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歧视与文化民生

2011-04-01 15:27
城市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民生文化

唐 励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010)

传媒歧视与文化民生

唐 励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010)

当前传媒歧视主要有三种表现:信息歧视、资源歧视和人格歧视。传媒歧视危害文化民生,一方面剥夺了公民知情权,有悖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影响社会和谐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削降传媒歧视,推进文化民生,传媒要树立民生理念,不断加强改革和建设,同时要积极推进行业监管和自律。

传媒歧视;文化民生;作为;知沟理论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民生日益受到重视。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场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这些年出现了诸如“全国首例传媒歧视案:网易被指歧视河南人”等传媒歧视倾向。因此,传媒更加坚持“文化民生”理念,进一步强化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无疑应成为当前传媒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媒歧视的主要表现

赵志立先生撰文指出,传媒歧视是指新闻传媒不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1]笔者很赞成这一观点。当前我国传媒歧视的主要表现有:

(一)信息歧视

一些媒体在信息供应上歧视大众,一味地关注“优势群体”、“主流人群”、“高薪阶层”、“白领”等中产阶级人士,围绕他们的工作环境和高档的生活设置节目,无视弱势群体和普通大众。这些年面向城市人群的都市报发展迅猛,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有至少一至两家都市生活娱乐类的报纸,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受众只拥有一家全国性的日报。广播电视节目亦然,一些频道多热衷于“有钱且有闲”的受众层。号称新媒体的网络似乎也未能做到人们最初所想象的信息均平,网络信息传播不仅在入口处就已经设置了经济文化的多重障碍,而且各网站的定位有着更明显的城市化、年轻化、小资化取向。浙江西湖之声电台定位的听众群为:年龄在15~45岁,特别是18~35岁的,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生代群体。等等这样的例子决不在少数。当前我国部分传媒是城市传媒而不是农村传媒,是富人传媒而不是穷人传媒。

(二)资源歧视

表现为社会传媒资源分配不均衡,地域不均、行业不均、群体不均、阶层不均、分布不均,媒介结构失衡。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介是一种公共资源,为全体公民所有,其公信力表现在公众对它的认可和信任。因此,它只有坚持为全体公民服务和传播信息资源,在社会各阶层、群体、地域间均匀分配媒介信息资源才能赢得公众认同。然而近年来,传媒资源却越来越向占人口少数的群体,如党政官员、富翁、白领等社会上层人物和发达地区、优势行业倾斜,反映在报刊的版面上和广播电视的频道、栏目中,那些以金领、富二代、“成功人士”、“新新人类”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刊和栏目越来越多,而为平民百姓特别是农民、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工人服务的专刊和栏目却越来越少。在我国仍占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中,就媒介资源分配看,目前全国农业期刊仅有187种,约占全国的2%;“三农”类报纸仅几十家,约占全国的四十分之一;电视中开办的“三农”类栏目只有1%;全国现有网站323万个,而“三农”类的网站也很少。[2]

(三)人格歧视

一些媒体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即使是心血来潮地关注下普通民众,也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弱势群体发表“慰抚”和“同情”,对之给予误读和偏见,就是着力渲染那些有损于弱势群体整体形象的负面报道。如进城农民工在城市发展、国家建设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些媒体对于这个大群体不是“视而不见”,就是“片面侧视”,常常称之为“打工崽”、“外来务工人员”、“无业人员”、“闲散人员”、“社会闲杂”、“盲流”、“剩余劳动力”、“小姐”、“富翁乞丐”等明显带有身份歧视的词语,或者津津乐道他们中个别的犯罪、群欧、嫖娼等事。曾经有一媒体“守株待兔”全程拍摄在为讨薪而准备跳楼自杀的农民工画面,甚至将下面有人幸灾乐祸地大喊“跳啊,快跳啊!”等话语也播了出来。这些年,媒体中诸如俄罗斯人质事件有奖竞猜、《奇怪奇怪真奇怪、一条钢筋穿两人》《东南快报》摄影记者“守坑待兔”等明显带有人格歧视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二、传媒歧视危害文化民生

传媒歧视愈演愈烈,正侵蚀和动摇着新闻事业的根基,使传媒丧失了应有的社会功能,背离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对文化民生产生着巨大危害。具体来讲:

(一)剥夺公民知情权,削减了媒体的公信力

知情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也是公民最重要的文化权利。传媒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是一项惠及万民的基本民生工程。传媒歧视实际是剥夺普通民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媒体是“社会公器”,所谓“社会公器”,就意味着它应该代表公众的利益,以维护社会和谐有序、促进全体公民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也是媒体应然的价值。然而传媒歧视把目标受众群缩小化,尽管在“公民新闻”时代,全体公民皆为记者。但这些鱼目混杂的信息渠道难以满足公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信息不均,权威信息平台倾斜,立场倾斜而不公正,无疑侵害着公民的知情权,造成公众对媒体信任度下降。目前我国的舆论环境已经出现了畸形发展的迹象,传媒的引导方向正产生偏差。媒体的社会责任自始至终都是其存在的核心精神,传媒歧视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将严重影响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二)有悖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权是民权之本,也是文化民生的重要内涵。知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传媒歧视造成知沟的出现显然有悖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传媒本身是一种社会公器,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体现在大众对传媒的一种文化依赖。传媒一旦让其受众形成了这种依赖,就能形成社会舆论与社会效益。然而,目前我国的舆论环境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良发展的端倪,尤其是网络舆论环境亟需正本清源,比如假新闻与新闻炒作的助力,使得受众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亦然,2010年6月14日某人在北大未名网站发表贴子“5月30日上海世博会一女生在世博展览馆被人挤怀孕”,随即百度贴吧、天涯、红网论坛等虚拟社区纷纷转载,22日四川新闻网、荆楚网、西部网、中国日报网等新闻网站作为新闻转载,给世博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再者中新社2010年5月16日报道,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法制日报》2010年6月18日报道,据最高检材料显示,那些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70%的遭打击报复;《新疆日报》去年7月20日报道,喀什房产两个月就翻倍等,后据披露,这些都是假新闻。假新闻层出不穷,假新闻的泛滥其实际是传媒对民众的歧视和愚弄,是对民众公平享有社会公共资源权利的剥夺,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

(三)影响社会和谐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传媒歧视”带来新的社会不公,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根基,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随着文化软实力在衡量国家综合实力上所占比例的日益加重,文化民生越来越引人关注。文化民生反映着一个国家治国理念,不仅是在物质上满足人民的需要,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文化民生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根基。判断文化民生的标准是一整套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包括:文化资源整合力、文化景观影响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价值转化力、文化含量渗透力、多元文化创造力。而传媒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工具显然负有重要的责任。然而,传媒歧视所引发的文化不公,无疑是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无情削减。

三、传媒在推进文化民生上的举措

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健全民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辐射力传媒负有重要的责任。这些年来,我国通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各级传媒积极作为,文化民生取得了较好成效。削降传媒歧视,推进文化民生,传媒要牢牢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公益性原则,即传媒服务的本质属性,是传媒建设的根本原则。二是均等性原则,即每个公民在获取传媒资源、享受传媒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三是便利性原则,即要求传媒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圈、传媒信息公平化,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人们得到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便利资源。

(一)树立理念,做好规划,加强引导

传媒首先要充分重视文化民生,树立起既引导百姓富口袋,又带领百姓富脑袋的理念,深刻认识自身对保障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关注文化民生,把文化民生纳入运行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满足民众对公共文化的享有。要做好信息资源规划,使之合理分布;要做好节目规划,使之均衡发展;要做好栏目规划,多设计些民生栏目。要用均衡的民生文化串联起城乡,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用民生文化增强交流沟通,消除城乡隔阂,促使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电视广播全覆盖是文化民生的基础,要尽快完成三网融合整合工作,提高媒体服务质量,实现全国尤其是农村广播电视的“全覆盖”,让广大用户特别是农村用户看到更多更好的节目,接收更先进的文化知识是推进文化民生的重中之重。

(二)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传媒制度

当前随着三网融合及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传媒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要切实转变体制机制,真正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当前我国还有成千家“吃皇粮”的传媒机构,高枕无忧,尤其是一些市级媒体,每年围绕领导做些官方文章,说些民众晦瑟难懂的官话,如某电视台在去年8月18日晚的广州亚运会前夕报道时说“门票已售謦”,好个“售謦”让普通民众着实摸不着头脑。削降传媒歧视,推进文化民生,这些既无发展意识,又无民生意识的媒体应为改制重点对象。要切实引导其与“母体”分离,使之彻底“断奶”。只有彻底“断奶”,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真正关注普通大众,为最广大的受众群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官员和富翁服务。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全力推进传媒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制播分离,培育和打造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出版传媒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宣传和经营两分开的原则,积极调整发展观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完成管理运行模式、经济增长模式、产业拓展模式的转变。

(三)加强传媒内部建设

要积极推进传媒内部改革,将传播民生文化作为制播重点,紧紧围绕民众需求,打造制播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弱势群体、普通民众,将镜头笔头更多地指向那些没钱、没权、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农民、进城务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要将这些人从媒体注意力的边缘推向中心,少说官话多说群众语言,使他们成为媒体的“常客”和“话语人”。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重视职业道德,禁止在新闻语言上歧视弱势群体、普通民众,培育行业信誉和公信力。坚持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在传播有利于民众的信息,自觉抵制歧视民众的信息。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形成激励与约束结合、自律与他律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结合的有效机制,努力改善媒体队伍的整体形象,通过传播强大、均衡的信息资源,凸显民生之本和现代传媒旺盛的感召力、强劲的扩张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四)加强投入,建好基础设施,保证传媒资源的均衡分布

推进文化民生,改善传媒基础设施是保证。政府负有重要的责任,政府和媒体要加强投入,把解决文化民生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精心筹划,加快投入,狠抓实抓文化民生建设不放手。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主导作用,保证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切实解决传媒建设中存在的设施网络、经费保障、人才队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文化民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进一步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一村一品”文化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网络下乡,加快推进农村三网融合,实现文化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全覆盖,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产品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五)加强监管,推进行业自律

要实现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有机结合。负责任的形象和公正的形象,是传媒的生命线。好的形象的内涵是,新闻报道能够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具有公信力;好的形象的外在表现是,真实、客观、公正。要积极构建监管体系,完善“四大准入”制度,即以法人准入、产品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为基础的传媒业管理体系,使传媒有效凸显真实、客观、公正的形象。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市场退出机制。这些年,国家对传媒业不断整顿,但收效不明显,核心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淘汰机制,只有进入没有退出,起不到很大的震慑作用。可见,建立健全传媒业的质量评估体系和退出机制,是保证传媒公正、削减传媒歧视、推进文化民生的重要举措。此外,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规范自律标准,建立中介组织,推进标准化进程。

[1] 秦涛. 传媒歧视阻碍和谐文明[EB/OL]. [2007-01-30] (2011-01-12). http://www.people.com.cn/.

[2] 樊葵. 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J]. 当代传播[J]. 2003(5): 51-53.

[3] 贾亦凡, 陈斌. 2010年十大假新闻[J]. 新闻记者, 2011(1): 4-12.

Media Discrimination and Cultural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ANG Li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ngzhou, Hunan 425100,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kinds of media discrimination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discrimination, resources discrimination and personal discrimination. The discrimination is harm to cultur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on the one hand it denied the right to know, contrary to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on the other hand, it affects social harmony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It is to cut down the discrimination,and to promote cultural livelihood,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media, and w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media's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whil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dustry regulatory and self-discipline.

media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action; knowledge gap theory

G 206.2

A

1672–1942(2011)02–0066–04

(责任编校:彭 萍)

2011-01-20

唐励(1978-),男,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民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谁远谁近?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