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就像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一样,一个学科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受到社会道德与义务的约束,我们将此称为学科的道德情操论。中医药的发展也应该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明确其道德情操的基本指向,寻求其道德情操的实现途径。
中医药道德情操的渊源可分为思想渊源、现实渊源、情感渊源。
1.1 中医药道德情操的思想渊源——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的积淀 中医药学产生于社会的需求,自产生以来,中医药学就担当多重的社会职责。中国传统医家历来志存高远,为国为民的仕途思想较重,胸怀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担当精神。《国语·晋语》中记载了医和“上医医国,其次疾人”的思想。《灵枢·师传篇》提出:“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至宋代以后,出现了“不为良医,即为良相”之论,当然历史上真正参政、从政的“上医”很少,但是这种救民利国之心,为国献医之情始终是中国传统医家的理想追求,是医学伦理道德的高标,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心。中国传统医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仁爱思想,《医门法律》中有言:“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孙思邈将这种医家仁爱思想阐发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强调医家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还有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等等[1]。所有这些都是中医药学道德情操的体现与源头。
1.2 中医药道德情操的现实渊源——中国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医药学始终与社会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对外交流、文化传承、道德建设等方面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中医药学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中医药在重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中医药文化传承方向不断凝聚,中医药文化正在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2]。当然,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干扰和困难,甚至出现否定中医的论调。然而,中医药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中医药学振兴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社会基础,成为中医药学道德情操的现实渊源。
1.3 中医药道德情操的情感渊源——当代社会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热盼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的需求与日俱增。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保健回归自然,重视传统中医药已成为潮流,为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未来,中医药不仅在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方面受到民众的重视,而且,在社会发展中将无处不在显现中医药的价值。建设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中医是运用天人合一及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思想的典范;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初露端倪,中医的经济与实效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技术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中医在其中的地位是当仁不让的。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社会民众在情感心理上是热盼中医药振兴发展、勇担道义的。这无疑是中医药道德情操的情感渊源。
鉴于此,深挖并阐释中医药学道德情操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具有内源性的意义,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坚定中医药学发展信心,廓清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突出中医药学科技创新优势,彰显中医药学文化传承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外源性的意义,是中医药学履行社会职责,更好为社会服务的需要,有利于建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发展。
2.1 中医药学作为独具特色的学科资源,担负着学科建设与发展,贡献人类文明的道德责任 学科是知识的集群,中医药学是中医药知识的集群。学科建设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医药学建设是以培养中医药共同体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以育人来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践过程。在中医药学未来发展中,必须在中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成绩,最重要的是要继承好中医知识,培养好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忠实维护者、可靠接班人。
2.2 中医药学作为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担负着振兴中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的道德责任 从发生学来看,中医是一种实践医学,是在千百年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完成发展的,它不是实验医学,也非理论医学。在中医未来发展中,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实际需要,关注病种、病机的新特征新变化,在实践中发展繁荣中医,而不能陷入理论的强迫,按照西医的理论证明自身的科学。
2.3 中医药学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担负着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道德责任 中医药作为中国软实力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中医药文化的社会需求越来越迫切;国际上对中医药越来越接受,中医药文化市场越来越扩大。中医药发展根在文化、魂在文化、情在文化。时代有需要、政府有期待、民众有热盼,在中医药未来发展中,关键是我们中医药界能否拿出具有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产品,建设出无愧于历史和后人的文化格局。
2.4 中医药学作为独具特色的科技资源,担负着发挥原创优势,积极自主创新的道德责任 中医药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科学性,是一个完备的创新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包括知识继承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管理创新体系等方面。在中医药未来发展中,不仅要在宏观上做好中医药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中医药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医药创新项目和成果的策划等;还要在微观上做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继承,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医药自然科技资源的普查,中医药创新平台的建设等工作。
2.5 中医药学作为独具特色的道德资源,担负着彰显中医道德内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责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蕴含厚重的道德内涵,如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等。当下,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着中医道德判断力,市场趋利文化浸蚀着中医道德意志。在中医药未来发展中,必须将中医药道德教育的传统内容与现代要求紧密结合,积极培育中医药道德教育的政治与文化生态,匡正中医药道德教育的路径,增强中医药发展的道德基础。
3.1 提高中医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实现中医药学道德情操的前提 中医药学的发展,是在治病救人中逐步壮大力量的,是通过实践的方式,依据客观的效果与验证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是无数医家在科学精神的感召下,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实证而创立的宏大的系统学说。中医学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同,担负起社会责任,关键是疗效的认同。中医药学必须坚守自己的阵地,运用自身的理论和方法,借助现代的诊疗手段,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3.2 切实推进学科体系发展是实现中医药学道德情操的基础 中医药学要肩负起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动力,突出创新,突出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面向未来,医学与人文的结合,医学与哲学的互动,医学与伦理的交融,医学与相关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将为医学发展进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丰富繁荣作出历史性贡献。[3]中医药学要实现社会责任,必然要在学科体系的完善上,在学科管理机制的运行上得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念启发与学科支撑。这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学建设的思维,有利于创新中医药学建设的方法,有利于推进中医药学社会责任的准确定位[4]。
3.3 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医药学道德情操的核心 中医药学的建设成就是一批致力于中医药振兴的人拼搏奋斗的结果。高素质人才是决定中医药繁荣振兴的重要力量,是强盛民族医药的强大依托。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功能。中医药学必须继续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注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突出中医药学特殊的人文品格、精神性、长时效性。中医药学人才培养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各种文化形态、各种文化手段,把中医道德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中医学生坚定信仰,外化为中医药学生自觉的行为,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5]。
3.4 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是实现中医药学道德情操的关键 学术是学科建设的标准,学术成色的重轻决定学科影响的深浅,没有优秀学术成果的中医药学,政府再怎么重视也不能真正振兴它。中医药学必须瞄准学科前沿,突出研究重点,加强协同攻关,不断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广大中医药人应严谨治学,做终身学习的楷模,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学术成果的水平。
3.5 积极创造学科发展的良好氛围是实现中医药学道德情操的平台 中医药学要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特别需要中医药学重视公共关系的经营。公共关系是一种塑造组织形象的管理职能活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交流、协调沟通、决策咨询、危机处理等。对于中医药学而言,也需要借鉴企业CIS战略(Cope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形象识别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公关规划,内强质量、外塑形象,切实提高学科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度,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形象。从而凝聚人心、聚拢人气,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建设者的积极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最大可能地争取外部支持,最大范围的联络资源,为学科的发展凝聚力量与人气。 总之,我们认为,中医药在自身发展中积极担负社会责任是中医药学科的“美德”,这种“美德”的保有和维持,不仅对于中医药学科健康发展有益,也对整个社会和谐进步有益,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有益。
[1]张雷平.当前中医药院校中医道德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出路[M]//王键,刘新跃.医学与人文.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315.
[2]张其成,刘理想,李海英.近十年中医药文化学发展回顾[J].中医药文化,2009,4(1):22-26.
[3]王键.医药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性思考[N].光明日报,2010-07-02.
[4]孙爱云.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1-3.
[5]吉文辉.试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界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