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凌娟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马凌娟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美国作为教育发达国家,不但拥有众多的世界一流的学校,也培养出了为数众多的高科技人才。文中从美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学生来源、专业及课程设置和评估体系方面阐述了其高等教育的独特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启示。
高等教育;美国;启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高科技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及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作为教育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从教育理念、学生生源、专业及课程设置、评估体系四个方面阐述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
美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信念、理想和责任感。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美国的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美国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也就浓缩了移民的人生与社会理想,并得以继承和发展,成为美国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崇尚和平与诚信的基督贵格教会创办的哈特学院,至今坚持不接受任何来自军方的经费,学校各项考试不设教师监督制度,对学生形成诚信的人生信念与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是美国本科教育的旗帜,美国研究型大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作为美国本科教育的重点之一。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生源的资格审查。美国高水平大学在审查生源资格时,除了看学生高中时的平均学习成绩和会考成绩的名次外,还要看申请人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和公益性活动。他们不是简单地依据学习和考试成绩录取人,而是特别关注申请人是否具备一种重要的潜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潜能。从美国本科教育的招生标准和录取条件来看,其本科招生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所大学可以自主录取新生。事实上,在录取新生时美国大部分高校采取“三合一”的综合考评方法,在考评时既要看“高考”分数(SAT,ACT)和高中平时成绩(CPA和ADVANCED课程),还要看综合能力包括领导能力、文艺天赋、体育成绩、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等。也就是说,要进入美国一流大学,除了看“高考”分数和高中成绩外,综合能力更是考评必不可少的条件。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无论是试题内容还是科目设置都是以能力考查为中心,不分科考试,只进行综合能力考查。美国高校在招收学生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与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精神。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名校每年在招生时,还考虑到生源的个性化、多元化甚至国际化。注重大学的“多样化”,鼓励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广泛接触、融合,以便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专业及课程设置是美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美国,为了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通用性和竞争力,许多大学重视本科阶段的基础课教学,为学生以后学习研究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美国大学本科基本实施的是通才教育,大学一、二年级主要设置文化基础课,三、四年级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少量的专业课。同时,美国高校普遍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在大学中开设了一些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分约占13~25%。全美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专业及课程设置完全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设专业繁多,除了传统的理工经文史学位外,还有新设置的财政学士、人文学士、音乐学士、护理学士、园林建筑学士、社会工作文学士、演讲学士等。课程设置趋于综合化,注重文、理、工各学科相互渗透。
美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及教师的水平及就业前景转换专业。校方为转专业的学生提供方便,使学生调换专业的手续变得简单方便。此外,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也很自由,一般必修课的科目很少,选修科目较多。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美国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变化很快。一般的学院至少两年就要对课程设置作一次调整。为了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掌握最前沿的动态和信息,美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市场,前瞻科技的发展动向。
国外的高等教育评估以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最为典型,它创建于19世纪末,是世界上出现最早、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实行的是社会化评估,而非行政性评估,政府不直接参与评估。这种社会化非官方性的评估体系不仅沟通了学校和社会,使高校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保证了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美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形式大致分为三种:高校资格评定、高校专业评估及大学排行榜。高校资格评定时由国内相关教育评估机构根据高校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教授资历、教学方式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出具考查评价标准,考查各高校的专业学位设置、职业证书及在各专业或学术领域的学科和课程。高校资格的获得必须达到评估机构的最低要求。在评估程序上,第一次申请鉴定的学校要通过这样一个程序:第一,学校自主提出申请,并出具自评报告;第二,由地区鉴定委员会派出专家小组到学校实地考察,并作访问报告;第三,学校对访问报道进行答辩;第四,所有报告递交地区鉴定委员会,得出鉴定结论。鉴定合格有效期为10年,10年后需重新进行鉴定。专业评估由专业鉴定机构执行。这些专业鉴定机构由同一专业的成员组成,对大学的专业院系和独立学院进行鉴定认可,其步骤与高校资格评定过程相似。美国的大学排行主要由新闻媒体参与、发起、组织、主持并发布高校排名结果。如美国权威性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新闻周刊》等每年都要发布美国大学排行榜。这些新闻单位对高校的排行评估不仅对学生选择大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可激励社会人士批评和关注高等教育,帮助高校获得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就是高校的一种自我质量管理活动,它有益于提高学校的创造力,学校能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迅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我国目前处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但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的关键转型期。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高校对办学理念的明确、对高校发展方向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继承和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权,对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因此,高校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作为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终极目标。同时,应该把学生是否对学校满意、是否在不断成长和发展、是否能被培养成为有责任感、有工作能力的人作为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中国的高校招生主要以高考成绩作为最主要的依据,各高校会根据入学考试的成绩高低来统一录取新生,所以国内高校新生主要来源于全国各地的高中毕业生。而美国的高校在招收新生方面不只是依据一次考试成绩,而是从很多方面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新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方面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理性地决定自己的专业。
美国的高等教育通常能够培养出极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很少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够很快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功非常扎实。但学生普遍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机会参与科研实践,所以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如美国大学生。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的能力,更要有创新意识。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大力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首要的地位来抓。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国家办学为主,因此,政府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有关教育评估的法规和政策,建立作为评估依据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组织以高校整体为对象的评估。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办学主体及办学经费的筹措渠道变得多样化。单纯由政府来组织高校评估机制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社会对高校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对高校的监督作用。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评估,支持各种评估中介组织的发展,允许多重评估主体并存。
在评估的标准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逐步增加评估指标的弹性,适度分出层次。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理性定位,制定出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办学宗旨及目标。因此,在制定评估标准时既要考虑标准的全面性和弹性,又要考虑到标准的特殊性与刚性,避免评估机制走向标准化歧路。
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和经济体制,因此两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古人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冷静分析和思考,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 丁兴琴,李广.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4).
[2] 李国君.当代中美高等教育管理的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1998.
[3] 力量.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4] 郝云龙.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较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6).
[5]许云昭等著.差距与超越—中美教育管理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杨洋.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7]张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8] 赵铸.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
G649.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02-0097-03
2011-06-12
马凌娟(1978-),女,湖南隆回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