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下降与新课改的干预措施研究

2011-03-31 06:04唐拥军
关键词:增强体质体质体育课

唐拥军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健系,广西 柳州 545004)

大学生体质下降与新课改的干预措施研究

唐拥军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健系,广西 柳州 545004)

当前不健康的体育和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体质,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体质检测缺乏时效性,体育课时常被挤占,内容和形式两极分化等也是主因。建议务必遵循增强体质的法则,改革体育课及其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完善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质健康;大学生;标准;新课改;措施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

根据全国的第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自1985年以来,中国青少年虽然在身高、体重、胸围等发育指标上持续增长,但体能却连续近20年持续下降,如肺活量、速度、力量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大学生则更为明显。目前从大学生身体形态特征看:虽然身体形态指标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增高趋势,但体重的影响最大,男生肥胖率较高,女生营养摄入不足;从身体机能特征看:大学生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男、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分别下降了109ml、331ml;从体能特征看,大学生体能指标的特征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表现在握力、立定跳远、有氧运动的成绩呈下降趋势。总之大学生体质状况可以总结为肌肉软、关节硬、动作笨、晕车晕船等。

二、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因及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不健康的体育和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体质

第一,不健康的饮食。据现代科学表明,对人们健康的危险,50%~55%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民以食为天,大学生不健康的饮食主要表现在:被忽视的早餐、垃圾食品和疯狂的宴饮。很多大学生由于参加丰富的夜生活,早上睡懒觉耽误吃早饭。长此以往,他们会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大学生乐于尝试新事物,对新鲜的垃圾食品当仁不让。垃圾食品热量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长期食用,将导致人摄入的热量过剩,造成肥胖,危害健康。另外当今社会上的吃喝玩乐之风早已弥漫于校园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聚于饭店之中举杯痛饮,从白酒到啤酒,不一而足;还有些大学生模仿社会上的人抽烟,装出一副成熟的样子。其实这些都导致他们营养不均,体质下滑。

第二,不良的作息习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接轨,现代社会上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借机侵入大学校园,无形中侵蚀着大学生的健康。如今大学生通宵上网,进歌舞厅跳舞,晚上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已经司空见惯。夜间过度的放纵与精力消耗不仅带来第二天的萎靡不振,还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恶劣影响。为了应付考试,大学里流行考前突击,有些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也有些同学为了准备考研或应付其他考试也选择成为一只夜猫子。精神固然可佳,但殊不知这会导致白天的效率急剧下降,更不用说对身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第三,不规律的体育锻炼。据调查,仅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另外,随着现代生活紧张的大学学习和就业的压力,许多大学生鉴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一次进行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导致运动受伤的概率增高,对肌体产生伤害。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或无规律的锻炼,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缺陷

第一,大学生体质检测缺乏时效性。目前大学生体质检测的项目指标主要包括三类检测指标(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目前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但不能反映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高校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在量化指标的筛选过程中也缺乏合理性。例如在机能指标方面,应用台阶指数评价心血管功能的过程中,台阶试验测试时间过长,学生动作规范较差,技能指标也存在着较大的误差。此外,大学生体质检测的《标准》适用人群不太全面。当前大学生测评指标只考虑到身体健康、正常发育、无畸形、无疾病的大学生,却忽略了一部分身体不健全、有心理或生理疾病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体质检测的盲区很不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第二,高效体育课内容和形式两极分化,过犹不及。据调查,目前一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以竞技性的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项目为主,内容和形式陈旧,抹杀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乐于体育是他们的天性。高校体育课本应是大学生喜欢参与的乐园,但是由于体育课内容陈旧枯燥,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缺乏新鲜感,感到乏味,还有些大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级越高,年龄越大,这种现象越加明显。与此相反的,另一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授课内容由竞技性向趣味性体育转变,实行一、二年级必修,三、四年级选修,男女分班上课,授课时间90分钟。虽然这种转变符合新课程改革,时代的趋势,但是体育课运动量、强度逐渐减小,耐力性项目减少,造成大学生心肺功能明显下降,再加上目前大学生在大学体育课向俱乐部形式过渡阶段自我锻炼意识尚未提高,完全脱离教师的监督,造成自我锻炼效果不太理想。另外,在由田径、大球项目向小球项目和游戏项目转变过程中,很多高校目前场地设施不足,不能满足扩招后大学生活动空间的需求。这两种体育教学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也是全国高校存在的问题,应引起体育教育界足够的关注。

第三,对“体质”概念理解产生偏差,缺乏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高校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并不充分,还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尤其对“体质”这一概念理解产生偏差,指标偏向于反映身体素质,对心理健康反映较少。这对大学生体质的增强大大不利,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长过分溺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因此这些孩子缺乏耐力和意志力。据部分高校调查,大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中怕跑步、怕苦、怕累占了三分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校体育课不仅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任务,还要努力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有效培养。然而,由于我们对“健康”或“体质”概念理解产生误区,我们一部分体育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久而久之,大学生越来越怕苦,意志力越来越差,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第四,应试教育影响下的体育课被挤占现象。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和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为了提高所谓的就业率或读研率,向体育课要时间也成了正当理由。不少大学生为了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继续深造,课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过少,体育活动时间更少。一项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大约10%的学生能达到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约20%的学生能达到每天0.5小时体育活动。随着年级增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不要只关注学业,更要注重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三、增强大学生体质的方法及建议

(一)遵循增强体质的法则

增强体质的法则是按照体质增强的基本规律制定出来的,只有遵循增强体质的法则,才能按照增强体质的客观规律办事。增强体质的法则有以下五点:一是适度性。体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恰当生理负荷的刺激下才能实现。如果负荷过大,超过了运动者所能承受的一定限度,生理机能就会受损;反之,对体质的改善效果则不明显。因此增强体质一定要适度。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发育状况、健康程度、锻炼程度、作息制度,场地器材以及气候等情况来制定个体素质提高方案,来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二是全面性。全面性指身体的各器官、各个系统都要去锻炼。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要懂得这一理念,注意活动机能的全面性。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注意多样性,开展走、跑、爬、跳、投、攀、蹲等基本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三是个别性。每个学生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状况,制定运动方案。这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能力、机能和心理特征。四反复性。现代科学证明,体质的提高需要多次连续地进行反复锻炼。反复少数几次或反复次数过多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地增强体质,需要遵循劳逸结合、循环反复的原则。五是意识性。锻炼者要充分认识到增强体质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地锻炼身体。总之,对增强体质法则的应用是增强体质的关键。

(二)改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筛选合理的指标内容,使其指标体系更加科学、真实、全面。在覆盖人群方面,要顾及到特殊群体,并根据情况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指标,比如大学生因某种外界因素引发的心理疾病。在测试方法和手段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测试仪器更加先进、科学和精确。此外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网络化,为每位学生服务。最后,要根据测试结果,因人而异提出合理的锻炼建议,指导大学生自我锻炼。

(三)改革高校体育课内容与方法,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高校形成一种人人关注自身健康,一切为了自己身体的良好氛围,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次,高校体育课开设项目要切合实际贴近素质教育,只有系统的体育教学才能全面、明显地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必须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与此同时,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组织吸引和激励大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

(四)采取有效手段,完善大学生体育工作保障机制

各个部门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解决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高校必须要健全学校体育管理体系,共同组织领导开展学校各项体育工作。此外,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广泛开展的需要,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力求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师队伍。除此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器材、器械支持。

四、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人才的基地,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还要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的盛衰。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一问题备受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郑宏.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

[2]邓星华.论增强体质的法则和方法[J].体育学刊,1999(1).

G807

A

1673-1395(2011)07-0151-03

2011-06-06

唐拥军(1972-),男,桂林灌阳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增强体质体质体育课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浅谈幼儿园户外游戏之野战区活动的开展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改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视力之痛 增强体质不应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