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昊,杨 晨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00)
从异化劳动维度浅谈人的全面发展
张 昊,杨 晨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00)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和瓶颈,马克思和弗洛姆通过对异化现象的分析和揭示,为我们考察现代社会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对完善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异化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
“异化”范畴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对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批判吸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创立起来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早期法兰克福代表人物弗洛姆把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认为“异化”的根源不仅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更在于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矛盾。异化理论是弗洛姆思想的核心。异化理论主要发展历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深远影响。
我尝试把异化理论发展分为前马克思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阶段和后马克思主义阶段。在前马克思主义阶段中,卢梭、黑格尔等哲学家赋予了异化劳动理论新的内容,拓展了异化理论的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后马克思主义阶段中,我认为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一时期的主要哲学家代表人物是卢梭和黑格尔。他们赋予了异化劳动理论新的内容,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展开具有开拓意义。
第一,卢梭的异化观。卢梭的异化观已经触及到异化思想的实质。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论述了公民因为权利转让而带来的消极作用,他认为异化具有对抗的性质,因而要加以否定。卢梭认为: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如果这个集体成了压迫人们的力量,人们有权推翻他。[1]卢梭的异化观给了古典哲学家们冲破理论枷锁束缚的动力,并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萌芽性的启迪: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当发展受到束缚或限制时,就应该进行抗争以维护自身发展。
第二,黑格尔的抽象异化劳动观念。黑格尔在哲学中引入了异化和劳动的范畴,用以说明精神、意识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机制。他认为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即“自己变成他物和自己扬弃他物的过程。”绝对精神首先发展到理念并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进而过度到自然界。黑格尔认为自己意识通过劳动而形成自然现实的人是他自己劳动的结果,只不过他说的劳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活动。黑格尔的抽象异化劳动观念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扬弃”理念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起到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文中认为,从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因此,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于是,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三是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由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造成了劳动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还区分了异化和对象化的差别,肯定了对象化活动是人类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思想受费尔巴哈人道主义影响较大,仍然把人的类本质、类存在作为审视现实经济关系的出发点。[3]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悲惨和无助的处境,表达了对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的尊重和追求。马克思对劳动者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毕生信念。异化劳动思想的阐述,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
早期法兰克福代表人物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非常充裕,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立不安,容易迷失自我。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的。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它们。”[4]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给人的存在带来的严重后果。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弗洛姆认为只有消除异化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发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也有明显的缺陷:基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撇开了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活动;把异化看作一种心理体验模式从而使异化泛化等。但是弗洛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揭示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扭曲和全面异化的视角是非常有价值和独特的,这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精神生活的愉悦和充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精神生活的关系。但是,当今社会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关注远远不够,繁华的背后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危机。我尝试着从马克思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分析。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时,才能消除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应该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不仅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且具有精神属性,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6]
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区别于物的本质特征。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健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我认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主要表现在快乐和幸福的情感体验,前提是这种快乐和幸福是合乎道义的。人的幸福和快乐的情感体验,是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目的。因为,人的发展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更要实现爱、尊重、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所以,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二,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早在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7]可见,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理论时,就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了。早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就已经阐述了人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核心地位:“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面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们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弗洛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充分揭露了现代工业文明下的人性扭曲和异化,将“性格理论”和“社会化”结合了起来。这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始终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对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性异化的认识无疑是深刻的。他给我的启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异化问题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也是存在的。我们要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的泛滥,公平正义的缺失,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等等。我不禁想到一年前在某市某市场上发生的一民工冻死,众多民工无处睡觉的事件。2009年12月17日,在该市某地铁站高架桥下露宿的一位民工因病猝死。这位民工的死引发了该市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困难民工群体生存状况的高度关注。市委书记很快做出批示,要求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发生类似事件,并亲自到现场看望民工,了解民工工作及生活状况。[8]我们从这个事件看到,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没有消除社会分工这一产生异化的根源,也没有完全消除私有制。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国情决定的,这也决定了有一部分劳动者还无法直接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另外,由于科技发展加快知识与技术的更新,体力劳动者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效率优先”的原则以及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贫富分化加剧,一些弱势群体容易陷入内心的恐慌和精神上的萎靡。这些无处安身的民工已经在市场面前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避免的事实。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和社会要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关心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得到尊重和关怀。政府不仅仅要建立可容纳几百人的民工临时住所,还要为民工们提供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感到精神生活的愉悦。同时,弱势群体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与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惠及到全体社会民众的过程。我想,也是全体社会民众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人格得到最大尊重的过程。
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即精神生活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全面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带来了充裕的物质基础,但同时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极易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异化。人的精神生活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已经丧失了符合人性的特征,蜕变成“两种活机器之间相互利用关系”;在实现自我关系中,自己不能感受到别人的关爱,缺乏人生信仰,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人与自身已经分离。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现实困境的特点是所涉及的人群是广泛,存在于不同阶层,不同学历的人们之中。
研究生群体是知识结构比较完善,知识水准比较拔尖的人才队伍,也是国家和家长花费了许多心血培养起来的人群。但是,这一群体的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却存在许多问题。一年前的上海女研究生之死更是敲响了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30岁的上海海事大学某研究生用两条毛巾自缢于宿舍内。一向以坚强示人的她幼年丧父,家庭贫困,考入武汉大学却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她30岁了还没有一次完整的恋爱,至死与母亲一起生活,且因此愧不如人。自杀前她一直为一件小事而奔波:她想替母亲在学生宿舍里申请一个床位,但这一申请最终被校方拒绝。[9]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这起自杀事件在研究生群体中不是个案。我对这位女研究生之死深表同情,但更多的是对一事件的思考。她的自杀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她一直处于很压抑的状态之中,即使她的成绩是优秀的,但精神生活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了。在实现自我关系中,这位研究生是没有坚定的生命信仰的,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人与自身已经分离,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女研究生之死,学校是应该负很大的责任。作为校方,有关怀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学校与学生关系的淡漠,我认为是教育方面的异化。这位同学的心理是脆弱的,同时也狠狠地拨动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脆弱的人性的神经。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一个真正充满幸福感的国度,不仅仅是耀眼的GDP的光环,还应该是整个社会和个人精神的富足与健康。女研究生之死再一次证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已经面临着困境。我们需要和谐的精神生活,从而实现我们的全面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国家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民生的极大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10]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极大的重视,国家更加关注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发展的途径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宏观方面:从国家和社会角度,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放在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目标。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发展以及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加强社会保障,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力为每个人提供劳动机会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使个人在劳动中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实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精神生活的和谐。(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文化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实现自由自觉的过程,先进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不断发展先进文化,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人,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最终目的。(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生态文明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来保障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人是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良好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们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向积极方向发展,有助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
第二,微观方面:从个人角度,努力完善自我,树立远大的信仰,实现自我的和谐全面发展。(1)确立远大的信仰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前提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从个人层面上看,信仰是人对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有限性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11]树立远大的信仰,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和生命变得充实和有意义。这是人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前提。(2)灵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人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动力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能因为暂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目标,就悲观失望,从而对现实不满。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外部因素适时调整理想目标,灵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的精神生活应该是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既有合乎实际的理想目标,又有积极向上的现实行动。(3)善于心理调节,培养积极情绪,是人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手段。我们要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积极有用的东西。在遇到痛苦时,重视心理调节,从心理层面上找到合理途径。这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财富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在满足生存的需要之后,我们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异化劳动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用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批判和指导功能。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人们却往往重视不够。我们只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理性面对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1] 卢梭. 社会契约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0.
[3] 孙伯鍨.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15.
[4] 弗洛姆. 健全的社会[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2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94.
[6] 袁贵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6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3.
[8] 安德门民工老周之死[N]. 现代快报,2009-12-18(8).
[9] 上海贫困女研究生之死: 被缢亡的自尊[N]. 华商报,2009-12-15(A2).
[10] 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N]. 人民日报, 2010-12-20(1).
[11] 黄明理. 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9.
Talk About People Development in all-round Way in Diverse Labor View
ZHANG Hao, YANG Che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The diverse theory of labor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y. This theory is of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People development in all-round way is a key part of Marist personal theory. The diversity labor theory of Marx lay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person progress in all-round way. However, there are many bottle-necks for the people's spirit life. Marx and Furom made exploration by means of analysis of the diverse phenomena that they provided us the unique theoretic view for examination the modern society especially the person progress in all-round way and to complete the person spirit life.
diverse labor; people development in all-round way; the spirit life
B 0-0
A
1672–1942(2011)02–0040–04
(责任编校:高 武)
2010-05-08
张昊(1987-),男,江苏宿迁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