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萍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干部保健科,湖北荆州434020)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原发和继发疾病的最终结果。患者除了经受身体上的痛苦之外,还要经受巨大的精神创伤。如何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是目前健康教育的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慢性肾衰竭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遵循计划对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
1.1.1 患者 肾衰竭患者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肾脏病终身存在,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必须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务人员。因此,患者一旦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就应当主动学习相关疾病知识,接受医务人员提供的健康教育[1]。
1.1.2 家属 随着整体护理的全面展开,家属参与护理也为新型护理注入了人性化的色彩。通过各种机会对肾衰竭患者的家属进行宣教,让家人了解家庭支持对患者的重要性,以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
1.1.3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传播者,他们是否具有全面、正确的肾病知识,直接影响到患者知识的获得。因此,对医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提高其肾病教育能力,也能间接促进疾病的良性发展。
1.1.4 社会人群 因为大部分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医疗费用高昂,迫切需要社会支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有利于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鼓励社会救助,消除肾病歧视,促进希望和健康水平的提高[2]。
自行设计慢性肾衰患者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 (见表1)。采用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栏、经验交流会、示教、电话支询、出院回访等形式,其形式可根据内容及病人要求作个性化调整。
在患者出院前,由科室责任护士发放健康教育效果调查表,随机抽取60名患者,从知、信、行三方面了解患者经过接受住院后健康教育,在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态度及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见表2。
表1 慢性肾衰竭健康教育路径表
表2 健康教育后60例患者知信行调查表 例(%)
通过调查表明,肾病病人对低盐饮食的了解度很高,知晓率达到了100.0%,然而由于部分病人仍存在消极心理,行动上并不能严格按照肾病的饮食原则进食。肾病病人对科学作息时间的知晓率达到70%,但只有33.3%的病人能做到科学作息,适量运动。主要原因是病人普遍担心运动出汗引起感冒,诱发病情加重,也有病人认为慢病在于静养。通过全程健康教育,效果比较突出的是,有96.6%的病人出院后能按医嘱合理用药、定期复查。对以往乱用中草药及补品的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出院前83.3%的病人学会了自我尿量的监测、水肿评估、皮肤护理、贫血改善评估等。随着自我护理的能力提高,病人的自信也随之增强,在相关健康知识的引导下,树立了健康积极的治病观念。
由于慢性肾衰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护人员通过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时向患者提供有关病症知识,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为患者树立起生活的希望,从而形成慢性肾衰竭治疗的良性循环。患者合理的饮食、适度的锻炼、稳定的情绪都可促进疾病的康复,进而减少和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实践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全程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3]。通过医患的亲密交流,彼此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以此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由此所产生的动力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程度,积极地完成治疗目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临床表现的讲解,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判断能力。通过鼓励适当运动,病人不再消极,能够进行适度的家务活动,自理能力提高。在交流活动中,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增加了对疾病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全程健康教育是一种促进疾病良性转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1]谢虹,刘纯艳.糖尿病健康教育实施要素[J].护理学杂志,2008,20(7):71-72.
[2]冯茂玲,王力宁.血液透析病人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4(7):393-395.
[3]陆骏,陈美红.用电话回访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4,34(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