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回归理性
——关于“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思考

2011-04-02 05:52湖北省教研室刘合荣博士
成才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业理性决策

■湖北省教研室 刘合荣 博士

教改回归理性
——关于“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思考

■湖北省教研室 刘合荣 博士

几十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减负运动”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对每次运动后的实效多有微词,问题症结在于教改需不需要理性介入。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与以往历次运动中不同的一个策略和目标,即“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人们或许可能猜测,这是一种避重就轻、回避难题的权宜之计,但是,在专家眼里,它却是理性介入了教改决策的结果,是教育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基于对以往“减负运动”的深刻反思,《纲要》把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重大决策的公信力问题置于优先考虑的范围。既然“减负运动”没有获得甚至损害了教育决策的公信力,由之产生的教改实践没有达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那么《纲要》的决策者就必须深刻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决策到底是为了切实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还是为决策而决策?我们的决策到底是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还是给决策者自己一个完成了决策任务的交代?给人民群众一个什么样的交代?用有限的时间去改变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的涉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的教育国情,还是务实地有所不为有所为,逐步谋求问题的缓解?

从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可以见微知著,它具有任何复杂问题的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和严重性的全部特征,国内外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避免,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和社会结构系统的诸多部门,且不是单独孤立存在,而是与各个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性的任何阐述不能解释清楚,一般性的任何措施不能解决,它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面对如此复杂的教育社会问题,若是理性不介入决策和实践,其后果则是难以想象的。

常言我们的国情复杂,我们的教育国情也复杂,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就必须在复杂的教育国情视野下面探讨,虽然这个眼界不是常人所具备的。试问,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当今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力不够发达,不能充分满足庞大人口群日益不断增长甚至膨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就必然导致剧烈的生存发展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竞争。“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怎不会本能地激发自己投入竞争并顽强拼搏?这竞争的动力和压力是来自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层面,非任何外力施加的,又有谁有此威力去制止?不客观理性地面对全球五分之一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及其带来的教育竞争压力,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和压力来源的最根本方面,谁又能超然于物外呢?

我们的教育国情复杂还表现在别的一些重要方面。民族在追赶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要开发人力资源,建成人力资源大国,不论是精英教育时代还是大众教育时代,都在鼓励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谁的肩上担子都不轻松,都在承载着民族和家族振兴的期望,这种导向与其背后的教育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其所施加给中小学生的学业和发展的驱动力也异常强大,势不可挡。试想,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中小学生身上固然不存在学业负担偏重或过重的问题,但是谁宁可退回那个年代任凭子孙后代悠哉游哉地“自由发展”呢?我们还没有到达而且永远不可能有那么一个悠闲享受式的“幸福年代”,劳动、创造而后享受由之带来的欢乐幸福是我们面临的真实时代风景,我们需要尊奉劳动创造价值观,中小学生承担的学业任务是预备性的劳动和创造,他们没有理由不承载父辈祖辈和民族国家的期待,而且专家调查研究也发现,事实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也是在努力承载着这种崇高的期待。有多少必要在教改决策和实践中去违背这个客观事实而想当然地去为其减轻这崇高期待转化成的负担呢?特别是面对那些社会性、社会责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正在迅速增强的中学生来说,减轻其“负担”简直无异于降低正面的价值期待水平。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负担意味着什么。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以后,享乐主义价值观总在侵蚀着我们子孙后代的灵魂,这是我们需要警觉的。当今中小学生生长在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承受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就是他们的劳动和创造,他们需要接受这个时代这样的劳动创造教育,“减负”如果减去了这样的合理正面负担,便是误入歧途。

理性有助于作出正确的事实判断,使减负行动具有针对性。负责任的学者们的严肃缜密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去“减负运动”中提出为所有中小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决策和行动之所以无效,根源就在于所作出的事实判断是根本错误的。谁说谁的课业负担过重?谁的书包过重说明什么问题?实体的所谓课业量就是具有心理和价值性质的学业负担问题的真实反映吗?谁断定所有中小学生的课业量和学业负担千篇一律过重?这种判断基于什么事实?谁下令给每一位中小学生统一减负?减轻什么类型的负担?这一切难道都不需要作出理性交代吗?负责任的学者们根据其研究结果还告诉我们,学生的负担问题其实比“过重”更为复杂,学业负担问题的内部性质、类型差别和负担承载主体的个别差异问题更亟待关注,为所有的中小学生减轻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负担是不负责任的极其荒唐的决策和行动,无疑也是走入了误区(请详细参阅拙文《学业负担问题:理性的事实判断和缓解策略》,载于《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5期,或在网上搜索《走出减负误区》)。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意味着减负决策和行动特别需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理性对待小学生和初中、高中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的实际差别和减负策略上的不同。有些人在学业上要求小学生愉快、初中生勤奋、高中生刻苦是有理论根据的。初等性质的小学教育应是自然的教育,教育任务是基于人所表现的自然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自然禀赋全面和谐发展;中等教育是社会的,青少年的社会意识不断增强,迫切要求自食其力并奉献于他人和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中等教育阶段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谋生和责任的教育符合他们的需要,承受学业负担的压力一般也都是合乎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心理学揭示了童年期(略等于小学阶段)、少年期(略等于初中阶段)和青年期(包含高中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他们的生理发育过程、认知、情感、意志、动机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承受学业负担的内在力量都是有明显差异的。初中生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在迅速增长,外部期待对学习活动构成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仅居于次要位置,高中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则居于绝对第一位,心系未来,意志坚定,职业定向、爱情、友谊与自尊的需要和动力显著作用于学业进程。然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附属内驱力驱动,他们的学业主体地位尚未正式形成,主动或被动地迎合着家长的过高期望,若是我们违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本质,在其学业过程的外面或上头高悬一个外在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或者强行将其作为“受教育者”展开一番人为的塑造,势必酿成一种隐形的压力,损害其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健康和谐发展。

人生而具有主动自由的天性,并有运用其自由的权利。教育者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自然的状态下享受自由的教育,自由地发展身心。“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卢梭语)。儿童就应该“以天性为师,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卢梭语)。小学生是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与成年人的身心特性的显著差别在于幼小和孱弱,需要怜惜和保护,应该极其小心地守候他薄弱的智力所显露的第一道光芒。他们更为可贵的天性在于,他们才来到世间不久,纯洁而又善良,不像成年人受到了环境的那么多影响,那么复杂莫测。可惜“我们对于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自认为最明智的那些人总是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作大人看,而不想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卢梭语)跟卢梭一样,杜威也反对“成人过分关心他自己的事务而对儿童的事务没有兴趣”,反对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过多地干涉和训练儿童无异于将儿童当作野兽看待。“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卢梭语)尊重儿童是儿童获得解放的前提,儿童的解放又是其自由和谐发展的前提。任何他人违背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规律去发出教育指令和措施,不仅难于产生教育效果,而且恰恰相反,都是在戕害生命,并且必将遭到生命的反叛。

在“减负”问题上,其实还有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需要理性分析负担的性质类型和来源,该减的是那些不合理来源的负面的负担和压力,如不正当的剧烈教育资源竞争中产生的负担,包括奥赛、择校考试、额外低质量的作业、频繁的统考测验和名次张榜等,这些假冒伪劣教育行为是全社会教育价值观念迷失和无能无德教育者造成的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毒瘤,必须首先付出努力去监测、诊断和清除,同时辅以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和专业研修两剂补药去医治、滋补,为虚弱的教育强身固本。所以讲率先减负还是要从这些类型和性质的负担入手,在小学和中学都一样。而对于那些因为无法抗拒的客观社会原因反射到教育领域所造成的负担和压力则只能尽可能谋求缓解,这一类型的负担和压力主要是当代巨大人口资源压力下不可回避的生存发展资源竞争,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学生承受的过高教育期待过分集中于独生子女,科技发达和知识爆炸造成的知识猛增,等等。只有等到我们国家达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与生存发展资源基本协调的“小康”时代,教育制度创新和教育质量提高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年代,而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基本实现的年代,这一类型性质的学业压力与负担才可望缓解,而这缓解的结果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变革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单方面“减负”的功劳。

此外,负担结构合理化的工作是似非而是的“减负”,它是“减负”行动中很重要、很迫切却往往被忽视的方面。也就是说,要重视、保护甚至增加合理来源的正面负担压力,开好某些有利于缓解负担压力的课程,如学生特别欢迎的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的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广研究性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室外、课外活动和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是现实可为而且迫在眉睫“减负”行动,也要率先行动起来。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绝不是一种避重就轻、回避难题的权宜之计,决不意味着对中学生缓期减负或可以任其自然,或对某些类型和性质的负担置之不顾。再者,我们也不能轻率地只对“减”字下工夫,不做别的必要工作,更不是什么负担都要减,要避免许多的曲解和误会。“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策略和目标作为一项教改决策的表述是微言大义,其中蕴含的教改理性需要认真解读。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学业理性决策
艰苦的学业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35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