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道平,王小兵 (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螺旋CT是眼眶骨折首选的影像检查手段[1]。眼眶内侧壁为眼眶最薄弱的部位,在眼眶骨折中内侧壁发生率占首位[2]。我们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利用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并指导治疗眼眶内壁骨折伴眼直肌嵌塞患者4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眼眶内侧壁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龄最大者63岁,最小16岁。右眼伤18例,左眼伤24例。汽车撞伤18例,棒击伤12例,钝器伤8例,拳击伤4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4h内者16例,3d内8例,1周内8例,1周以上10例。伴颅面外伤30例,颅底骨折12例。眼球突出8例,眼球内陷34例。眼球固定性下斜视34例,固定性内斜视8例。
采用Sensation型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5mm,最小重建层厚0.625mm,矩阵512×512,扫描后行多方位MPR及3D重建成像。骨窗:窗宽1500~2500HU,窗位350~600HU;软组织窗:窗宽300~600HU,窗位400~80H U;42例患者CT显示眼环完整,22例眼睑软组织及损伤处软组织影像密度增高,由于眶内壁骨折使副鼻窦内气体进入眶内,故可见透明区,筛板骨折多发生在前组筛窦后部与后组筛窦处,上颌窦及筛窦气房内可见骨折片,眼内直肌或下直肌,下斜肌水肿增粗,其影像在骨折处突向窦内。
在CT片的指导下处理眼眶内壁、眼眶下壁骨折,暴露骨折处,回纳嵌于眼眶内组织,清除骨折片,用硅胶板垫于骨膜与骨壁之间,受伤超过1周者手术时同时做内直肌与眼眶内组织分离。
42例中患者术后眼位恢复正常28例,复视消失,眼肌功能恢复正常;14例眼位仍有不同程度偏斜,残留复像,眼球运动不到位,这类患者3个月后通过斜视矫正术而恢复眼位;10例伴眼球后退,患者中6例经眼球后部填塞术而恢复正常。追踪观察2年硅胶板无脱出。
眼眶爆裂性骨折引发的眶内容物和周围软组织改变,采用螺旋CT通过MPR重建技术能比较客观地显示眶内容物改变情况[3]。主要表现为:①眼眶内容物疝入窦腔:眶内容物脱入至上颌窦或筛窦,悬垂的软组织形似泪滴状,称为 “泪滴征[4]”,此征象MPR冠状面重组显示最佳。②蝶筛窦及上颌窦积液:蝶筛窦和上颌窦出现气液平面多见。③眼球内陷:由于眶壁凹陷性骨折致眼眶容积扩大,眶腔空虚,致眼球内陷。④眼内或 (和)下直肌增粗、移位:眼内、下直肌增粗,随眶壁的内陷骨折而移位,与眶壁间的脂肪间隙变窄消失。⑤眼球内、球后出血或视神经增粗。
螺旋CT多层面重组技术优势在于MPR重组图像与原始图象分辨率一致,可以满足多方位观察眼眶骨折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的需要,有助于病变部位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1]蒋拥宏.CT扫描在眼眶骨折诊断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05,26(2):171-172.
[2]谢伟,吴强,王辉,等.螺旋CT在急诊眼外伤诊断中的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9,31(7):536-537.
[3]范跃星,王峰,张锦.眼眶骨折的CT表现及分型 (附86例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6):380-382.
[4]Fan X,Li J,Zhu J,et al.Computerassisted orbital volume measurement in the surgical correction of late enophthalmos caused by blowout fractures[J].Ophthal Plast Reconstr Surg,2003,19(3):20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