand miles away,
Shut in the palace twenty years.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
Oh!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许渊冲译)[11]
例8中的《何满子》是词牌名,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是为配乐演唱而写的诗文,词牌类似于乐谱。“天鹅的绝唱”是西方文化中的典故,译者为了让西方读者容易理解,所以用西方语境中相似的文化意象取代了汉语中的典故。
诗歌是浓缩的精华,诗歌总是希望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含义,会使用很多关于人名和地名的典故,这在中国古诗中很普遍。人名和地名的典故会给译者带来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些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文化意象,要让目的语中的读者读懂,需要译者对这些文化意象加以注释,也需要读者对中国文化有相当的了解,这样才能好好欣赏这些汉语诗歌。诗歌中出现人名和地名的文化意象时,不可译性的难度增大,有时会对原诗中的文化意象进行省译,当然不到万不得已之时,译者不应采取这种策略。对文化意象进行省译的前提是要保证原诗的整体意境得到传递。
例9: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I meet often when you were visiting princes,
And when you were playing in the noblemen’s halls.
Spring passes…far down the river now.
I find you alone under falling petals.
(Bynner译)[12]
例9原诗中包含两个人名和一个地名的文化意象,虽字数不多但含义丰富。杜甫初逢李龟年,正值开元全盛时期。当时王公贵族喜好文艺,因此杜甫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宴请,在他们的府邸欣赏到李龟年的表演。几十年后他们相逢在江南,然而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走进了衰败,虽风景依旧然繁华不再,饱含了杜甫对昔日盛世的无限眷恋。Bynner的译文中省去了这几个人名、地名,“岐王”这个文化意象省译成“princes”,“崔九”省译成“noblemen”,“正是江南好风景”省译成“Spring passes far down the river now”,总的来看,例9中的文化意象虽然在目的语中省译了,但原诗的整体意境得到了传递。
文化意象建构了诗歌的美感,但这也给诗歌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即增加了不可译性。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涉及到人名、地名、典故等,要将汉语诗歌翻译成英文,译者难免会对人名、地名、典故等文化意象进行处理。翻译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既要能传递原诗中的文化意象,又要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即保证译文的可读性。汉诗英译时对文化意象进行翻译时,应优先考虑对文化意象进行移植,不能移植时可对文化意象进行浅化,或对文化意象采取替代的翻译策略,万不得已时才采取对文化意象进行省略的翻译策略。
[1] 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6.
[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80.
[3]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48.
[4] 文殊.诗词英译选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28.
[5]王密卿.汉诗英译中认知语境的构建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9):119.
[6][10][12]穆诗雄.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98-99.
[7] 陈君朴.唐诗绝句150首 [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250.
[8]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130.
[9][11]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3-173.
H31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02-0123-04
2011-05-24
本文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昭通作家群诗歌作品英译与研究》(项目编号:XJKS0901)的阶段性成果。
张建英(1981—),女,四川南充人,云南省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