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中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路南分院心内科,河北 唐山 063000)
自从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临床应用以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的治疗中,效果较佳,是有效的溶栓药〔1,2〕。不过临床中的报道多为单纯采用静脉途径进行溶栓治疗,很少有学者采用动、静脉结合溶栓疗法〔3,4〕。为缩短再灌注恢复时间,提高疗效,本文利用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早期 AMI,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0年 1月至 2010年 12月我科 70例AMI患者,所有患者诊断依据 2007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修订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及指南。单盲随机将 48例患者确定为改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采用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余 22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静脉 rt-PA溶栓治疗。改良组患者,年龄 48~71岁,中位年龄 59.5岁;男32例,女 16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梗死 29例,下壁梗死 9例,前间壁梗死 1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 47~72岁,中位年龄 60.3岁;男 17例,女 5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梗死 11例,下壁梗死4例,前间壁梗死 7例。所有患者疾病程度及伴随高危因素无差异性。
1.2 方法
1.2.1 改良组 溶栓前常规给予吸氧、静滴肝素 5 000U及咀嚼肠溶阿司匹林 300 mg。常规治疗同时经颈内动脉给予推注rt-PA 8 mg,继之给予 rt-PA 42mg静滴,滴注于 30 min内完成。后续依据情况调整肝素及阿司匹林用量,同时给予加用调脂及硝酸脂类药物。
1.2.2 对照组 溶栓前常规给予吸氧、静滴肝素 5 000U及咀嚼肠溶阿司匹林 300 mg。常规治疗同时经静脉通路给予推注rt-PA 8 mg,继之给予 rt-PA 42mg静滴,滴注于 30 min内完成。后续依据情况调整肝素及阿司匹林用量,同时给予加用调脂及硝酸脂类药物。
1.2.3 观察指标 溶栓开始后采用 12导联动态心电进行监护,记录 ST段回降时间,统计 60、90 min内 ST段回降例数。依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修订的梗死血管再通间接指标进行再通的诊断,记录再通时间,统计60、90 min内再通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4.8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记录,采用 t检验。
2.1 改良组与观察组ST段回降及再通情况比较 48例改良组患者中,治疗 60min后,心电图 ST段回降者22例(45.8%),间接指标判断再通者 40例(83.3%);治疗 90 min后,心电图ST段回降者 33例(68.8%),间接指标判断再通者 41例(85.4%)。22例观察组患者中,治疗 60 min后,心电图 ST段回降者 3例(13.6%),间接指标判断再通者 11例(50.0%);治疗 90 min后,心电图 ST段回降者 12例(54.5%),间接指标判断再通者 17例(77.3%)。治疗60 min后,改良组与观察组 ST段回降及再通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改良组与观察组 ST段回降时间及再通时间比较 改良组与观察组 ST段回降时间及再通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两组 ST段回降时间及再通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 ST段回降时间及再通时间比较(±s)
组别 n 心电图 ST段回降时间(min)间接指标判断再通时间(min)改良组 48 60.1±12.3 48.1±12.2对照组 22 78.1±10.3 60.1±14.8 t值 5.97 3.57 P值 0.006 4 0.008 1
2.3 改良组与观察组治疗安全性比较 48例改良组患者中,治疗期间出现尿道黏膜出血者2例(4.2%),口、鼻黏膜出血者1例(2.1%),胃肠黏膜出血者 1例(2.1%),无脑出血者;22例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期间出现尿道黏膜出血者 1例(4.5%),口、鼻黏膜出血者 1例(4.5%),胃肠黏膜出血者 1例(4.5%),无脑出血者。改良组与观察组治疗安全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AMI是死亡率较高的心内科急症之一,早期明确诊断的情况下,紧急疏通闭塞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液循环的再灌注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且也能有效改善康复者治疗后的心功能〔5〕。目前临床中,恢复血液再循环的灌注治疗方法主要有:(1)溶栓疗法;(2)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多数学者报道〔6,7〕,直接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疗法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直接行溶栓疗法者,不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对设备及医护人员的技术条件要求极高,很多基层医院尚很难开展,即使发达国家目前也不能普遍使用。因此,溶栓疗法目前还是很多医院对 AMI患者抢救的首选方案。现有的溶栓药包括非选择性和选择性两种,非选择性主要有链激酶及尿激酶等,选择性主要有 rt-PA。两类溶栓药各有优缺点,非选择性价格便宜,但疗效低;而选择性疗效高,但价格稍贵〔8,9〕。
疏通闭塞血管而恢复再灌注的时间越短,终止心肌梗死的有效率越高。文献报道,血管闭塞超过 20 min,心肌发生梗死是不可避免的〔10〕。为缩短再灌注恢复时间,提高疗效,本研究着重从 ST段回降和再通情况、ST段回降时间和再通时间及治疗安全性方面进行对照分析,了解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早期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资料显示,改良组与观察组ST段回降时间及再通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动、静脉结合 rt-PA溶栓治疗可有效缩短恢复再灌注的时间。不过研究显示,动、静脉结合的改良组患者治疗期间溶栓并发症并不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都无出现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改良组患者中,仅 8.4%的患者出现轻度的部分器官黏膜出血,不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3.5%,说明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并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AMI可缩短再灌注恢复的时间,减轻心肌梗死的损伤,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特别是基层医院。
1 杨红梅,卞秋武,张继红,等.瑞替普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1):733-5.
2 王荣英,曹雪滨,田英平,等 .小剂量 rt-PA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及预后比较〔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064-6.
3 杨 松,蒋建东,任 军,等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7):534-5.
4 丁顺晶,李 燕.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2):280-1.
5 徐铁民,刘家明,张继先 .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脉延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29):50-1.
6 陈韵岱,王长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防治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3):165-6.
7 李景森,徐会圃,赵希军,等.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率振荡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25):63-4.
8 王 枫,许 丹,段 淏,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1):21-3.
9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研究协作组.重组葡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8):691-6.
10 王安伟,罗素新,向 睿 .266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2):1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