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桂杰
(东北财经大学 杂志社,辽宁 大连 116025)
学术期刊作为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有机构成,它的衍生和发展与时代需求同步,同时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制约。科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会赋予学术期刊新的特点及变化趋势;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开辟了编辑工作的新纪元;而编辑主体意识的进化则导致期刊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所有相关因素的有机组合、相互作用,才能使编辑工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1],因此编辑工作现代化不是某一因素独自作用的结果。
期刊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编辑工作现代化实质就是期刊系统的现代化,而每个编辑环节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如果编辑环节发展不平衡,则整个编辑大系统运作受到阻滞。比如,编辑手段先进,采用微机编、排、校,然而编辑者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滞后于时代,那么这种“组合”充其量仅是形式上的“现代化”,实质上仍停留在原有水平。反之,编辑主体具有现代化意识,但其管理方式、编辑手段不能顺应潮流,则最终“复合体”同样难言现代性。
通常认为,编辑工作只是“述而不作”的文献辑集,可是在现代的文化体系中,编辑工作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分工,相反,编辑逐渐开始自觉地组织和干预并导引着文化与科学的传承。编辑意识的觉醒,致使他们不仅在编辑观念、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在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也跨跃到更高的层次[2]。当编辑主体跨跃到更高的层次,依附于编辑主体、具有鲜明时代印迹的选题、组稿必将与社会发展需要更趋统一。因此,谈到编辑工作现代化,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编辑主体的现代化。
编辑工作现代化明显的外部特征是以电脑为核心的自动化体系的运用。因此,微机应用作为一种物质技术手段,是编辑工作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计算机的介入使编辑工作逐步迈向“一体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出版系统,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编辑主体具有现代意识[3],有利于优化期刊质量,增强竞争力,促使期刊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2)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期刊内部机构井然有序,运作自如,在稿件处理、信息利用和编辑人员管理等方面有极大改观。(3)计算机功能繁多,字体字号变化多样,使期刊的印制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准,标准化程度亦相应提高。(4)实现编排校一体化,使编辑告别了传统工作方式,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5)编辑加工程序的改变,极大地解放了编辑生产力,减轻了编辑人员的体力及脑力劳动强度,使他们仍有精力、有余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长学识。(6)信息网络畅通发达,使编辑耳聪目明,在选题论证、决策时有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有效提高了出版物的内在质量。
1.综合化。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度发展,导致专业分工趋细,而它的广度发展,往往融合了许多差别很大的学科的成就,从而使各学科的联系日渐紧密。相互渗透,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融合,是现代科研的显著特点。除受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外,科学研究还会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科研成果堪称综合作用的产物。综合性的科研成果使许多专业性强的期刊也附上了综合体的新特点。
2.数字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科学研究数学化的特点日益突出。科学要向准确、精密的方向发展,必须实现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进化。知识的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因为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都需要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而数字本身的发展提供了这种可能。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要得到真正的发展,都必须借助数字这一强有力的工具。由于数字的分支学科不断拓宽,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物化载体之一——期刊,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数字化趋势。
3.应用化。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理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断降低物质消耗、提高产出物中的智能和信息的比重是应用性研究追寻的目标。由于应用性研究比较贴近现实,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有效时间内产生良好的近期效益,与之相应地,作为知识传播载体和高容量的信息储存体,期刊的应用性也日渐显著。
4.未来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掌握的自然及社会规律也越来越多,因此,当代科学研究具有了新特点:(1)发展速度加快,组织规模日益扩大。(2)专业高度分化又高度结合,相互渗透,紧密联系。(3)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取代原有的陈旧方法。(4)科研的应用性得到重视和加强。研究者开始考虑其研究的远期效益,在预测未来研究趋势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科学对策。因此,能为国家及某地区制定长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研究课题,在期刊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5.规范化。科研成果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信息,要实现社会功能的传播与使用,积累与储存成为社会的共享财富,就必须附着于一定的载体形态,期刊就是其物化载体之一。对于内容、结构、图形符号各异的信息,期刊需根据国际通用的体例、规格以及国家特有的习惯进行规范处理。只有经过编辑加工,使信息符合规范要求,才能实现物化。规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过程的必然产物,同时受到精神状态与物质形态的双重制约。它既是衡量事物的准则,也是信息、知识载体化的基础。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传播的顺利和有效主要依赖于共同语言——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因此,规范化在期刊界受到普遍和高度的重视,并且已成为现代期刊的显著特点。
6.大容量。21世纪,我国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时期,伴随而来的是各类信息、成果激增。随着微机的介入和轻印刷系统的启用,期刊的版式设计与利用更趋合理,同时也更加丰富多彩,有效版面的利用率提高,为增大容量提供了便利条件。
编辑主体承担着信息的物化过程,因而,编辑主体的状况决定着编辑工作的水平。编辑主体实现了现代化,才有可能把握和追踪现代化的选题,用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管理手段从事编辑工作。编辑主体既包含有独立意义的编辑个体,也包括协同工作的不同性格、专长的编辑群体。无论编辑个体或编辑群体的思维方式、素养,知识结构、思想和意识理念都是构成编辑主体的要素,编辑主体现代化从实质意义上说就是使这些要素结合起来,共同满足现代化的编辑工作之需。
1.编辑思维现代化。编辑的职能就是对经手的无序随机的信息进行识别、整理、分类,把淹没在庞大的低效或无效信息中的有用信息筛选出来,并在创造性的加工后以出版的方式展现,作为新的信息来源,达到传播效果。作为主体的期刊编辑,要让自己的思维活动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使得个人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文化同步发展,并学会从不同角度、结合多种学科研究和分析面对的问题,这样才能不辱使命。而过去单一封闭的思维方式己经不能满足现代编辑工作需要,最终必将被现代开放的综合型思维方式所替代,而后者正无疑将变成现代社会思维方式的主流。
2.编辑观念现代化。市场机制既为期刊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生存提出了挑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主沉浮,这一方面需要有竞争的勇气,另一方面也要求编辑主体要更新观念,摒弃以往那些陈旧的阻碍期刊发展的旧观念,强化和树立新观念。对编辑主体而言,观念现代化是指对编辑理论、程序和管理等一系列编辑工作相关因素所形成的综合观念,除原有的质量意识和读者意识外,当前编辑工作还强调创新意识和时效意识,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
3.编辑培养现代化。编辑是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工作的具体操作和推进,都是由编辑主体来实施和完成的,因此,编辑素质的优劣无疑会体现、作用于编辑工作中,并最终落实在信息质量与传播效能上。因此办好期刊,必须着力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使编辑个体智能结构随社会文化氛围和个人主观努力的增强而得到优化[4]。因此,培养有学识、有才干、懂经营、擅管理的“通才”型编辑是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
4.编辑管理现代化。现代化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管理者具有全新管理意识,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实现。从内涵上说,编辑管理包含对编辑人员的管理、对稿件的管理及对日常事务等方面的管理;从外延上看,编辑管理涉及领导机关对编辑职能部门和编辑工作的指导和制约,以及编辑职能机构的设置等方面。要使得编辑系统具有整体性,使得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效运转,处于最佳状态,就要编辑系统各要素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四、期刊编辑手段现代化
现代期刊出版离不开电脑,电脑在出版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期刊编辑手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由此给编辑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即期刊编辑工作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变成现在由电脑控制的信息处理。
1.编辑模式现代化。传统的编辑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手工操作贯穿始终,而当电子技术被运用于出版系统后,编辑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编辑工作程序基本都可以通过电脑得到简化。首先,通过电脑接收作者的来稿,将与稿件有关的信息全部存储在电脑中,并将稿件的处理情况及时在电脑中反映出来,供作者查询,使作者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稿件处理情况。其次,微机排版系统可以由编辑人员自行操作,从而满足了学术期刊编辑与排版的各种要求,为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提供可能。编辑可以通过先进的软件设施,在电脑上进行编辑加工,边审读稿件边在电脑上进行修改(如需外审,还可迅速查找审稿并送达审稿专家)。编辑工作的接稿、审读、编排、校对都可以在电脑上一并完成,并通过网络传给印刷厂,即可制版印刷。
2.编辑技术现代化。由于电脑技术在编辑工作中的使用,使得编辑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因此将编辑从过去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更多地转向创造性劳动创造了可能和条件。首先,编辑可以在微机上进行文献检索,在广阔的信息海洋里搜集各种资料和信息,掌握最新的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这种高度自动化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从而保证了编辑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选题、组稿及科研上,同时又为编辑搜集更多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使编辑的组稿、编稿有更充分的选择余地,这无疑对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大有裨益[5]。其次,编辑技术手段现代化也为编辑提供了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使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得以更具体地呈现,编辑的构思能迅速在屏幕上显示,并能即时修改,这极大地激发了编辑的工作热情,推动了其创造能力的有效发挥,这是传统的印刷技术不可能做到的。
[1]尤红斌.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发展趋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高敏利.试论编辑工作现代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
[3]李亚萍.知识经济下的编辑意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4]姚文瑞.跟上时代步伐——谈编辑工作现代化[J].中国出版,1999,(10).
[5]何皓.论我国出版信息系统的建设[J].情报杂志,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