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茂
(重庆教育学院 外文系,重庆 400067)
关联条件在网络交际中的变化
王 茂
(重庆教育学院 外文系,重庆 400067)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以关联性为取向,且关联性以关联条件为基础。信息获得和理解的过程从根本上是一次收支过程,即用最小的心理加工成本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当今,作为人类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交际同样以关联性为取向,但它在许多方面又不同于直面交际,所以关联条件在网络交际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蓝本,探讨关联条件在网络交际中的具体变化。
关联性;关联条件;网络交际
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媒体的交际)成为人类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网络交际不同于直面交际,因而关联条件在运用于网络交际中时需作适当调整。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蓝本,探讨关联条件在网络交际中的具体变化。
根据关联理论,[1]人类交际以关联性为取向:由于在交际中不可能同时关注所有外部信息,而只关注那些具有关联性的信息,所以我们始终在认知的收支(cost-benefit)活动中寻找关联性。典型的运作有:1)选择关联信息;2)结合新信息与已知信息(已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以推导话语意图;3)识别话语意图。
我们之所以对物理语境(physical context)的信息进行加工就是为了寻找关联性。比如例(1)中的“我”只关心“看见”的下列内容,因为它们对“我”具有关联性:
(1)a As I was walking towards my house, I saw smoke coming out of the gate.
b As I was walking in the campus,I saw a man holding a gun.
c As I 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I saw my daughter kissing a man.
Sperber &Wilson[2]感兴趣的是如何评价言语交际中带有潜在意图的关联性。话语(或文本)在同一语境中可能有多种理解,而选择最佳关联理解,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关联条件:[3]
条件(a):如果在对一个命题进行最佳关联加工时获得的语境效果大,那么这个命题就具有关联性;
条件(b):如果在对一个命题进行最佳关联加工时所付出的成本小,那么这个命题就具有关联性。
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从不关注那些需要额外加工成本的信息,或一定会拒绝那些需要更大加工成本的理解,但额外加工成本必须产生更大语境效果作为补偿。例如:
(2)A:那辆奔驰是你的吗?
B1:我哪买得起高档车呀!
B2:那不是我的车。
在例(2)中,B2比B1更直接。B1的理解需要额外加工成本,要求A从记忆中选择“奔驰牌轿车是一种高档车”这样的假定,以得出B的话语意图:那辆奔驰牌轿车不是B的。但是,这里所需的额外加工成本能够提供更大语境效果作为补偿,因为B1不仅回答了A的问题,而且解释了原因。
另外,言语交际并非只是把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简单地结合起来,实际过程要复杂得多。言语交际可能涉及特有的心智(语用)模块(module),需要从语言信息中推导出话语意图。[4]
根据关联理论的推理模式,说话人的明示内容和话语意图通常只是相似,而非完全一致,听话人必须填补其中的信息空白。语义不确定论(underdeterminacy,即话语明示内容通常与话语意图不同,话语意图需根据具体语境才能确定)也认为,直面交际存在两类信息相似,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填补其中的信息空白:[5][6][7]
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只是相似)
说话人的明示内容(只是相似)
听话人的话语理解(选择说话人的话语意图)
例(3)是关于“填补信息空白”(括号中的内容)的例子:
(3)I had a good sleep.And you?
I had a good sleep [last night].And [did]you [have a good sleep]?
网络交际不同于直面交际,但同样具有关联性;由于具有自己独特的语境特点,所以其关联条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网络交际既包括网络聊天,也包括其它信息交流的网络文本交际,属于网络语用学(cyber-pragmatics)的研究范围。网络语用学是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网络交际的一门学问。[8][9]具体地讲,网络语用学涉及网络用户(下文简称“用户”)如何将信息置于网络语境中,以推导其话语意图。网络语境是将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际语境通过国际互联网,利用数字化电子媒体变为非直面的交际语境。[10]网络语境有别于直面交际语境。因为,网络语境具有网络的多样性、交际范围的全球性、交际过程的自由性、交往情景的虚拟性、交际手段的技术性等特点。[11]这种差异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或要求不同程度的加工成本以获得相同语境效果。我们认为,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是解释和研究网络交际的合适理论框架,所以就以关联理论为蓝本,探讨网络交际的关联条件。
其实,网络交际的一些特征直接体现了关联性:
a)发件人控制话语意图,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设计话语或文本;
b)收件人推导关联理解,这与直面交际中所进行的关联推理一致;
c)发件人期待某种程度的网络语境信息可及性,且收件人把网络语境信息作为关联推理的重要依据。
换句话说,用户在使用网络语境信息、充实明示内容和推导话语意图时,与在直面交际中一样,也以关联性为取向。但是,网络信息既兼具口头信息和书面信息的特征,也兼具视觉信息和言语信息的特征。这会影响网络语境信息的可及性、关联信息和发件人的话语意图之间的关系、话语意图的推导、以及信息加工成本的大小。
现在,网络是传播信息(如电子邮件、博客、QQ聊天等包含的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直面交际能通过非言语行为来表达话语意图,可网络交际不具有这一优势。所以,在寻找最佳关联理解时,网络交际需要额外加工成本,以获得相同语境效果。同时,还有更多信息空白需要通过推理来填补:
发件人的话语意图(只是相似)
发件人的明示内容(在直面交际中)(只是相似)
发件人实际编码的信息 (即通过键盘编码的内容)(只是相似)
收件人听到的内容(在直面交际中)(只是相似)
收件人实际读到的内容 (在电脑屏幕上)(只是相似)
收件人的话语理解(选择发件人的话语意图)。
例(4)是关于网络交际中的“信息空白”的例子:
(4)A:你最近好吗?
B1:不好,与女友分手了,气死我了!(在直面交际中)
B2:不好,与 GF 分手了,7456!(在网络交际中)
在例(4)中,B1比 B2更具体,B2比 B1有更多信息空白需要通过推理来填补。因为要理解B2,首先要推理网络信息“GF(女朋友)”和“7456(气死我了)”表达的话语意义。由于言语交际的“漏斗效应(funnel effect)”,人类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内容多于明示内容。在直面交际中,听话人能够通过结合说话人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推导话语意图。但是,网络交际由于缺少非言语行为,而且文字表述也更加不充分,所以,为推导发件人的话语意图,收件人就必须付出更多加工成本。
此外,网络交际的其它一些特征也需要收件人付出额外加工成本,以获得相同语境效果。例如,QQ聊天的一些特征妨碍了用户之间的最佳关联交际,从而造成加工成本的增加。其中一些特征是:
a)用户登录后,可能看到屏幕上布满先前的会话内容;
b)在QQ好友一览表中,在线用户头像颜色被突显。但很多时候,被显示为在线的用户可能实际并没有在电脑旁。另外,由于用户可以选择隐身登录,所以一些实际在线用户的头像颜色可能并没有被突显;
c)服务器严格按照先后顺序发送所有信息,但这些信息通常缺乏条理、不连贯;
d)在QQ群聊的公共区域,发送给个别收件人的信息与发送给群体的共享信息相混淆;
e)会话主题繁多,QQ聊天一般不会只围绕一个主题进行;
f)发件人有时会把一条信息划分为两条或多条更简短的相关信息发送,但服务器不一定按相邻顺序发送它们。
例(5)是QQ聊天的例子:
(5)A1:我最近快与世隔绝了。
B1:?????(表示满腹疑问)
A2:都不知道朋友们最近怎样了?
A3:我们工资还降了。
A4:???你怎么半天都没有反应?
B2:我一边与你聊天,一边在网上查资料,
A5:什么资料?
B3:所以有点慢,别介意哈。
例(5)至少涉及3个话题,即:久未与朋友联系、工资和资料,这体现了特征e);会话内容不连贯,体现了特征c);B2与B3属于同一条信息,但其间插入了A5,体现了特征f)。
所以,网络交际的这些特征使初始关联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
条件(a):如果在对一个命题进行最佳关联加工时,因为网络语境信息的不足,而使获得的语境效果减弱,这个命题仍具有关联性;
条件(b):如果在对一个命题进行最佳关联加工时,因为网络交际的特征,从而使所需的加工成本比在直面交际中的大,这个命题仍具有关联性。
为给网络交际提供更多网络语境信息,就需要更好地组织会话思路、提供更多真实情感、使网络信息更具体化、等等。那么,关联条件需要被再次修改:
条件(a):如果在对一个命题进行最佳关联加工时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可使用的网络语境信息的数量)大,那么这个命题就具有关联性;
条件(b):如果在对一个命题进行最佳关联加工时所需的加工成本小,且增加网络语境信息所需的加工成本不会大于作为补偿而获得的语境效果,那么这个命题就具有关联性。
由于印刷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的差异,网络文本的表现方式和网络语境信息的可及性改变了网络交际中语境效果和加工成本之间的平衡,从而影响用户的最终满意度。以前,新闻工作者常把报纸信息直接运用到网络中。但不久,他们就认识到网络阅读方式和其关联结果都与报纸阅读存在很大差异,因为:
(a)首先,网络文本的篇幅对用户的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网络文本不能在屏幕上一次显示完整,则需要额外加工成本。所以,网络文章常被划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简短网络文本;
(b)第二,网络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新闻,而报纸每次的出版时间是相对固定的。用户需要最及时的信息,否则,用户就会认为网络信息不具有关联性;
(c)第三,网络报纸能提供较高层面的互动,用户能够通过即刻发表评论等方式获得额外语境效果;
(d)最后,在阅读报纸时,读者不能获得额外信息或获得的额外信息极为有限且简略。但在阅读网络报纸时,用户能通过搜索引擎(例如,百度网站、Google网站、网站内的搜索选择、等等)自由使用关于同一事件的多个信息源,且每个信息源均能提供相关的详细信息。用户处理网络信息的最佳关联理解来自不同信息源的结合,而不是单独来自某个信息源。
例(6)体现了用户在进行网络阅读时,能自由使用多个信息源:
(6)Rescuers expand search areas after Taiwan’s landslide
(http://english.cntv.cn /program /newsupdate/20101030/100814.shtml) (2010 年 10 月 30 日)(这则新闻的正文页面包含以下链接:)
Related stories
Landslide victims’ relativeshead to Taiwan 2010-10-25
Search for mainland tourists in Taiwan landslide goes on 2010-10-25
这里,用户能通过相关链接,获得更多有关这次台湾山崩的详细信息,从而获得最佳关联理解。
因为这些差异,所以必须再次修改关联条件:
条件(a):如果在对一个命题进行最佳关联处理时获得的语境效果大,那么这个命题就具有关联性;
条件(b):如果在对一个命题进行最佳关联处理时所需的加工成本不会因网络交际的特征而徒劳地增加(原因可能是印刷文本被直接转换为网络文本,或者因为附加的网络信息源所需额外加工成本不能产生额外语境效果),那么这个命题就具有关联性。
另外,不同网络文本之间的连贯程度、用户对网络文本类型的熟悉程度、网络信息源的权威程度等因素都会对网络交际中的关联条件产生影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逐一分析,拟将另文进行探讨。
关联性的评价条件(即系统地应用语境效果和加工成本之间的收支程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际方式的特征。网络交际的一些特征改变了我们认知中收支平衡的方式,并最终使关联条件发生变化。本文虽已经探讨了可能存在的一些变化,但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交际新形式的不断发展(包括使现有的网络交际方式具有更多网络语境信息)必定影响到这些变化能否继续存在。
[1][2][3] Sperber D.& 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 Blackwell,1986.125.
[4] Sperber D.& D.Wilson.Pragmatics, Modularity and Mind-reading [J].Mind and Language, 2002(17): 3-23.
[5] Carston R.Enrichment and Loosening: Complementary Processes in Deriving the Proposition Expressed [J].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96(8): 61-88.
[6] Carston R.Explicature and Semantics [J].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2000(12): 1-44.
[7] Carston R.Thoughts and Utterance: 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 [M].Oxford: Blackwell, 2002.
[8] Yus F.Ciberpragmática: El Use del Lenguaje en Internet[M].Barcelona: Ariel, 2001a.
[9] Yus F.Ciberpragmática: Entre la Compensación y el Desconcierto [R].Paper delivered at Segundo Congreso de la Lengua Espanola, Valladolid, Spain, 2001b.
[10]魏在江.电子语篇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6): 22-27.
[11]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92.
[责任编辑 怀 静]
Alternations of the conditions for relevance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WANG Ma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Chang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China)
Relevance Theory insists that human communication rely on only one criterion: the need to be relevance-oriented.Moreover, relevance is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for relevance.Basically, when interpreting and accessing information, we all engage in a cost-benefit procedure intended to obtain the largest contextual effects in exchange for the least mental effort.Nowadays, a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s also relevance-oriented.However,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is different from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in many aspects.Consequently, the conditions for relevance have some changes in CMC.Based on Relevance Theor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specific alternations of the conditions for relevance in CMC.
relevance; conditions for relevance; CMC
HO30
A
1008-6390(2011)01-0077-04
2010-06-28
王茂(1977-),女,重庆市人,重庆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