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问方法

2011-04-02 05:52:26刘莎
成才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历史教材

■刘莎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问方法

■刘莎

巧妙的教学设问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历史课堂的教学设问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引导学生的互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设问,注重发挥课堂设问的作用,提升教学效率。

一、把握教材特点,设问内容有的放矢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与传统的人教版教材有一定的区别,新教材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体例,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选取这些领域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设计了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文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正因为如此,新教材删掉了旧教材中许多与所选专题无关的内容,把许多与所选专题关系不紧密的内容一笔带过。那么,如何能在教学中体现新教材在编写方式上以专题为主线贯穿古今中外,能力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专题探究能力的特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巧妙的课堂设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课堂设问应充分发挥专题探究式问题的作用。专题探究式问题是指能对一课或几课内容有效整合,引起学生思考,发现历史规律的问题。例如《历史》必修Ⅰ专题三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以从“五四运动”讲到“开国大典”,包括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教学容量上看,本节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三十年的的历史,包含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等。本课虽然内容繁多,但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不同阶段的革命努力,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的革命探索,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做出政策的调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整个历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征程与基本脉络,从而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聚合思维把众多零散的知识归纳整体,提升他们的专题探究能力。

但由于教材编写中专题内容涉及面较广,不可能面面俱到,为减轻学生负担,突出主干知识,这类问题在设问时应少而精,具备设问明确,有思考空间,提领所学知识的特点。

其次,在课堂设问时也应关注辅助知识的补充。由于编排的需要,新教材在突出专题的同时忽略了一些背景知识,例如必修一第一课主要介绍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时期的世袭制;夏商时期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武王周公的分封;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等),但新教材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介绍较少(例如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土地制度等),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形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一概念,这不利于学生把它与秦以后的政治制度、西方奴隶制时期及以后的政治制度区别开来。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提问时应有意增加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学完了这一课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课本要夏、商、西周放在一课学习,利用这个问题适时引入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介绍,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夏、商、西周的奴隶制经济的关注,又可以引起学生对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共性的思考,同时还可以学生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现象与一定的经济现象是密切相连的认识。

由于课时限制,这类问题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杂,在设问时应认真分析教材,主要针对那些教材为照顾结构完整被忽略,但又与教材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时代变化,设问方式不断出新

新课程改革是在改革开放成效明显,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也应贴近时代推陈出新。主要体现在新角度、新方式、新观念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只靠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结合课本知识,利用虚拟情景设问;结合历史故事,利用学习兴奋点设问;结合流行元素,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设问等。有位教师在讲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虚构了一个人物帕帕迪,通过帕帕迪一天的活动设计了有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若干问题。(如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帕迪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这是为什么?)后来这一虚拟情景还被改编为课本剧、相声、漫画试题等,它们都在实际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这种设问方式能让学生通过虚拟情景亲近历史、体验历史,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分散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把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学生对历史故事十分有兴趣,但教师如果一口气把故事讲完,其效果并不好。不如把故事分开来,讲一半留一半,不断抓住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这样反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互动。例如在学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教师没有必要一下子就讲完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可围绕兵权问题的解决不断让学生猜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在讲陈桥兵变时教师可问“赵匡胤一觉醒来发现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显然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讲完黄袍加身后教师又问:“为什么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能造反成功,而其他人不行呢?”通过此问,引起学生对大将军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的思考。接着可继续探讨:“北宋建立后大将军们同样拥兵自重,赵匡胤该怎么办呢?请大将军们喝酒能解决问题吗?”这些问题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赵匡胤的政治斗争技巧,也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很容易受社会上流行元素的影响。这些流行元素既包括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也包括一些网络交流手段和时事信息,教师要多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这些信息,把它们作为提问的素材、手段,让学生在学习时把所学知识同这些素材、信息、手段结合起来,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业这一课时,我先引入一段网上世博中国馆的视屏,让学生在欣赏了清明上河图部分后提问:“为什么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馆会选用清明上河图呢?”通过它引起学生对古代城市经济及古代商业的关注与思考。

三、关注学生实际,设问对象兼顾全体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高中生年龄相仿,但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想认知、性格特征等方面千差万别。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关注这些差别,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课堂提问要关注学生实际,兼顾全体学生。课堂设问应有层次性、多样性,在课前构思中就应准备多种提问设计以备不同学生之需。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体现教学的效果,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设计问题时更注意那些有跨度、有深度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如果充斥整个课堂,就会使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如果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就要设计一些能在课本上找得到答案的问题;有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就要设计一些答案简单的问题;有的学生不爱动脑筋,就要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总之,课堂设问的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被老师提问后能获得回答问题的成就感,让他们喜欢听老师提问,喜欢回答老师的提问,进而全神贯注地学习。在课堂上不能因为学生默默无闻就忽视他们,不能因为学生答错题就指责他们,只有老师的问题能关注到每一个同学时,课堂才充满活力。

另外,在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学生会突然提一些看似与课堂有关,实则天马行空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由老师提出,问题本身也不成熟,但也反映出学生思考的状态和乐于思考的品质,因此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再转问其他学生,这样不但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能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在新课程改背景下,课堂提问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应不断更新发展。要立足教学实际,改变提问的思路,改变提问的方法,提升提问的艺术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武汉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新教材历史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