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SWOT分析及战略定位*

2011-03-31 08:06刁秀华张婷婷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东北亚辽宁

刁秀华,张婷婷

(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SWOT分析方法是战略规划研究的一种分析技术,系指对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威胁(threat)的分析,应用SWOT分析的宗旨在于减少和避免弱势方面及威胁因素。我们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定位上,通过了解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自身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威胁四方面内容,为辽宁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战略定位提供决策支持。

近年来,辽宁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目前,辽宁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贸易与投资等方面,彼此间的贸易往来与投资规模都在持续增加,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凭借自身优势和外在机遇,辽宁有望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

一、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势

(一)地缘优势

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是基于地缘关系的合作。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最南端,北部与吉林接壤,南邻渤海和黄海,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西接内蒙古,东可到达韩国与日本,是东北唯一沿海的地区,也是我国内陆地区进入东北地区的必经之路,还是通往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辽宁既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上,成为了三大经济带的交集部分,凸显了辽宁的地理位置优势。辽宁濒临黄海、渤海,有大连、丹东、营口等沿海港口群,这是与日本、韩国、朝鲜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大连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海上门户,具有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有其独特的重要性。

(二)资源优势

辽宁自然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方面:在矿产资源方面,辽宁省拥有铁、锰、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钼、熔剂灰岩、滑石菱镁、硼矿、金刚石和玉石等,可谓是种类齐全。其中,菱镁矿、硼矿、铁矿和金刚石居全国首位,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居全国第四位。在农业资源方面,辽宁拥有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等作物,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124.1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6.32%,实现粮食产量1 591万吨,除满足自身需求外,主要出口到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森林资源方面,辽宁森林覆盖率为28.7%,居全国中等水平。在海洋资源方面,辽宁拥有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近海水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 070.2平方公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潜力比较大。拥有6座沿海城市和18个沿海县城,便于开发滨海旅游和港口建设。在水产资源方面,品种繁多,沿海捕捞业发达,多种海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

(三)产业优势

辽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工业水平比较发达,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机电产品是辽宁的主要出口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是亚洲。在造船行业,辽宁建造了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中国第一艘出口船、中国第一艘超大型油轮(VLCC),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60多个“第一”。在石化产业,辽宁是我国的重要生产区域。在软件业,大连已成为我国的软件和信息产业的代表。此外,辽宁加大了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育种和高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的投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在东北亚地区合作中,成员国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既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又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呈现出多层次的分工特征。而辽宁的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可以承接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产业转移,并且吸收日韩的先进技术使自身的传统产业升级。随着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辽宁还可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朝鲜、蒙古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

(四)交通优势

辽宁堪称是东北亚的交通枢纽中心,无论是在铁路、公路,还是在航空和水运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在铁路方面,辽宁的铁路网以沈阳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延伸,南与北京铁路相依,北与哈尔滨铁路毗邻,东与朝鲜铁路相接,是联系关内外地区的重要纽带。辽宁铁路线长度为12323公里,共有干支线124条。在公路方面,拥有各级公路18 545条、公路总里程达到100380公里,公路密度居全国之首。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833公里,以沈阳为中心,建成了京沈、沈大、沈本、沈哈和沈抚等五条高速公路和沈阳过境高速公路,沈哈和沈大高速公路贯穿于整个东北地区。在航空方面,辽宁拥有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丹东浪头机场、锦州小岭子机场、朝阳机场和长海机场,与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1]。在水运方面,拥有大连、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和盘锦六个港口,沿海港口群以大连港口和营口港为主。到2009年底,辽宁拥有大型生产泊位320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43个,承担了东北地区70%的海上运输和90%的集装箱外贸运输[2]。在东北亚地区,有本溪—丹东—新义州和灌水—宽甸—介川两条线路通往朝鲜、丹东—新义州新鸭绿江大桥即将开工,蒙古国将借助锦州港作为其出海口,中俄大通道南起辽宁丹东,大连正在努力打造为东北亚地区的航运中心。

(五)政策优势

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200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国家批复了《东北振兴规划》;2009年国家出台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发挥大连港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航运中心规划。2009年国家还出台了《辽宁省沿海规划》,鼓励整合产业,为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0年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再次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一大经济增长极。

在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上,各个国家根据具体情况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早在开发图们江区域时,中、朝、俄、日、韩就签订了《关于建立东北亚和图们江开发区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和《关于东北亚和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境准则谅解备忘录》。韩国制定了西海岸开发计划,日本推出了北九州复兴计划,俄罗斯推出了东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中日韩三国签订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2008年,中日韩签订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为三国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铺平道路。

(六)人才优势

辽宁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也比较丰富。截止到2009年年底,辽宁常住人口4319万[3],从业人员2277.1万人[4]。2008年辽宁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1.4%,高等教育硕果累累。截止到2008年年底,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全年共培养出本科、专科毕业生202312人,研究生21 542人;共计有20.4万科研人员,其中,从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研究人员有19894人[5]。到2009年年底,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48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1677人。到2009年年底,共有11.7万人通过考试或评审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和资格认定[6]。可见,辽宁不仅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人才素质也比较高,与在东北亚地区开展人力资源合作,既能弥补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劳动力成本高或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发展瓶颈,还可以缓解辽宁的就业压力,增加收入。

二、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劣势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弱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比较发达。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9.6%,第二产业产值占55.8%,第三产业产值占34.52%,同全国水平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同年,规模及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为22720.54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4 098.01亿元,重工业产值18622.54亿元,重工业约占82%。辽宁的第三产业以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餐饮、住宿、房地产等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较低。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角度讲,辽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2007年,消费对辽宁经济的贡献度为27.6%,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度为73.6%,净出口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度为10.7%[5],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被释放出来。可见,辽宁的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主要靠投资和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不合理。此外,辽宁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且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为中低档产品。在《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中公布的中国内地31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辽宁排名第八,位于上海、北京和江苏等之后。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代表研发活动核心或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的产品技术,全省只有20.2%,有近8成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90%需要引进,船舶产品的配套设备率仅为15%,船用辅机附件多数需要进口[7]。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比重比较高。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依旧比较高。2009年,辽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3364家,职工人数386.62万人,实现工业产值28152.73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83家,职工人数116.84万人,实现工业产值9289.74亿元,同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职工人数是最多的、产值所占比重为40.00%,高于全国26.74%的比重。可见,国企依旧是辽宁企业的主力军。2009年,净出口额占辽宁GDP的比重为1.70%,低于全国水平。在各地外商投资企业数排名中,辽宁位于第7位[8],因此,辽宁对外开放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小。在全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加大,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辽宁老工业国有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对外开放水平直接制约着进出口贸易、外商投资的水平。只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和海外投资,开阔更广的国际市场。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比较慢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工业化提供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城市化提供劳动力供给,二者共同进步。目前,辽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缓慢,难以同东北亚地区的东京和首尔等经济发达城市相竞争。2009年,辽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36%,同2004年相比,5年的时间只增加了4.35%。虽然辽宁的城市化率高于全国水平,但依旧位于浙江、广东和江苏之后。城市化进程的缓慢使得人口较为分散、公共资源投入较多,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在工业化方面,2008年第二产业占辽宁GDP的比重为55.8%,同2000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只增加了5.6%,增长速度比较慢,处于工业化中期。只有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才进入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的缓慢降低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以沈阳和大连为双核心带动了辽宁经济的发展。2009年,大连人均GDP为7.16万元,沈阳为5.456万元,朝阳为1.29万元,阜新为1.49万元,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GDP相差5万余元,折射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008年,大连人均可支配收入17 500.48元,沈阳人均可支配收入17 013.06元,均位于辽宁前列;朝阳人均可支配收入10 517.08元,阜新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3.17元,位于辽宁末尾;两类城市之间大概相差7 000元左右[5]。此外,在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大连和沈阳也占据了很大比例,其他地区合计所占比例也比较小。在《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中,辽宁在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排名中位于中下游,排在第22位[9]。辽宁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东北亚地区,开展区域合作需要各个地区积极参与到东北亚经济圈的各个合作项目中,而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实力有限,难以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撑和辅助作用,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五)软环境竞争力较弱

所谓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主要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良好的软环境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和人才,降低商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只有搞好软环境建设才能凸显自己的比较优势。目前,辽宁软环境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部门协作效率不高和服务意识不强等,不仅使企业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服务,而且使一些外商企业望而却步。

三、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机遇

目前,我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打造东北亚航运中心等国家战略为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国际产业的调整和转移、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东北亚地区各个国家都希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为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高,发展空间比较大,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东北亚地区,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提出了“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新经济成长战略”、“为扩大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行动计划”和“海洋基本计划”全方位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韩国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互联网、光通信、数字广播、无线通信、软件和计算机等新兴产业。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辽宁应抓住机遇,通过向日韩等国家借鉴新兴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开展产业合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国际产业的调整和转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而承接产业转移是各国扩大开放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转移的主要产业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方向逐步升级,层次不断提高。在东北亚地区,日本的纺织、化学工业、铁及非铁、电机和运输机械等产业均已向海外转移;韩国的制造业也已向外转移。而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优势。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高新技术行业和服务业转移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辽宁可通过承接一些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保险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促进辽宁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此外,辽宁还可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蒙古和朝鲜,降低生产成本。

(三)东北亚各国均希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当前,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东北亚地区各个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东北亚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日趋强烈。除朝鲜实施经济改革外,韩国推出了西海岸开发计划、日本推出了北九州复兴计划、俄罗斯提出了远东大开发战略。目前,为了共同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日、韩、俄、朝、蒙均参与到了该地区的经济、能源、旅游、科技、物流、文化交流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当中。

(四)朝鲜实行经济改革

近年来,朝鲜将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台了一些经济改革措施,并逐步扩大对外开放,重点加强同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的经济合作。朝鲜现已形成东北部以港口海运为主、西北部作为自由贸易区、西南部的开城特区以旅游和加工业为主、东南部以金刚山旅游特区为主的四角开发格局。为了缓解国内资金压力,筹集和引进国外资金,朝鲜设立了大丰国际投资集团和国家开发银行。朝鲜的经济改革不仅促进了自身的经济发展,还密切了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在中朝边境上,朝鲜设立了罗先经济开发区,将罗先市设为特别市,将威化岛、黄金坪岛、罗津港租赁给中国企业,并决定将新义州设为经济特区。这些经济改革为辽宁企业进一步拓宽朝鲜市场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将辽宁省内的一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朝鲜,进行投资合作。

四、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关系

东北亚地区是全球国家关系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领土纠纷、朝核问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等不稳定因素比较多。由于政治关系的复杂性,东北亚各国对在该区域的政治敏感度也比较高,相互之间缺乏政治信任,使得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难度较大。由于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俄罗斯与日本至今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由于朝核问题,日朝尚未建交,且日本已对朝实施了经济封锁。而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总体而言也比较“冷”,在历史问题还没解决时,台湾问题、钓鱼岛主权及海域争端等问题使得中日政治关系更为紧张。东北亚地区不稳定的政治关系犹如一座活火山,给区域经济合作蒙上一层阴影。因此,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制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只能通过双边或民间交流的方式开展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的非正式性难将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实现最大化的发挥。

(二)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环境

辽宁拥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但同日韩企业相比竞争力比较弱。日本是科技强国,是世界三大装备制造业强国之一,汽车、钢铁、电子、化工是其支柱产业;韩国的支柱产业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是公认的造船强国,世界十大造船企业中,韩国拥有七家。尽管装备制造、石化、造船也是辽宁的支柱产业,但同日韩的企业相比,明显不是同一个水平。因此,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中,辽宁的支柱产业优势会大大缩水,难免受到冲击。而在新兴产业方面,日韩均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辽宁的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比较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使得本地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一些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外商由于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由于对外商来华投资的政策放宽,使得一些跨国公司采取增资控股或非股权控制的策略,加大其在合资企业中的控制权。这无疑削弱了我们在合资企业中的地位,同时很可能导致民族品牌的大量流失[10]。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不仅抢占市场份额,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原材料供给来源上,日韩企业纷纷提出要与俄罗斯、蒙古等资源大国开展合作,其合作意向比较强,加剧了原材料供应市场的竞争。在人才市场上,外资企业凭借丰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晋升机会和工作环境等同本地企业展开人才竞争,致使本地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流失。

(三)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转移

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便于形成一个大市场,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区域范围内寻求最佳配置,提高了要素利用率。2008年,辽宁对东北亚地区的外贸依存度高达27.88%,外贸不愧是拉动辽宁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区域大市场还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当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爆发时,危机会迅速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货币市场等途径迅速传递,难以独善其身。另外,辽宁正在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投资回报率比较高,随着大连等首批城市对外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便会吸引部分国际热钱涌入,助长泡沫的滋生。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背景下,这也加剧了辽宁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和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提高了外资进入辽宁省的成本。

(四)面临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迅速走出经济萎靡时期,各国都实施了意在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经济政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升温。在东北亚地区,日本是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和参与者,对农产品实施严格的保护,且根据经济的发展调整贸易保护主义的内容,调整了反倾销裁定条件,主要针对来自国外的不正当廉价进口产品,放宽了申请反倾销调查的条件。由于辽宁是其主要进口来源地,机电和纺织是主要出口产品,因而辽宁的机电和纺织将会受到影响。韩国也对农产品、水产品、金融业、建筑业实施了保护策略,辽宁对韩出口的农产品、水产品将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俄罗斯经济处于转型之中,其经济政策一般都比较不稳定,且俄罗斯对农产品、汽车等行业实行保护,对皮革制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也实施了保护措施,因此,辽宁与俄在这些方面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也将会受到上述贸易壁垒的影响。

五、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定位

(一)将辽宁打造成东北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美国五大湖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日本“阪神—名古屋”装备制造集聚区、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是公认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通过观察发现,这三大装备制造业均具有基础雄厚、科技先进、人才丰富和政策支持等特点。因此,将辽宁打造成东北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必须满足上述四个条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辽宁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包括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八大分类。到目前为止,辽宁培养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大连机车厂、大连新船重工集团、瓦房店轴承集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均是行业领军企业,多年的发展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和国内第一的称号,其装备制造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占据了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

在技术条件上,以数控机床、内燃机、输电线路、大型成套设备、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大型油船等为代表的辽宁装备制造业产品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还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均是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业的一项项核心技术和技术难关在这里被突破,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被加快。目前,辽宁已提出要将装备制造升级为装备创造,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调整装备制造业的结构。

在人才方面,辽宁不仅具有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还具有一批技术过硬的技工。到2008年年底,辽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万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为5900人,制造业从业人员188.2万人,主要分布在化工、黑色金属、交通运输制造和电力等行业。

在政策支持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东北亚地区的日韩均是制造业强国,都对外转移且寻求最佳市场配置。辽宁完全可以抓住机遇,承接来自日韩的装备制造业转移,不仅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将其内在化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技术人才,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提高科研水平。再加上自身优势,辽宁完全有希望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早在2007年,沈阳就已提出将自己打造成国内和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因此,将辽宁打造东北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是可行的。

(二)将辽宁打造成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

辽宁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大连港正在努力打造成东北亚地区的航运中心,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陆海空均四通八达。2008年,辽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6338.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9%。早在2005年,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就签订了《关于共同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书》,努力建设东北物流大通道。2009年,大连市政府、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铁路局和哈尔滨铁路局和大连港集团共同签署了《东北铁海联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使得多式联运成为建设物流中心的重要保障。众多物流园区、大型码头机场的设立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基础设施。可以说,辽宁已经具备成为东北亚地区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而腹地经济的发展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腹地经济的发展可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生存空间,只有强大的腹地经济才有可能孕育出区域物流中心。在东北亚地区,从狭义的角度讲,黑龙江、吉林是辽宁的腹地经济。2008年,东北三省产值28195.63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为8.62%。在东北亚地区,三省均有各自的重点贸易对象,黑龙江积极开展对俄经济合作,吉林积极参与到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辽宁积极开展对日韩的经济合作;当然,东北三省还积极培育重点区域以外的贸易伙伴。因此,从广义上讲,整个东北亚地区均可看做是辽宁的经济腹地。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东北三省的经济将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多的货物或客流在辽宁省集散、中转,腹地经济的发展将催生出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

在物流人才建设上,为解决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2003年辽宁出台了《辽宁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了物流人才的认证考试制度,在高等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引进海外人才,开展职业培训等措施,一切为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物流人员而努力。近些年来,科技的发展为物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便捷的网上物流服务大大提高了物流业上下环节的衔接性,缩短了货物周转的时间,能够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东北亚地区,局部区域已经开始建设数据传输通道,大大提高了区域物流服务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将会为物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由此可见,辽宁具备了建成东北亚地区物流中心的交通、腹地经济、人才等条件,有望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基地。

(三)将辽宁打造成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

在辽宁发展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基础上,辽宁有可能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不仅需要发达的对外贸易,还需要发达的国内贸易、广阔的腹地经济、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社会制度比较健全等条件。

对外贸易是拉动辽宁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近些年来,同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每年对辽宁GDP的贡献度出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辽宁对东北亚地区贸易的依赖度也出现了先升后降,二者均在2004年达到极大值后便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这说明2004年以后,辽宁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对外贸易伙伴越来越多,或辽宁与东北亚地区的进口贸易规模也在增加。另外,东北亚地区占辽宁进出口额的比重一直都在下降,从2000年高达53.63%的比重下降到2008年的34.77%,再次说明辽宁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但东北亚地区占辽宁的贸易比重仍维持在30%以上,是辽宁对外贸易的重要伙伴。

在国内贸易方面,2008年辽宁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917.5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有2837家企业,实现业务量4 033.1亿元,居国内第九位、东北三省第一位;住宿餐饮业1317家企业,实现业务量819亿元,居国内第七位、东北三省第一位。辽宁对内贸易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造船业、石化产业、软件等行业。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内三大制造业聚集区之一,产品种类比较全,行业内的绝大部分产品都能生产,所占市场份额也比较大,已摘得了行业众多第一的称号。辽宁的造船业也是国内三大造船聚集区之一,仅次于长三角洲聚集区。辽宁大连的软件业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有望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可见,辽宁的国内贸易业比较发达。

近年来,辽宁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自从中央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后,东北三省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旅游合作、资源合作、交通协作、网络协作到立法协作均体现了辽宁同兄弟省份之间越来越深厚的关系。辽宁还与日本的神奈川县、富山县,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州,韩国的京畿道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此外,沈阳、大连、丹东、营口、葫芦岛等城市不仅积极开展产业协作、实现产业专业化和聚集化发展,还积极建立对外友好城市关系。

辽宁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而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经济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代表了辽宁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辽阳、阜新等城市比较,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可以说,辽宁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但辽宁已经实施了调整措施,推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育种、高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制定了辽西北计划、突破辽西北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和缩小城市差距。

在社会制度上,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辽宁的社会制度不断健全。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健全的社会制度有利于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在经济制度上,既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还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行政制度上,推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在法律制度上,不断健全法律体系,配合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在文化制度上,主张文化多元化,既要保留传统的民族特色文化,还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试点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并不断地进行完善。

通过以上分析,辽宁建设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是比较可行的。物流中心为贸易中心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贸易中心的发展为物流中心提供了生命力支持,二者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东北亚地区应成为辽宁对外开放的首要目标,大力推进辽宁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进而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

[1]王行伟,薛巍.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韩永刚.首季全省港口吞吐量增逾两成[N].辽宁日报,2010-05-13.

[3]辽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2009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中国发展门户网,2010-05-06,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0-05/06/content_19984338_5.htm.

[4]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52.

[5]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统计局.2009年度辽宁省人力资源和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2010-10-09,http://www.ln.hrss.gov.cn/ln/99/807/2010/10/i14241.shtml.

[7]于娜,盛春辉.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8):2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9]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排名 北京上海浙江居前三位[DB/OL].中国广播网,2010-02-28,http://www.cnr.cn/allnews/201002/t20100228_506073196.html.

[10]陈珊.跨国公司对大连的经济影响及其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4):11.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东北亚辽宁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定位研究
辽宁之光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研究*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