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强,马红梅,周国香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08)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继发于脑器质性病变之后常见的精神和心理障碍,临床上以抑郁、焦虑不宁、早醒、悲观失望等为主症。PSD除造成情感上的痛苦外,还减慢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并可使死亡率升高,而且增加了医疗开支,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极大的负担。目前对PSD已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各种抗抑郁药物、中医药针灸治疗和心理治疗等。近年来,笔者采用热敏灸治疗该病,并与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PSD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及脑病康复中心。临床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入选患者按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6±5.2)岁;抑郁症病程平均为(9.36±6.95)个月。对照组 30例,男 13例,女 17例;平均年龄(52.4±5.3)岁;抑郁症病程平均为(9.28±6.2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由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或者MRI证实为脑卒中。抑郁症判定及量表检测:抑郁状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标准及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查,其中HAMD总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所有量表测定均在发病2周末进行,在取得患者信任后再完成有关检查,并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80岁;近1年内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无酗酒史,无重大复杂的医疗事件(如心肌梗死,大手术);既往无精神病史,近期内无抗抑郁药物摄入史。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艾灸、针刺、药物有不良反应或不愿接受针灸、药物治疗;合并有心、肝、肾和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1 基础治疗[2]全部入选患者均需进行脑卒中后的常规治疗,以及一般中风后的针刺治疗及康复功能锻炼。包括控制血压:采取个体化治疗,使血压稳定在135/85 mm Hg以下或正常范围内;控制血糖:选用适当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调节血脂:根据胆固醇、甘油三酯情况适当运用降脂药;防止血小板聚集: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神经营养药:口服二磷胆碱0.2 g,每日3次;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辅以必要的营养支持。针刺治疗: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痉挛瘫则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哑门;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廉泉、哑门、地仓、颊车斜刺10 mm,行平补平泻手法;其它穴位按常规手法直刺入15~25 mm,并在得气后行补泻手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
2.2 分组治疗
2.2.1 观察组 热敏灸治疗[3]:在头面部、上肢、背腰部、下肢外侧等易发生敏化现象的区域寻找热敏穴实施艾条悬灸治疗,观察发现,热敏现象多出现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阳经等经脉上,故在印堂、百会、大椎、至阳、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等附近用艾条进行灸疗。具体施灸操作时,先行回旋灸1~3 min以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琢灸1~2 min来加强敏化,再循经往返灸
2~3 min以激发经气。在完成上述3个步骤后,只要出现以下1种以上(含1种)灸感反应就表明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如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觉(如酸、胀、麻、压、重等),再对热敏化穴施以温和灸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固定的操作时间,一般以数分钟至1 h不等。每周灸疗5次,连续治疗2、4周后判定疗效。
2.2.2 对照组 口服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每次2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2、4周后评定疗效。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3.1.1 HAMD抑郁量表评分[4]采用由WHO制定的国际通用的HAMD抑郁量表评定,对HAMD总分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分①躯体化;②体质量变化;③认知障碍;④绝望感;⑤迟缓;⑥睡眠等6大项及17小项。上述测试项目大部分分5级(无、轻、中、重和极重度),评分为0~4分,少部分为无、轻、重度3级,评分为0~2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后各评定1次。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后采用 4级评定,按HAMD量表的减分率计算: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①治愈:减分率≥75%;②显效:减分率≥50%且<75%;③有效:减分率≥25%且<50%;④无效:减分率<25%。
3.1.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改良爱丁堡加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分标准,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MESSS量表从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肩关节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大项进行评分,总分0~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MESSS减分率在91% ~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MESSS减分率在46% ~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MESSS减分率在18% ~45%;无效:MESSS减分率<18%。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后各评定1次。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后采用4级评定。
3.3 结果
3.3.1 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 两组抑郁程度改善比较经卡方检验,两组愈显率比较,χ2=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热敏灸治疗对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比药物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4周后抑郁程度改善比较
两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比较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热敏灸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比药物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HAMD、MESSS评分结果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AMD积分比较
由表3可知,在治疗2周后,观察组HAMD积分比较,t=2.72,P<0.05;治疗 4 周后,t=7.3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周后,对照组HAMD积分比较,t=1.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t=4.4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周后,两组HAMD 积分比较,t=0.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t=2.9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热敏灸治疗对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比药物显著。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ESSS量表评分比较
由表4可知,在治疗2周后,观察组MESSS量表评分比较,t=2.42,P<0.05;治疗 4周后,t=6.6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周后,对照组MESSS量表评分比较,t=1.7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t=3.5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周后,两组MESSS量表评分比较,t=0.3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t=2.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热敏灸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比药物显著。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急性期至2~3年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增加中风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对其发病因素及相关治疗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综合国内外研究,PSD的发病机制主要有3种学说[5]。最主要的是以脑损害学说为基础的生物学机制,由于脑卒中损害了某些情绪中枢或其传导通路,导致脑内的生化递质特别是5-羟色胺(5-HT)减少,而引发抑郁。现在使用的某些抗抑郁药,即是通过增加脑内5-HT含量,来减轻抑郁症状,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其次是反应性学说,认为卒中造成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难以自理从而引发心理反应,出现抑郁。第三种学说即血管性抑郁机制,脑卒中可能造成急性或进展性的脑血管系统损害,而产生抑郁。综合各种因素,PSD发生机制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抑郁症[6]属于中医学“郁病”的范畴,多因忧愁、悲哀、思虑、郁怒等情志所伤,肝郁是重要环节。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阴阳气血失和,脑神失调,气机运行紊乱时,均可出现郁证。抑郁症病位在脑,而兼有肝、心、脾、肾等脏腑异常及相应的躯体症状。临床主要分型为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血瘀滞等。肝气的升发与疏泄,对于气机的升降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肝肾同源,除了元阴的同源,一般叫水木相生,滋水涵木;还有一个相火的同源,命门相火充足,肾水不寒,肝木就能得到舒达温升。
热敏灸[3]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寻找患者体表的“热敏化穴”,利用艾条温灸热敏穴,以激发经络灸性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全新的艾条悬灸疗法。应用热敏灸的理论和方法,并在中医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在头面腰背部的督脉、膀胱经等处寻找“热敏点”,通常多出现在印堂、百会、大椎、至阳、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部位,每次选择1~3个最敏感穴位进行热敏灸,能够比普通艾灸更好的起到补肾健脾、温经通督、健脑调神、振奋肝阳作用,恢复肝的升发与疏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抑郁症状。
[1] 陈彦方.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Ⅲ)[M].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243
[2] 朱珊珊.健脑调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J].中医杂志,2008,49(7):635
[3]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52
[4] 李正仪.神经内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99-510
[5] 吕梅,王玲玲,刘兰英,等.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3):149
[6] 王欣君,王玲玲,乔惠芬,等.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不同证型的疗效特点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9):699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