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1-03-31 06:04李国年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应用型

李国年 王 颖

(广州大学 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李国年 王 颖

(广州大学 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可视为切入点,通过发挥其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作用,实现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的。

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狭义地讲,就是教人做人,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无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都是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砝码。而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则更应该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提升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把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其不可或缺的核心载体即为大学语文课程。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在我国上个世纪末,“应用型本科”这一概念第一次被完整提出。近年来,教育界、学术界就在广泛讨论这种占据全国本科院校总数达90%以上的本科类型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其含义是什么?其自身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因为只有对应用型人才的分类有比较科学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应用型人才含义和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应用型人才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活动,他们富有创造力和对技术革新的渴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明创造的重任。第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设计、开发、管理、决策等活动,他们把发明、发现、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的职责。第三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而地方性普通院校所培养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第二层次的人才,是较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将理论转化为应用的人才,既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更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现在还没有给应用型本科人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特点是很明显的:知识的通用性和应用性,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踏实肯干的素质要求,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的涵育,增强学生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综合能力。其中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大学语文课程无疑是实现这一作用的最佳选择。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性及其定位

普通本科教育应贯彻教育部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强调知识的宽度和基础理论的深度。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文素质这个大趋势下,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具战略意义,它能增加所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砝码,使之不仅成为掌握技术的人才,更成为学会推销自己的人才。如何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切入点就是大学语文课程。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性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摄取各类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掌握好语言文字,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增强、审美情趣的提升、各项专业技能的有效运用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三大特性。

第一,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相互涵盖的关系。首先,语文能力的形成与阅读有重要的关系,而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一般都是人文著述,或者思想作品,或者文学作品,或者应用作品,与人文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看来,语文学科存在着广博的人文视野。其次,阅读既是学生消化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扩大知识的视野、培养自身人文素质的过程。从这两层意思上来说,语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相互涵盖。

第二,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大学语文课程可促进大学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陶冶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大学语文所教授的文学知识可认知世界、获取知识,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引导他们自觉地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是一个以应用写作、科技写作、交际语言、演讲口才等应用性内容为主要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是大学语文课程发挥工具性作用的体现。大学生通过语文系统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提升则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回顾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大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不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更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进入了大学。许多教师反映学生错别字连篇,文句不通顺,不能准确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具有优美的文笔。试想,这样的人才即便练就一身“武艺”,又如何能进入社会推销自己?没有机会展示“武艺”只能被残酷的社会所淘汰。在这层意义上,大学语文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一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和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大学语文课程以古今中外名篇为基本内容,涵盖基础写作、实用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工具书的查阅等知识,可定义为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

从大学语文课程的三个特性和定位可以看出,它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发觉和了解人类的文化财富,从而奠定人的精神底蕴,这恰是人的素质的根本。尽管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应当置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应视为一门人文基础课程。这门核心课程应当受到重视,不重视基础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不到位,人才培养就会出现畸形。

三、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可以缓解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与用人单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需求产生较大反差。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具体到大学语文课程而言,部分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语文课程的分量无法与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和外语课程相提并论,地位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出色的母语表达能力,能够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对当代大学生基本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充分肯定,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三个特性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开设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沟通文科的重要纽带,而且是沟通文理科的重要纽带。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得文理渗透,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知识相交融,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可以共建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氛围,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的独到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该课程的选文注意文史哲的涵盖面,名家名作注重文章的规范性、精美性和典范性,充分启迪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他们的文学修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它更促进了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亦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格教育的最佳途径。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性可以端正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当今的大学生均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出生,在较高的物质文明背景下感受着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或称为大众文化,多与传统的东西相反,深深影响着这代青年的生活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信仰,降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直接使得青年大学生疏远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模糊了“美”与“丑”的界限,对低俗文化趋之若鹜。相比之下高雅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了。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大学生文化精神疾病的一剂良药,它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启迪心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进而陶冶美的感知能力,端正学生的文化价值观。

第三,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语言技能的工具性。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力。例如,在工作中有好的创新意图,得以实现的途径就是用语言表达能力去说服、打动领导;日常工作中的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都需要一定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谁对这两项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谁发展的机会就比较多;其次,现代交际离不开汉语言的运用。现代社会是个开放型的社会,时时处处离不开交际,而交际要依靠语言作为载体,存储、传递口头信息和书面信息,语言的生动、表达、理解、处理能力,都依靠具备一定汉语言运用的水平。因此,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其工作、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以短浅的目光看待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不应对眼前短短几十个课时是否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夫产生质疑。更应该以长远的战略性眼光看待大学语文,应该知道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对该课程的重视与否,可以折射一个社会、一个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所持的态度。只有教育管理者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该课的目的和意义,加之授课教师能振奋精神,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赋予大学语文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陈兆金.关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语文学刊,2007(3).

[2]王涌米.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与改革探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陈碧红.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教法[J].政法学刊,2004(4).

[4]刘智运.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6).

[5]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H193

A

1673-1395(2011)07-0144-03

2011-06-10

广东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BKJGY2008111)

李国年(1975-),男,湖南攸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