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勇,陈 鹏(公安县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公安434300)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中的一类,临床上并不少见,且常被误诊为流行性腮腺炎或腮腺区淋巴结炎[1]。临床主要表现为腮腺区反复肿胀、疼痛,其发病机制不清,随着年龄增大而复发次数减少,多数在青春期后自愈。我们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5例患儿中,男5例,女10例,年龄2~10岁。单侧发病10例,双侧发病3例,双侧交替发病2例。发病有上感症状6例,无上感症状9例。病程1个月~3年。年龄越小的患儿发作次数较频繁,一般每年也有2~3次,其中1例2岁患儿每月发病2次,其发病季节无明显区别。
突发腮腺区肿胀、疼痛,经治疗后反复发作,肿胀局限,腮腺区可扪及大小不一的结节状肿块。腮腺导管口稍充血。5例患儿腮腺区皮肤稍充血发红。按压肿胀腮腺时有混浊液体(部分为泡沫状粘液)自其导管口溢出。所有患儿均有疼痛,有6例患儿伴有发热,每次发作时间7~10d。本组未发现涎瘘或窦道形成。
15例患儿中,血常规检查8例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5例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稍高于正常,其余患儿正常。12例行76%泛影葡胺腮腺造影可见腮腺主导管和末端腮腺管扩张,其中5例有斑点状改变。
诊断依据:患儿一侧或双侧腮腺区反复肿痛,按压肿胀腮腺见其导管口溢出的黏稠或混浊液体,腮腺区可扪及大小不一的结节状肿块。外周血象高,血、尿淀粉酶正常或稍增高,腮腺造影可见腮腺管扩张。临床治疗:急性发作期行静滴抗生素全身抗炎治疗,多贝氏液漱口。口含维生素C片或酸性食物促进唾液分泌,顺腮腺导管方向按摩腮腺。待按压患侧腺体无脓样液体自其导管口溢出时或间歇期,行庆大霉素、甲硝唑、生理盐水、76%泛影葡胺导管灌洗,5~7d为1个疗程,共3~4个疗程。
10例经导管灌洗3个疗程以上的患儿随访5月~3年,8例未再复发,2例较灌洗治疗前复发次数明显减少。而未灌洗治疗的患儿复发次数无明显变化。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病因仍不明确,传统的观点认为口腔逆行感染是原发因素,导管的扩张是继发性改变。近期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腮腺炎症的病因可能是腮腺导管末端的扩张,多数病例并不存在梗阻现象。有学者认为腮腺内管状系统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小管的扩张导致分泌物淤积和逆行感染,引起腮腺炎症的发作[2]。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也是发病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的逐渐完善,大部分儿童可以自愈。
一侧或双侧腮腺反复肿痛的临床特征和造影检查是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诊断依据。76%泛影葡胺腮腺造影,操作简单、安全,是临床诊断复发性腮腺炎的可靠方法,且腮腺管造影除具有诊断作用外,本身也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3]。
因其病因尚不十分确切,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案。因此,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作为原则。本病急性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和防止腺体实质的损害。急性期全身抗生素的应用可快速有效的缓解腮腺疼痛和水肿,但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无防止复发作用[1]。间歇期予庆大霉素、甲硝唑、生理盐水、76%泛影葡胺灌洗治疗可减少复发[4]。本组有10例间歇期行导管灌洗治疗3个疗程以上,随访5月~3年,观察到8例未再复发,2例较灌洗治疗前复发次数明显减少,而仅全身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复发次数无明显变化。
由于绝大多数患儿最终可自愈,目前多倾向于支持保守治疗,对极个别儿童症状持续或较严重的病例亦可考虑创伤性治疗,如放射治疗、腮腺管结扎、腮腺切除术、腮腺管内抗生素滴注等方法,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1]Leerdam C M,Martin H C,Isaacs D.Recurrent parotitis ofchildhood [J].J Paediatr ChildHealth,2005,41(12):631-634.
[2]潘永祜,张巧芳 .复发性腮腺炎研究进展 [J].医学综述,2003,9(8):507-508.
[3]Padske P B.Juvenile recurrent parotitis [J] .Ugeskr lzeger,1993,155(10):22-25.
[4]朱虹青,钱家生,朱晓军 .导管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 [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14(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