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促进“和谐苏州”建设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2011-04-01 15:03:22夏海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苏州科技建设

夏海力

(苏州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前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称苏州是“全球最有活力发展最快城市和地区”。“和谐苏州”建设就是要将苏州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天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苏州出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新创业活力四射、百姓生活安康祥和、古城新区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已经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集国家卫生城市群、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城市群、全国生态示范区城市群、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城市群等称号于一身的地区之一。苏州全面实现了江苏省确定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协调、和谐已经成为苏州的亮点和特色。苏州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的进展,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更是始终推进科技进步结出的丰硕成果[1]。

然而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苏州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探索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和谐苏州”建设的关键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环境保护取得的进展还跟不上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的速度,土地资源的开源节流和集约利用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还跟不上以科技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竞争态势,社会事业的发展还跟不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等,凡此种种都对构建“和谐苏州”构成了新的挑战。苏州应该围绕阻碍“和谐苏州”建设的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推进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

一、科技促进“和谐苏州”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源动力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苏州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而言仍与上海、广州等国内科技较发达城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践证明,没有科技的高度发达,就不可能有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科技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科技促进“和谐苏州”建设存在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增强科技促进和谐建设的源动力与建立健全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机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都不可偏废。目前,科技促进“和谐苏州”建设仍然存在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科技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渗透的机制仍未形成。

(三)科技促进“和谐苏州”建设的引领效应有待加强

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实践,出现了我们以往从未遇到过的问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总结和创新;同时,由于苏州各地区、各部门现实基础和条件的差异,矛盾、问题的集中度和困难程度的差异,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客观上必然存在着推进力度上的差异,因此需要我们有重点地选择示范、引领作用大的地区或领域加以率先推进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便形成以点带面、点面联动的推进格局。

二、科技促进“和谐苏州”

(一)深化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动力机制的认识

1.深化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撑力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无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苏州以往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更进一步讲,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基础上的,当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资源、环境的支撑力发生矛盾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求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而支撑这一转变的源动力必然是科技的全面进步。当前,苏州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土地资源和用地指标高度紧张的双重压力。到2020年前后,苏州工业用地将没有剩余;与此同时,苏州的环境质量仍总体上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承载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仍相当脆弱。因此,我们唯有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才能保持苏州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为“和谐苏州”的建设夯实应有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2.深化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渗透力的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设,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必然日益多样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必然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将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必将进一步凸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各项要求,建立健全充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决策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及维护公共安全的有效机制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要更为迫切。就苏州而言,今后一段时期将进入各项改革的攻坚阶段,由过去的打破旧框框深入到创造新体制、新机制,由过去的局部、浅层次的改革深入到体制性矛盾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类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社会矛盾将进一步凸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将更高,任务也将更加繁重和复杂。唯有促进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向社会领域的全方位渗透,才能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深化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力的认识

人自身的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个体基础与人格化表现,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性条件与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增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必然随之增多。苏州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正在成为新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经超过600万人。可以讲外来文化无时无刻地冲击着苏州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武装人的任务比其他城市都要更为迫切。因此,唯有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才能增强广大市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明辨是非、判断真伪的能力,推动社会新风尚的建立,推动人们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二)增强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源动力

1.全力推进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建设

国际新兴科技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脱颖而出的崭新城市形态,是在大力发展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的基础上推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科技先导型城市[2]19。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苏州”的重要内容,更是以科技促进“和谐苏州”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应将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作为全面强化科技促进“和谐苏州”建设源动力的主体工程,加快实施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的“十大工程”,努力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外资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有苏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从根本上激发苏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破解制约苏州科技竞争力提升的薄弱环节

科技竞争力既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制高点和决定性因素。从苏州的情况来看,尽管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但科技竞争力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能力,削弱了苏州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3]。为此,必须从制约苏州科技竞争力提升的薄弱环节入手,致力于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的力度,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科技投资体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苏州的R&D占GDP的比重提高到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致力于进一步强化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努力开创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相辅相成、互动并进的局面,打造与苏州实际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致力于进一步强化引进国内外科技资源和高层次人才的本领,努力探索建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国内外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引智机制,为苏州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破解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性障碍

1.建立健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结合机制

科技面向经济是科技促进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从苏州的实际出发,努力为科技长入经济构建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重点是要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力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强化科技孵化器的建设,探索新型孵化形式,提高中小企业的孵化成活率;积极推进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着力营造适应其发展的金融、人才、信息等外部环境,提高中小科技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加快科研与产业结合的有效载体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强化产学研联合,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层次,集成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苏州经济量增质升[4]。

2.建立健全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的保障机制

科技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科技向社会管理、服务领域的加快渗透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一方面应在苏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规划中进一步明确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强化科技向社会领域渗透的强制力,力争在人口控制与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整合、生产安全与社会安全、防灾减灾、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事业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取得新的突破。另一方面针对我市科技资源高度分散,条块分割矛盾比较突出的现实情况,切实加强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领导,在较高层面上统筹社会科技的发展,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在社会领域的配置,实现科技资源在社会领域的共享。同时,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适时、适度地增加各级财政用于社会科技工作的投入,使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开发、科技设施的建设,有序、有重点地展开。

3.建立健全科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机制

科技素养和科技意识的高低与强弱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同时也认为,提高市民的科技素养和科技意识除了要加快构建一流的教育体系,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外,更需要强化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普及工作。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各类科技组织,尤其是各级科协组织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知识密集、人才荟萃、与人民群众联系广泛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部门、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开创科学化、规模化、多元化的科普工作新局面;应进一步推进科普阵地的硬件建设,鼓励科普设施和项目的多元化投资,促使科普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应进一步创新青少年科普工作、农村科普工作、外来人口科普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引领效应

1.加快科技促进和谐开发区的建设

开发区是苏州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国家级开发区已经是苏州经济的增长极,更是苏州科技资源和科技事业的高度聚集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各类开发区已经存在着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先行试验的条件。因此,各级各类开发区应将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致力于以科技手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示范;切实致力于以产业高新化的方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低并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提高有重大作用的研发机构、知识密集型企业及大制造商,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并以此实现人口规模总量的控制、外来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平安苏州”作出示范;切实致力于以构建“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为目标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壮大民营科技企业,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做出引领与示范。

2.加强科技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社区是城市化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这种独特的社会层面层次,决定了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和谐社区的加快建设,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建设的加快推进,因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尤其是和谐社区的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苏州外来人口超过600万,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对和谐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建议在苏州市范围内确定10到20个类型、基础各异的社区进行科技促进和谐社区的试点的工作,以便在进一步在探索路径、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的基础上予以全面的推进。

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推进科技促进“和谐苏州”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苏州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和实践,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道路。

[1]夏海力,廖瑛,盛承懋.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9):17-18.

[2]汪长根,王冬爱,钱洪明,等.国际新兴科技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苏南科技开发,2004(1).

[3]夏海力,顾坚,廖瑛.提升苏州市科技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16-18.

[4]鲁兴启.论民营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J].科技管理研究,2010(4):34-36.

猜你喜欢
苏州科技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科技在线
苏州一光
科技在线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