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迁延不愈,病程较长,影响了患者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目前对湿疹的研究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对于其病因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现报道如下。
1.1 认识 湿疹[1]是一种以渗出为主要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局部渗流滋水是其主要特点,湿邪内蕴是主要病因,祛湿化湿是基本治法,内治辨证予以加减,外治选择适宜剂型,使湿邪祛血病除。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过敏性疾病,易诊难治,病因多,病理过程复杂。
众所周知,嗜酸性细胞与变态反应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既在疾病的发病学中起重要作用,又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炎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类疾病中,嗜酸性细胞被各种因素激活,释放类脂质的介质、细胞因子、氧代谢产物、强碱性颗粒蛋白等,从而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嗜酸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强碱性颗粒蛋白(ECP、MBP、EPX、EPO)均有细胞毒性作用,能刺激效应细胞(如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释放介质和细胞因子,加剧炎症过程,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哮喘等密切相关。其中ECP和MBP的毒性作用最强,且以ECP更明显地被认为是嗜酸粒细胞活化的标志,反映了嗜酸粒细胞的活化程度[2-3]。不少学者认为患者的ECP水平、病情与外周血的嗜酸细胞数量无关,升高的ECP水平反映了整个嗜酸细胞池的活化状态,而在炎症反应部位聚集的嗜酸细胞与升高的ECP水平有关,反映了皮肤的嗜酸细胞的活化状态。因此,血清ECP水平被认为是一个更为有效而可靠的反映异位性皮炎病人病情的指标[4]。
1.2 治疗
1.2.1 非特异性脱敏疗法 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可以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和减轻水肿。
1.2.2 抗组胺制剂 以H1受体拮抗剂最常用,如第一代的赛庚啶、酮替芬、苯海拉明等传统镇静性组胺药,但其嗜睡的作用较强;现常用的是第二代的西替利嗪或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或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具有抗过敏、抗炎双重作用,嗜睡作用较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疗效持续时间长,患者的依从性好,但服药期间有味觉改变的不良反应。
1.2.3 镇静剂 情绪的紧张可加重湿疹,在紧张所致的反应中,剧痒是最突出的,面神经的不稳定性引起痒感所需的刺激度是较低的。因此镇静剂如冬眠灵等对某些患者有效。
1.2.4 皮质类固醇激素 对消炎止痒及减少渗出的作用较快,但停后易复发且长期使用易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1.2.5 免疫抑制剂 通常对其他疗法无明显效果者可考虑试用。
1.2.6 广谱抗炎症介质药 脑益嗪对组织胺、5-羟色胺及缓激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作用。
1.2.7 其他 近年来随着超抗原学说的发展,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一些泛发性湿疹及难治性湿疹已被试用。随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利用特异性抗体中和封闭或免疫调节,将逐渐成为一种治疗方法。如抗CD4抗体、抗CD25抗体、IgE拮抗剂和白三烯拮抗剂。另外,国内外均有报道用抗纤维蛋白溶酶剂如6-氨基已酸治疗湿疹有效;有报道称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湿疹患者针对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总有效率约80%,且到目前为止无不良反应报道。
2.1 认识 中医[5]认识湿疹由来已久,古籍书记载很多。本病的急性期一般认为是“疮”,慢性期认为是“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记载,认识到脏腑病变与皮损发病存在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疮候》记载“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乎血气,结聚所生,递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搔抓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时搓时剧。[6]”《诸病源候论·湿癣候》:“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浸淫疮:“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黄水疮:“此证初生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由此可见,前贤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认识,并累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
2.2 治疗
2.2.1 辨证论治 朱仁康[7]将本病分为4型: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药用生地黄、龙胆草、牡丹皮、赤芍、黄芩、山栀子、茯苓皮、泽泻、木通、车前子、六一散;脾湿型治以健脾除湿,药用苍术、陈皮、厚朴、猪苓、茯苓、泽泻、六一散、白鲜皮、地肤子;血热型治以凉血清热、祛风除湿,药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海桐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六一散;阴伤型治以滋阴除湿,药用生地黄、玄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张作舟[8]将湿疹分为3型:湿热型用野菊花、金银花、车前子、秦艽、甘草各10 g,黄芩、竹叶、桔梗、生甘草各10 g,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各30 g;脾虚型用黄芪20 g,党参、白鲜皮、蒺藜、炒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秦艽、甘草各10 g;气阴两伤用生地黄、黄芪各20 g,何首乌、党参、丹参、白鲜皮、车前子各15 g,当归、白芍、僵蚕、秦艽、泽泻、甘草各10 g。
2.2.2 内服外治 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9]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 g,黄柏20 g,地榆20 g,苍术20 g,金银花20 g,连翘15 g。水煎成1 500~2 000 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10]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 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
2.2.3 药理学研究 据现代药理分析,苦参、黄柏、栀子、茯苓、熟地黄、白花蛇舌草、羌活、鬼箭羽、徐长卿、鱼腥草均有明确的抗迟发型变态反应及抗炎的药理作用。如苦参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单味药[11]或其提取物[12]或复方[13]在临床及动物试验如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挑战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中能显著抑制人和制模动物的皮炎湿疹样损害的严重程度。黄柏、栀子、茯苓组方对于小鼠2.4-硝基氟苯致变性接触性皮炎模型的抑制作用最强。
[1]张坤.从湿论治湿疮浅析[J].中外医疗,2008,31(1):50.
[2]Haas N,Motel K,Czarnetzki BM.Comparative immu-moreactivity of the eosinophil constituents MBP and ECPin different types of urticaria[J].Arch Dermatol Res,1995,287(2):180.
[3]Fernandez J,Blanca M,Moreno F,et al.Role oftryptase,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and histamine in im-mediate allergic reactions[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1995,107(3):160.
[4]Kim TY,Park HJ,Kim CW.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 level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osinophil number orIgE Level of peripheral blood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skindiseases[J].J Dermatol Sci,1997,15(2):89.
[5]顾伯康.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9.
[6]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57.
[7]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8]刘瓦利.张作舟治疗顽固性湿疹经验介绍[J].中级医刊,1995(1):47.
[9]洪淑珍.经方为主治疗湿疹100例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80.
[10]刘明江,王丽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793.
[11]蔡访勤,李金陵,荆宇红.苦参对免疫功能的作用[J].河南医学研究,1997(6):289-299.
[12]牛云彤,周茂华,李少平,等.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表皮朗格罕细胞作用的临床意义[J].中医药学报,1997(5):50-51.
[13]余其斌,张汝芝.大黄、苦参、蛇床子实验治疗接触性湿疹模型[J].蚌阜医学院学报,2001,26(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