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娟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外语中心,广东珠海 519041)
议顺应论与广州旅游翻译研究
邓 娟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外语中心,广东珠海 519041)
当前旅游文本英译的质量参差不齐,旅游翻译的研究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在顺应论的指导下,翻译被认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译者对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应以顺应论为指导,从语言结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方面进行选择。译文只有顺应了以上层面的要求,才能准确传达景点信息,吸引海外游客,实现交际目的。
顺应论;翻译;旅游景点介绍;选择
广州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抗英战争的主战场,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独特的岭南文化使广州成了旅游者的天堂,吸引着大批外国游客到访,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了广州,也将广州的旅游业推向了另一个高峰。旅游景点介绍是游客了解景点特色和当地文化的主要途径,由此显得格外重要。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如景点石碑、宣传栏、旅游册、网站、电视节目等。然而广州景点的英译文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错误的或者模糊的翻译常令人费解,既达不到语言的交际目的,也无法实现文化交流。顺应论为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Verschueren在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对语用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语言使用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1]55。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适应性(adaptability)的特点,从而使得语言使用者通过灵活的原则与策略能够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顺应性选择,并达到交际的目的[1]61。交际能力作为语用学的核心已成为大批学者研究的焦点,语用学家开始从语用以及交际目的来研究翻译。有著作指出翻译过程应从以下角度来解释:由原作者或原文所体现的内容、与原文对应的翻译所体现的内容、在特定语境下译者的翻译方式和选择原因[2]。结合顺应论,翻译过程即可看作是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特定语境、采取特定方式、进行一系列选择的过程,是以满足交际为目的的动态顺应过程。首先,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顺应性翻译发生在语言内部的各个层面,如语言的风格、词汇特点、句子结构甚至语篇等。其次,翻译也需顺应语言外部因素即交际语境,这里主要指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即译者不能忽视译入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在客观物质世界、心理、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旅游景点介绍是游客了解景点特色的重要方式,是吸引潜在游客的宣传手段,也是推广当地文化的一种途径。旅游翻译的源语文本以各种形式满足源语读者的需求,译语文本则要求译者做出顺应性翻译以满足译语读者的需求。广州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佛堂寺庙等不胜其数,译者在翻译中需要考虑每一处景点所体现的独特性。
物理世界包括时间、空间以及现实条件等因素。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现实条件则让翻译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例1:千年古道遗址
Version 1:Relics of Millennial Ancient Path[3]11
Version 2:the Site of a City Street Dating Back to the Seventh century(引自:广州北京路步行街石碑)
两篇译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时间“千年”的翻译。“千年”可以确指一千年或泛指时间的久远。译文一用了确数“Millennial”,而译文二则是客观的描述,泛指一千多年以前。关于这种译法,译者在其著作中有详细解释,认为此处的“千年”不完全是一个确数,而且在欧洲和其他文明古国,超过“千年”的建筑古迹并不少见,译成over a thousand years起不到“震撼”的效果[4]312。由此可见,译文二的译者在翻译选择上不仅考虑了时间所指的顺应,也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
例2:
2002年夏,在北京路步行街发现古楼遗迹。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考证,该处为宋、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层层叠压的门楼遗址。其遗存有宋代的门楼西门洞砖铺路面和石门槛;明代的门楼西门洞铺石路面和抱鼓石等;清代的基础垫土层与木桩的柱孔等。宋代门楼历经三次建造,南北跨度逐次扩大,依次为9米、12米、22米。该地距地表深约1.8米处已见山岗的生土,表明这里曾是山岗地段。
In the summer of 2002,the site of the respective city gates of the Song,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960-1911 A.D.)was discovered under the pedestrianized area of this road,each site on top of the previous.(引自:广州北京路步行街石碑)
此处可以明显看出原文的大量信息在译文中都被删减了,译者解释说这种译法是因为“英文太长,石碑太小,刻不下”[4]318,很多景点介绍都刻在石碑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导致译文内容无法与原文达到完全一致,这就需要译者作出适应性选择。
顺应论体现交际的目的,译者要根据社交语境进行动态选择。社交世界包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社会惯例和习俗等。广州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不仅体现中西两种社会的背景、文化差异,而且反映着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3.2.1 历史与社会惯例的顺应。“广州”一词的官方翻译已更名为“Guangzhou”,但由于历史原因而为外国人所熟知的仍是旧称“Canton”,如“Cantonese”,“Cantonese dialect”,“Canton Fair”等。另有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的翻译,虽说人名一直采用拼音,但音译“Sun Yat-sen”早已闻名世界、深入人心。如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孙中山纪念碑(Sun Yat-sen Monument)、中山纪念堂(Sun Yat-sen Memorial Hall),这些都需要译者遵循社会惯例与历史而作出正确选择。
3.2.2 文化的顺应。
例3: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Mausoleum of the Nan-yue King…… (is)the earliest excavated mastaba housing a galaxy of colored paintings in the Ling-nan Area.[3]2
例4:
宝墨园……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
Baomo Garden consists of……ancient buildings in South China,traditional gardening arts of South China……(引自:广州宝墨园石碑)
“岭南”在中国众所周知,“岭南”文化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岭南”地区特指我国南部广东、广西一带。例四直译为拼音,很难让外国读者明白其文化内涵,而例五译为“South China”则直白易懂,体现文化顺应。
旅游文本的翻译可以看作是译者与原作者、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心理交流过程。以吸引游客为目的旅游文本翻译必须引起译入语读者共鸣,达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心理期待。
例5:
古代石工采石遗留下来的崖洞、潭、壑,凿痕累累,构成奇特景观。
Here your eyes will savor an array of sandstone cave,ponds,gullies and chisel marks left by quarrying operations in ancient times.[3]12
原文从客观的角度描述了莲花山的独特景观,为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译者采用了第二人称的手法,刻意将“your eyes”放在句首,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文具有亲切感。
例6:
宝墨园四时青翠,园林花卉景点,有聚有散,布移景换,美不胜收。
With perennial greenery and various blossoming flowers,the garden possesses so many different scenes that one can hardly take them all in.Wherever you go,you will get quite a different view.(引自:宝墨园石碑)
中文景物描写常用形象生动而又贴切的四字格,这样很容易打动读者。而作为潜在游客的外国读者,尤其是英语国家读者,更倾向于从简洁的语句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与美感。例句译文不是字对字的翻译,而是通过直白的词句将原文信息呈现给读者,体现了译者对读者心理世界以及对目的语语言特点的顺应。
翻译体现着语言之间的转换,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特点。译者必须在全面理解原文涵义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语言选择,以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字对字的硬译是不可行的。只有恰当地选择词句、改变表达方式、调整句子结构,才能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使外国游客理解文章的意图。
例7:
沿江可观赏到“鹅潭夜月”、“双桥烟雨”、“珠海丹心”、“珠江秋月”、“珠江晴波”等羊城美景……。
Sailing along the river,you can enjoy the eight sights in the Five-Ram-City,such as“Night Moon on White Goose Pearl”,“Rainy Mist around the Double Bridges”,“the Red Heart in the Middle of the Pear River”,“Autumn Moon On the Pearl River”and“Sunny Current along the Pearl River”etc[4]334.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文讲究词语的对称美,多用四字词语来营造美感,且中文含蓄,多用模糊的描述引起读者遐想。例句原文的描述充满浪漫色彩,羊城美景犹如近在眼前、令人心动。而英语直白,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很少堆砌辞藻。例句的翻译太过生硬,反而令外国读者不知所云,失去了原文所具有的语言魅力。此处应顺应英语的语言特点,将文中描述的意境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使读者更易领会。
例8:
每到秋天,山巍青黛、山腰火红、岩边黄绿与湖水相辉映,五光十色,瑰丽神奇。
In autumn,green at the top of mountain,red at the mountainside,and green yellow beside rock set off with lake water,showing a spectacular landscape.(引自:白云山黄婆洞水库石碑)
原文是对白云山黄婆洞的一段生动描述,而翻译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合理选择与调整语言,对原文的意思表述不当,导致了译文意思模糊,逻辑混乱,令人费解。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原文“山巍青黛”描写的是山顶常青树的翠绿,“山腰火红”指山腰上树叶火红的秋景,“岩边黄绿”应是指水库边岩石的颜色,这些与湖水辉映,构成了美丽神奇的画面。此处译者应该顺应语言内涵,将原文准确再现给译语读者。作者试译为以下版本,以供参考。
In autumn,trees on the mountainside get red while those on the mountaintop still green.The colorful image with the yellow rocks beside the lake corresponds to the water and forms a spectacular landscape.
以上研究表明,译者只有充分考虑语言外部与语言内部各个层面,灵活地进行选择与顺应,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才能真正吸引外国游客,实现文化交流与语言交际的目的。这些层面并没有严格划分的界限,而是相互关联的,即译者的选择不是孤立的,而是对各个层面的综合全面考虑。
[1] Vers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the Hodder Headline Group,1999.55-61.
[2] Hickey,Leo.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
[3] 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历史文化名城荟萃[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7.11-12.
[4] 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312-334.
H0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02-0127-03
2011-05-13
邓娟(1982-),女,湖南益阳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