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禅寺景观设计

2011-03-25 00:47王新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禅寺活动区观音

王新军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佛教源于印度,汉代始传入中国,随后在中国传播开来,经本土文化洗礼而渐成一体。寺观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之一,园林艺术精华荟萃。寺观园林将宗教思想、文化精神寄予景观与建筑之中,使其具备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常州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与经济在这里迅速发展。常州佛教道场共有74处,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佛寺场所和规模也迅速扩张,出现了诸如原有寺庙翻新、扩建,已毁寺庙的重建等活动,规模有大有小,大则几十亩,小则三四亩的面积,寺庙的建设与城市建设类似,同样受到现代设计思想的影响。在众多寺庙建设中,寺庙景观设计逐渐成为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

一、项目简介

紫竹林禅寺坐落于常州武进区,青洋路东侧,三勤生态园对面,现有僧房二栋,天王殿、圆通殿、地藏殿三个大殿,除天王殿外其余建筑风格为普通民宅,紫竹林禅寺现状与寺庙氛围相去甚远。紫竹林禅寺景观设计将以协调场地与佛教文化为切入点,以营造佛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主题突出的环境为目标。设计项目地块为近长方形,占地共2.5万平方米,将通过整体的规划和建设,扩大现有寺庙的规模,形成比较完整的寺庙建筑体系与环境氛围,从而增强佛教道场的内涵和吸引力。

二、紫竹林禅寺景观设计分析

(一)紫竹林禅寺景观设计的原则

1.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紫竹林禅寺的景观设计围绕观音文化主题展开设计,从博大的佛教文化中提炼不同的构成元素,比如佛珠、莲花、竹子等元素,营造意境深远、环境优雅的佛教精神空间。

2.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寺院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更注重寺院内部的生态效果。在植物选择上,在使用佛教传统用树的基础上,同时遵循优先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减少病虫害。

3.追求佛教的精神修养

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禅宗文化景观里所折射出的枯、寂、陀,给人深刻的精神震撼。应把对佛教精神的提炼,对佛教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创造禅意深厚的精神园林。

4.动静结合的设计理念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讲求图案的构成,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紫竹林禅寺景观组织,形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能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寺庙的文化氛围可起到积极作用。

(二)建筑布局

佛寺布局一般遵循“伽蓝七堂”之制,这种布局源于印度,是指佛教建筑布局有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房,浴室,卫生间[1]。寺庙的殿堂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之顺序,形成一个由山门到大雄宝殿先抬高后降低的轴线,从而突出主体建筑。辅殿和生活区分布于两侧。建筑布局遵循传统,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寺庙环境。紫竹林禅寺为观音道场,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其建筑布局以天王殿、圆通殿、藏经阁形成主轴线,居士林、会议室、接待室坐落于轴线两侧,广场、景观、建筑融为一体。

图1 紫竹林景观设计鸟瞰图

(三)功能分区与景观设计

寺庙的景观设计还是以主题式的设计思路展开。紫竹林为观音道场,其主殿为圆通殿,因此,景观设计上应以观音的故事为题材展开设计,从而使主题更为突出。在功能上设置办公综合区,佛事活动区,文化景观区,生活区,其中佛事活动区是中心功能区。

1.办公综合区

办公综合区位于天王殿两侧,主要功能一方面是佛事交流与寺庙办公场所,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服务。办公综合区利用人工河的一侧作为带状集散场地,河边栽植垂柳,形成良好的滨河景观,柳树也为佛教用树,可以让人联想到观音手中的圣瓶。

2.佛事活动区

佛事活动区是紫竹林禅寺的中心功能区,主要由天王殿、钟鼓楼广场、圆通殿、莲花广场、讲经坛组成。佛事活动区分为室内和室外活动区两大类,室内活动区以天王殿、圆通殿建筑为主,室外活动区由钟鼓楼广场、讲经坛、莲花广场构成,一方面集散游人、香客,另一方面也提供佛事活动的场所。

讲经坛景区如图2所示,由明朝王守仁的《远公讲经台》中诗句“远公说法有高台,一朵青莲云外开。台上久无狮子吼,野狐时复听经来”而得。讲经坛由两个弧形水池围合而成,中心形成一个扇形的防腐木铺装广场,讲经坛背靠假山,两路跌水由山上落下,跌进讲经坛两侧的水池中,池中莲花、金鱼、紫竹共同营造意味深远的禅意空间。山顶上置一站姿观音,形成全园轴线上亮丽的景点。两侧的弧形水池延伸形成夹道,与全园轴线合并,使由莲花广场往讲经坛的道路与讲经坛及其假山、观音形成夹景,高大的观音雕像更为突出。

图2 讲经坛广场效果图

3.文化景观区

文化景观区分布于佛事活动区两侧,是由若干小景点组成的景观序列,通过小品、园林建筑、雕塑、植物综合营造观音主题的景观区域。主要包含园桥,善士孝子——观音八像,千手观音浮雕,明珠投怀石刻,慈航听偈,蚁动慈心,舍身救蝉,迦叶寻莲,圣尼白象,回归南海,慈帆远航,慧心之眼,云游岛,长廊等景点。

景点的设计皆来自于观音的传说故事,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如石刻、浮雕、地面铺装、雕塑来表达主题。景点的名称直接以典故命名,表现形式各异,比如,善士孝子——观音八像景点(如图3所示),该景点位于钟鼓楼广场前,由两侧景观水池形成夹道,与圆通殿形成夹景,突出圆通殿主建筑。水池内分别设置四尊观音像,八尊观音雕像各不相同,丰富了观音主题的内涵,同时宣扬真善美的道义。

图3 善士教子——观音八像效果图

慧心之眼(如图4所示),则是由佛教常用的佛珠创意设计。佛珠圆而有孔,设计中形象地称为慧心之眼,在一个小区域内将大大小小的佛珠散置地上,高低错落,方向各异,在寺庙环境中形成趣味小景。慈航听偈,蚁动慈心,舍身救蝉,迦叶寻莲等内容被设计成地面的特色铺装,与石刻相呼应,完善观音主题的景观内涵。

图4 慧心之眼效果图

文化景观区的各个景点通过长廊和游步道贯穿,长廊部分与广场、游步道相连,使游人有丰富的体验和空间感,部分与佛事活动区之间以竹林相隔,若隐若现,丰富了寺庙的空间类型。

(四)紫竹林禅寺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极为重要的景观构成元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独树一帜的佛教园林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佛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深受佛教哲学思想影响,除了对植物形态上的审美要求,还会对植物景观注入精深的文化内涵,寓情于景,神形兼备。基于文化内涵的角度,禅寺植物景观设计有以下几个要点:

1.营造宗教场景感

佛教园林中运用植物营造场景感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寺院前导部分种植成片同一树种;另一是在入寺通道两侧长距离成行列植同一树种。紫竹林禅寺内大面积或长距离地使用紫竹,给人统一、规整的感觉,营造整体的视觉效果。此外为了丰富树种,维持生态的多样性,园内选择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佛教树种,如银杏、松、广玉兰、白玉兰、柳树等,以烘托宗教氛围。

2.季相变化演绎禅意

紫竹林禅寺中植物景观设计注重季相变化。春季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夏季古木垂荫,清幽恬静;秋季银杏等色叶树一片金黄灿烂,犹如佛国圣辉普洒凡间;冬季松、柏、竹等常绿树种葱郁苍翠,落叶树则枯枝虬曲,意象万千。观者可以通过观赏植物形态、色彩季相变化,体验光阴流变,感受“瞬间”与“永恒”相通的微妙禅意。

3.多维感观深蕴佛空

佛教园林善用植物作为悟道修行的媒介,强调人们对园林植物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维感观上的体验效果。中国历代寺院大多有花卉培育基地,种植色、香、形各异的观赏性花木。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载都门各寺院的花卉“……极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至秋,游踪不绝于路”。桂花、腊梅、瑞香等香花植物亦常见于佛教园林中,然而佛门清净地求“四大皆空”,如此繁茂香艳、姿态各异的花草树木种植在园中,是否有驳教义?其实天台广方寺的楹联点明了其中蕴藏的禅意:“风声水声鸟声虫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树色草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正是这种多维感观的体验,才使人领悟到“心空、法空、佛空”、“万念皆空”的真谛。

三、结语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教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了紫竹林禅寺景观的设计意境,建筑、小品烘托了观音文化的主题,植物景观设计更利于佛教文化内涵的表达。佛教文化中表现人性关怀,生态关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尊重等积极思想,通过景点的设计传递给身处园林中的人们,使宗教、人和景物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通过紫竹林景观设计使传统的佛教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思想实现了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伟然,顾晶霞.中国佛寺探秘[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禅寺活动区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儿童活动区环境色彩设计策略研究
雨中游禅寺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
观音(七绝)
观音乘凤
实施《指南》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活动研究
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