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2011-03-29 08:07蔡立皓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夹脊电针椎间盘

邓 伟,蔡立皓

(北京市隆福医院,北京1000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由于外力的作用,造成椎间盘膨出、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压迫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等症状的疾病。对于此病的治疗存在手术和非手术两类,但临床上以保守治疗居多,笔者采用电针华佗夹脊穴为主治疗此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病人均来自我院骨科病房(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电针组)60例,骶管滴注疗法组(骶疗组)60例,经χ2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严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于敏感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大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②经CT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③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马尾神经受压及有其它手术指征者;②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组

2.1.1 取穴 病变椎间盘及上、下各1椎间盘两侧的夹脊穴。足太阳型配患侧或双侧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型配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2]。

2.1.2 操作 患者俯卧或侧卧位,选用华佗牌0.25 mm ×(40~50)mm 和0.35 mm ×100 mm 不锈钢针,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夹持进针法快速刺入皮下,夹脊穴直刺1~1.5寸,环跳、秩边穴直刺2~2.5寸,余穴直刺0.5~1.2寸,要求局部有酸胀或麻电感,环跳穴要求麻电感传至足跟或引起下肢跳动。夹脊穴接东华 WQ-6F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强度以针柄微微颤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时间20 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为3日,共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

2.2 骶疗组

2.2.1 基本配药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香丹注射液 10 ml,腺苷钴胺 1.5 mg,维生素 B1100 mg,地塞米松5 mg,2%利多卡因5 ml×2支。

2.2.2 操作 患者取左侧卧位,屈膝屈髋,充分暴露骶尾部皮肤,常规消毒皮肤,确定两骶角连线中点为穿刺点,予2%利多卡因局麻成功后,使针尾与骶尾部呈45°角,斜向上进针,遇突破感后,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拔除针管,留置针头,外接输液泵,以110 ml/h速度泵入混合药液120 ml,输液完毕后,拔除针头,以输液贴封盖针孔。5日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为3日,共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

3 疗效观察

3.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评价方法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采用尼莫地平法: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95%;好转:≥30%,<95%;无效:30%以下。

3.3 量化评分标准

3.3.1 疼痛定量评定 采用模糊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

3.3.2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参照JOA下腰痛评分标准[3]选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最为密切的症状(腰部疼痛与不适、下肢疼痛与麻木、步行能力),临床体征(直腿抬高试验、脊柱侧弯及压痛、感觉、肌力),工作生活受限度(平卧翻身、站立、洗漱 、前屈、坐位、举重物、行走)等3方面的不同表现确定不同的积分(总分31分),分值越小疗效越好。

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以P<0.01作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5 结果

5.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经χ2检验,两组有效率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优于骶疗组。

5.2 疼痛的定量评定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疼痛分值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疼痛分值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骶疗组比较,▲P<0.05,▲▲P<0.01。

个疗程后电针组 60 8.37 ±0.57 5.35 ±0.72△△▲ 1.86 ±0.85组别 例数 治疗前 1个疗程后 2△△▲▲骶疗组 60 8.41 ±0.32 6.21 ±0.83△△ 3.78 ±0.48△△

5.3 即时镇痛效果

表3 两组第1次治疗后的VAS疼痛分值比较(±s)

表3 两组第1次治疗后的VAS疼痛分值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骶疗组比较,▲P<0.05。

次治疗后电针组 60 8.37 ±0.57 6.98 ±0.79组别 例数 治疗前 第1△▲骶疗组 60 8.41 ±0.32 7.36 ±0.26△

5.4 症状、体征的综合评定(反应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总体评分情况(±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总体评分情况(±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1;与骶疗组比较,▲P <0.05。

个疗程治疗后电针组 60 22.15 ±3.96 9.54 ±1.78组别 例数 治疗前 2△△▲骶疗组 60 21.78 ±4.53 10.65 ±2.37△△

5.5 随访结果

两个疗程结束3个月后,共完成随访 108例(90%),其中来院随访68例,其余为电话随访。电针组随访56例,其中6例患者症状、体征总分较疗程结束后增高,50例基本维持治疗后状态;骶疗组随访52例,其中14例患者症状、体征总分较疗程结束后增高,38例基本维持治疗后状态。

表5 治疗后3个月疗效随访表 例(%)

6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也是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病因。以往机械性压迫被认为是致痛的直接原因,所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以解除神经根受压曾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事实上经非手术疗法治愈的大部分患者在复查CT、MRI时显示椎间盘突出部分依然存在[4],表明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在于神经根发炎或敏感,因此松解粘连、减轻神经根炎性水肿才是治疗此病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中并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有“腰腿痛”、“坐臀风”、“腿股风”之称,并可将其归为“腰痛”、“痹证”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此病的致痛原因,多由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加之劳损外伤经脉受损,络脉不和;亦或坐卧湿冷,冒雨涉水,寒湿之邪留滞经脉,经络痹阻不通而引发腰腿痛。其病位在腰、腿,主要涉及足太阳、少阳二经。因此,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针灸治疗中常选用此二经的穴位治疗。

夹脊之名首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谓:“足太阳脉,出外踝娄中,上贯腨,出于郄;支之下□;其直者贯□,夹脊□□,上于头[5]”。《黄帝内经》中亦有散在记载,但此时夹脊一词主要是作为描述经络循行或确定针刺部位的解剖用语。夹脊穴,又名华佗夹脊穴,属经外奇穴,近代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中明确提出了夹脊穴的定位:自第1胸椎之下至第5腰椎之下为止,每椎从脊中旁开五分,计左右共三十四点[6]。此穴位于背部,督脉两侧,伴足太阳膀胱经下行,是督脉与足太阳经经气汇聚之处。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乃卫阳布达之处,足太阳主“筋所生病”,“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筋之调柔,动作不衰,除需要肝血的濡润外,尚有赖于阳气的通达,因此针刺相应部位夹脊穴并配合足太阳、少阳二经的腧穴,起到了通阳宣痹、行气活血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夹脊穴处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在病变部位取夹脊穴,用电针直接作用于受累节段的神经根,有效地改善了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消除了局部的充血、水肿;通过疏密波的交替性变化,使肌肉有力的牵拉椎体,充分地缓解了椎间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紧张状态,使紊乱的椎间关节得到修复[7],同时还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达到了消炎镇痛的目的。

骶管滴注疗法是将配置的混合药液在短时间内从骶管中滴入,液体在硬膜外腔形成一定压力,这种压力和冲击力可以剥离局部神经根与硬膜外腔的粘连,同时促使突出髓核的回纳[8]。混合药液中激素具有改善局部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的作用,同时可抑制炎性细胞的迁移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了炎症反应。而利多卡因能阻滞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具有迅速镇痛和松解平滑肌的作用[9]。B族维生素类药物容易进入神经细胞,加快了神经细胞中核酸、蛋白质、脂肪代谢,达到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的功能。而香丹注射液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障碍,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夹脊穴与骶管滴注疗法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两者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痊愈率上电针组优于骶疗组。两种疗法对于疼痛、腰部整体的功能活动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电针组在即刻、远期镇痛效果及腰椎整体功能康复上仍优于骶疗组,同时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说电针夹脊穴是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6-174

[2]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0

[3] 程肖芳,姜进平,彭燕玲,等.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2):23

[4] 张必萌,吴耀持,邵萍,等.电针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2):355

[5]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99

[6]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9

[7] 李燕燕.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4):93

[8] 马相飞,蒋宗滨,阳旭峰,等.甲磺酸罗哌卡因骶骨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76

[9] 宋兴贤.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22

猜你喜欢
夹脊电针椎间盘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MRI“HIZ”征结合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