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品味提升与文科学报发展*

2011-03-31 08:02刘志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科学报学术性社会科学

刘志新

(常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改革开放以来,1300多家高校社科学报在发表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成长、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科学研究阵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高校学报如何定性定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化改制还是坚持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事业化运作?这是决策者对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管理体制变革决策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无论怎样改革,改革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对于高校文科学报来说,坚守学术品味,提升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才是高校文科学报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

一、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定性和定位

我国高校社科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园地”。这个定义到2002年,教育部重新颁发的一个文件里面进行了修改,改成“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者的,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改掉了“本校”二字,表明高校学报不但发表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而且发表校外科研成果,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1]因此很明显,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性质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定位是开放性的公共学术平台。

从社会属性来讲,学报既是大学的学报,也是社会性的学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加入学报也是世界性的学报。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出资主办的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公益性事业。这种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意味着其运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应以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为目的。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一“花”一“家”,不能因其目前还存在着“弱小、分散”等问题而对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将其全盘否定。其一“花”一“家”在“百花”“百家”中占有合理的生存空间和应有地位,唯此,才能共同创造出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绚丽文化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校学报数量快速增长,很好地体现和适应了人文社会科学进步的表现和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其长期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高校学报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行模式、发展规律和经营特点。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校学报的数量增长突飞猛进,这也导致了一些弊端和问题,如整体发展水平未能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学术进步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运营模式提出挑战,期刊发展专业化趋势等等,这些问题使得高校学报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和困境。高校学报如何进行改革和发展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势?笔者认为,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和发展,应遵循其功能定位、运营规律和发展特点,以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传承、建设和创新文化为主要目的进行制度性安排。

二、学术性是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显著特征

高校学报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人才。就文科学报来说,其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社科学报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唱响时代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伪学术,在鼓励争鸣的同时宣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符合时代潮流的主流思想,提供推动时代进步的精神和思想。同时,高校学报不仅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开放平台,也会对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学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学术成果的传播媒介,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无论是学术论文或是实验报告、调研报告,或是训诂考证、专题综述都应具有学术性。作为学术期刊,学术性是其保障其生命力延续的必要要素。换句话说,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最主要特征。所谓学术,即针对具体的问题,在人类已有智识资源的基础上,经过主观认知和努力,通过适当、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提出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论证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学报学术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等方面。

(一)科学性地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

探索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首要特征。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凭主观臆断,必须建立在真实数据、精确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基础上。科学研究,包括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等要素,只有每个要素是科学的,学术论文才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学术性的前提。没有科学性的论文就无学术性可言。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首选是能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鲜明科学性——即理论正确,具有导向性和价值性的研究论文。

(二)对研究的问题具有创新性的思想

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思想创新。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发展日新月异,突显多样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识和思考世界,就应当不拘泥于现有知识,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万千变化的世界。作为认识和思考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术研究必须要有创新性。一方面,对选题的研究,或有新视角、新见解,或有新思路、新方法;另一方面,学术研究成果或对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有新的建树,或对我们认识、思考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做出新贡献。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必须具备创新的思想内核。有创新才有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才有高校学报的繁荣和发展。

(三)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联的时效性研究

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发展变化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因此,进行学术研究,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学报已经走出高等学府学术研究的“象牙塔”,直面当今经济社会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步伐,折射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论文选题一般都要求选择有时代特征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关注当今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3]高校学报介入社会生活,不断增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完善提供科学理论和解决方案,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坚守和提升学术品味,促进高校文科学报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提出了新的问题:是强调以社会效益为主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是质量第一还是利益第一?是关注学术品味还是服从大众嗜好?这些问题的提出给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带来的不仅是困惑,更多的应该是学报改进发展的机遇。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办刊观念要由过去主要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转变为校内外甚至国际性的学术平台;办刊方式由注重纸质期刊为主同时注重网络期刊并重,并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化;学报经营主要注重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学报内容注重学术性也要提高可读性。学术品味是学术期刊的学术品质和学术格调,是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灵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高校社科学报的运营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高校文科学报学术论文的发表绝不能“等价交换”。必须以其论文的学术性为发表前提。如果一个学报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无论是什么层次的文章只要给出版费就发表,就会逐渐丧失其学术品味而失去灵魂,同时严重损害高校学报的学术形象,进而挑战其存在的必要性。坚守高校社科学报发表论文的学术品味,是高校学报的骨气和品质,也是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坚守学报的学术品味,还必须不断提升学术品味。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品味,要在编辑人才素质培养和编辑运行机制上采取得力措施。

(一)加强编辑人才配备

高校学报的学术性要求,在于学术期刊的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播的性质。学报通过期复一期、年复一年的工作保持和传播一代代学者创造的知识和文化。保持和传播的前提是发现。这就要求学报编辑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学识素养。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人员等条件是由高校配置的。学报为高校自身成果的发表和学科建设服务符合“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经济原则。[4]但学报不能仅囿于自身学校的成果发表而要以开放性的姿态开门办刊,广泛吸纳社会各专业人才的科研成果。高校应不断改善学报办刊条件,其中配备高素质的主编和编辑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素。

(二)提高编辑人员素养

从学报实际运行的经验来看,学报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并不断提高以下基本素养:政治素养、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首先,高校文科学报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并促进积极正确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及其内涵的深化。这就要求学报工作人员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培育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基本原则。其次,高校学报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学术素养。高校文科学报是一种综合性学术期刊,决定了其文章构成了一个多学科网络。这就要求其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底蕴。只有这样,他们才具有深刻的学术敏感,才能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从而具有识别和判断文章学术价值的能力。第三,学报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方面,高校学报工作人员较少,但工作量却很大,以有限的人力去完成征稿、审稿、编辑、排版、校正、发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其辛劳程度可见一斑。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和综合加工能力等职业能力。另一方面,编辑工作的特点之一是“为他人做嫁衣”。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广泛征集优秀稿源

学报的生命力在于其学术水平、专业水平和学术声誉的高低,而获得优秀的稿源是提高学报学术水平最根本的保证。为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作者队伍,广开稿源,搜集优秀稿件,稳定提高学报学术品味。一方面,编辑工作人员可通过学脉、编缘和与广大专家学者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稳定作者群,为优秀稿件的获得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横向联系与沟通,通过扩大交流拓宽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此外,面对1300多家学报激烈竞争的局面,学报需要加强宣传推介,展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一方面扩大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增加作者和读者对该学报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进而吸引其踊跃投稿。

(四)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提高学报传播水平

我国高校学报因高校学科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学报的综合性,这一点本应无可厚非,但因此也造成了学报发表论文的分散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多数学报千刊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全、散、小、弱”的状况确实客观存在。[5]要改变这种状态不能将其简单地逼进市场,促其“优胜劣汰”,而应以鼓励、扶持的策略助其合理整合和专业化发展。高校学报在加强自身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同时,在集约化、国际化办刊运作方式上突破创新,也能较好地促进学报不断做大做强。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报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一是集约化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都是中国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的期刊源期刊,是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综合性权威性期刊的刊源单位,是全国、各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的会员单位。这些为各高校学报向专业化发展和联合办刊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平台。以这些全国全省性综合期刊单位和网络平台为基础牵头创办电子或纸质专业期刊就能形成全国高校学报优质学术资源的整合,形成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规模效应。二是国际化发展。高校学报积极争取加入国际上知名的期刊网和数据库成为刊源单位,其严格的学术性、规范性要求将促使高校学报不断提高办刊的质量和水平,逐步进入国际学术界交流,使高校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姚 申.反思与创新:关于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前景的若干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7(4):31-3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3]刘志新.文科学报来稿常见问题及采用标准[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6-107.

[4]刘守旗.高校文科学报向何处去-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文科学报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再思考[J/OL].(2009-12-29)[2011-03-18]. http://www.bkpcn.com.

[5] 朱 剑.徘徊于十字路口:变革中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78.

猜你喜欢
科学报学术性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关于评选第四届社科学报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编辑学论著的通知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