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栽培常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

2011-03-31 23:48:42郑世发
长江蔬菜 2011年13期
关键词:病部菌核病株

郑世发

辣椒栽培常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

郑世发

郑世发,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1 辣椒的病害

主要有辣椒疫病、炭疽病、绵腐病、白绢病、茎基腐病、青枯病、枯萎病、根腐病等。

1.1 辣椒疫病

本病由辣椒疫霉侵染引起,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主要为害根茎,使根茎组织腐烂,病部缢缩,幼苗倒伏,引起湿腐,枯萎死亡;成株期发病:叶、茎、果均被害,叶片染病后,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呈暗绿色、水渍状,迅速扩大使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干燥后病斑变成淡褐色,叶片脱落;茎部受害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展后病斑加长,后期病部变为黑褐色,皮层软化腐烂,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而且易从病部折断;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先出现水渍状斑点,暗绿色,后病斑扩展,果皮变褐软腐,果实多脱落或失水变成僵果,残留在枝上。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萌发时产生孢子囊,借雨水、天幕滴水等传播,发病期间在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8~30℃,孢子囊产生最适温度20~30℃,发病适温25~30℃,空气湿度要求在80%以上。当旬气温10℃以上,棚室内辣椒即可发病,27~30℃时发病最快。棚顶滴水、漏水、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棚膜内结露多,发病重。田间渍水、平畦栽种、漫灌时,极易造成严重发病。

防治技术:①选择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②实行与非茄果类蔬菜3年轮作。③选用无病新土育苗或床土进行严格消毒。④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畦种植,排除渍水,及时通风,防止湿度过大,塑料大、中棚一般应选择晴天上午集中浇水,浇水后提温、降湿,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拔除病株,并清出棚室外集中处理。⑤喷洒杀菌剂,定植后可喷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发病初期可选喷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68%精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安克锰锌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棚室中还可每667 m2用45%百菌清烟剂0.25 kg;或5%百菌清粉剂1 kg,每隔9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

1.2 辣椒炭疽病

本病由辣椒炭疽病菌和辣椒丛刺盘孢菌侵染引起,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叶片、茎和果梗也可受害。果实受害病斑褐色,水浸状,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大后病斑下陷,斑面有稍隆起的环纹。上生黑色或橙红色小粒点(分生孢子盘),潮湿时,病斑周围有湿润状变色圈。干燥时,病组织变薄,似羊皮纸状,易开裂。叶片多发生在老叶上,病斑圆形,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后期斑面轮生黑色小粒点。茎和果柄上斑点不规则形,褐色,凹陷明显,干燥时表皮破裂。本病的主要明显症状是后期在病斑上轮生小黑点或橙红色小点。病菌除以分生孢子附着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外,主要是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果实受日灼的易发病。病菌的孢子萌发,侵染要求95%以上的相对湿度,发病温度为12~33℃,最适温度为27℃。在棚室内高温多湿易发病。

防治技术:①选种适宜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②无病果选种,在播种前可实行种子处理。温汤浸种:用清水洗净种子,然后用55℃温水浸种10 min,不断搅拌,然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进行催芽播种。硫酸铜溶液浸种:将种子用清水浸泡6~15 h,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 min,捞出后拌少量消石灰或草木灰中和酸性;或用硫酸铜溶液浸种后,用清水清洗3~4遍再播种。③选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实行与非茄科类蔬菜作物轮作2~3年。④加强田间管理:果实采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结合深耕杀死病菌,合理密植,以成株期枝叶相接又不拥挤为原则,田间操作避免碰伤果实,合理灌溉,及时排除积水,每667 m2增施腐熟有机肥5 000 kg,分层施长效三元复合肥60~80 kg作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⑤喷洒杀菌剂,发现病株及时选喷1∶1∶200波尔多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防治。

1.3 辣椒绵腐病

本病由真菌瓜果腐霉侵染引起。主要为害青果,多发生在植株下部距地面较近的果实上。初生水渍状不规则斑块,边缘明显,斑面上密生白色棉絮状物(病菌菌丝体、孢子囊及孢囊梗),后期病果软腐。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中越冬,萌发时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反溅及棚室水滴、水膜等作用传播到距地面较近的果实上。继而在病果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害发生与湿度有密切关系,水是发病的决定因素,地面积水、棚室滴水、漏雨,发病严重。

防治技术:①加强田间和棚室管理,露地高畦栽培,防止地面积水和棚顶漏水、滴水。②合理密植,保持株行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地面湿度。③喷洒杀菌剂,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着重喷植株下部果实。

1.4 辣椒白绢病

本病由真菌齐整小核菌侵染引起。主要为害茎基部,病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表面生白色具有光泽的菌丝束,向上茎部呈辐射状延伸,后期在白色菌丝上产生初呈白色后变褐色的菜籽状菌核。菌核球形,不正形,各自分散,但常密集在一起,如果地面潮湿,菌丝能从茎基部向其四周地面上扩散。后期病株茎基部皮层腐烂后,地上部枝叶干枯,整株死亡。病菌以菌核在土中越冬,在土中能存活5~6年。主要靠流水传播,萌发时产生菌丝直接从茎基部侵入为害,继而在病部产生白色菌丝束和菌核,进行再侵染。病菌生长最适合温度32~33℃,喜酸性,最适发育酸碱度为pH值5.9。菌核萌发时必须吸取足够水分。高温、高湿和微酸性土壤有利病害发生和发展。棚室潮湿,或棚顶滴水、漏雨,株行间通风透光差,地面湿度大,易诱发白绢病。

防治技术:①发病严重的地块,结合整地增施消石灰,每667 m2施50~100 kg,与土壤充分掺匀,改变土壤酸碱度呈微碱性,不利于白绢病菌生长。②增施有机肥,如厩肥等,增加和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起到生物防治目的。③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出田间、棚室外深埋,并在病穴及周围撒消石灰消毒,控制病菌蔓延。④发病初期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着重喷洒茎基部及四周地面上,每10天喷洒一次,共2~3次。

1.5 辣椒茎基腐病

本病由真菌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只为害茎基部。发病部分初呈水浸状、暗色、无明显边缘,后变褐色,病斑向茎基部四周上下左右扩展,皮层缢缩变细。地上部叶片萎蔫变黄,后期整株枯死。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中越冬,腐生性强,能在土中存活2~3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侵染。土壤潮湿、积水,不利于辣椒生长发育,或定植时栽植过深,均可引起茎基腐病。

防治技术:①高垄栽培,防止地面积水。②定植时,不宜深栽,茎基部覆土宜浅。③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着重喷洒植株茎基部分。

1.6 辣椒青枯病

本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多在开花结果期间发生。发病初期,病株叶片色淡,萎蔫状,叶片下垂,多从顶端叶片开始,晴天中午前后更为明显,早期夜间常可恢复常态,随后全株呈青枯状死亡。病茎维管束变褐,可见乳白色黏液自病茎下方溢出(细菌),病株根部正常。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一般可存活3~4年之久,但泡在水田中,经一年后即失去生活力。病菌主要通过流水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植株维管束组织中繁殖和扩展。病菌在土壤温度20℃以上时,开始活动,25℃时活动最盛。土壤酸碱度一般以微酸性(pH值6.6)为最适,种植地块低洼,排水不良,或棚顶滴水、漏雨、土壤酸性、氮肥过多,发病严重。

防治技术:①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②与非茄科类蔬菜轮作2年以上,或水旱轮作1年以上。③整地时增施消石灰,每667 m250~100 kg,调整土壤酸碱度为微碱性。④育苗时要用新土,不要用旧床土。⑤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携出田间、棚室外深埋,并在病穴撒消石灰消毒。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避免田间渍水,防止棚膜破裂、漏雨水。⑦发病期间选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8%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灌根,每株(穴)用药液250 mL,每 10天灌 1次,共 2~3次。

(未完待续)

2011-04-11

猜你喜欢
病部菌核病株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贵州科学(2021年3期)2021-07-09 12:19:28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中国食用菌(2021年1期)2021-03-12 06:33:30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新农民(2020年22期)2020-08-31 01:32:08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科学咨询(2020年10期)2020-04-01 03:43:16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乡村科技(2019年25期)2019-02-21 07:40:48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苹果轮纹病与炭疽病的区别
外科日间病部运行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辣椒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吉林蔬菜(2009年1期)2009-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