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效教学探讨

2011-03-23 01:12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510370潘玉贞
地理教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概念性程序性调配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510370) 潘玉贞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效教学探讨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510370) 潘玉贞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材采用的是案例教学的方式。例如,人教版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诠释了“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标内容要求。一般来说,教师会采用不同的资源调配工程案例,按照“为何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如何调(资源调配的方式和线路)”,以及“结果如何(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的三步骤来进行教学。

随着课改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理念走进了课堂。有效教学是对理想教育的践行,追求的是教育投入与结果产出的最优化,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用教学有效性的三项基本指标,即学生“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来衡量,“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教学目标设计、案例教学的操作方式等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从促进学生具有长效学习能力的角度设定教学目标

“学习结果”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它不仅表现在学生各类纸笔测评的成绩如何,更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智慧含金量”,即只是记背了其中的事实性知识,还是获得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提升。就课程内容标准“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要求来看,知识层面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具体资源调配工程的原因分析和调配情况,能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等角度说明资源调配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层次认知目标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与能力层面,即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过程,掌握了解、分析和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法等。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这里有直接促进与间接促进两种。经过教师的案例教学过程,学生获得关于某资源调配工程的知识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技能等,这是直接促进了学生的学;如果学生从学习中所获得地理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能迁移应用到分析解答其他资源调配工程的问题,甚至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使学生最终能脱离教师的帮助成为具有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这种教是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的学。间接促进比直接促进更为长效,更有意义,其教学有效性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因此,从促进学生具有长效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帮助学生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教学目标更应成为有效教学的追求。反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教学,具体案例的材料呈现、分析过程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反思的是老师在此过程中,教什么、怎样教对促进学生的长效学习更有效。这里需要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教学内容本身的知识成分构成与学习特征,从而确定更利于有效教学的学习内容。

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成分与案例学习迁移要素分析

以人教版为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章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结构

1. 三类不同成分的知识相互关联互为依存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三种维度。以此为据,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案例本身属于事实性知识(楷体字部分),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章节知识纲目的具体事实材料;知识纲目则是本课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化的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关联的结构性知识属于概念性知识,而涉及方法技能领域、学生案例学习后可供迁移应用、解答其他资源调配工程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们做”的知识)就隐藏在概念性知识里,教学中需要老师帮学生将其勾勒和显性化。

例如,了解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一般也是从“原因、现状和影响”三方面进行,资源调配原因通常要从时空两种视角来审视资源产消分布(空间维度)不均的客观事实条件,以及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时间维度)而出现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的主观背景条件;而分析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就需要采用区分能源调出地、经过地区与输入地,并从有利与不利、社会经济与环境生态等多方面来考虑的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资源调配工程的事实性知识是学习的真实载体,通过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而构建起来的概念性知识是核心,该核心知识又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所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2. 案例自身的事实性知识迁移价值不大却是学习的起始点

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哪类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迁移的作用更大。根据迁移理论,前后知识之间发生迁移主要依赖知识间的重叠,即共同要素。知识间的重叠越多,共同要素就越多,迁移量越大就越容易迁移。资源调配工程案例本身的事实性知识都是学生已知或者通过看书就能明白的知识,而且不同工程各自的事实性知识差异较大,案例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少、迁移量少。因此,案例本身的事实性知识认知难度小、迁移价值也不大。

事实性知识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始,对后续的学习迁移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把握好怎么教的尺度。事实性知识难度不大,学习过程可交给学生,教师只需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使之能建立起概念性知识(知识结构)即可。而不少老师往往将很多的课堂时间在“为何调、如何调、结果如何”等事实性知识的详细解读上。从教学有效性另一个指标“学习速度”来反思,这种教是低效的,因为通常花整整一节甚至两节的时间仅仅解决了教材的案例问题,这显然是有违有效教学对投入与产出的理想追求。

3. 程序性知识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是迁移的共同要素

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是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而隐藏在概念性知识当中的程序性知识,特别是关于资源调配工程案例的分析方法、思路和学习步骤等,同样可用于学习不同的案例。案例有效教学的焦点就落在如何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概念性知识基础上抽取程序性知识,并使之成为学生案例学习迁移要素的问题。这里需要进一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程序性知识中可供迁移的共同要素。

其实,不同工程案例的原因分析都离不开“资源蕴藏量地区分布不均”的空间分布客观规律与时间尺度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资源市场消费量、消费结构变化”等关键因素。资源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不同地区影响不同”的空间尺度的分析,以及某些领域“前后所发生的变化”的时间尺度的分析。此外还添加了辩证思维的方式,就是要从“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方面来分析问题。而所有的分析都离不开图文、数据等资料的收集、处理等信息加工处理的学习方法与途径。

以上从“时间”与“空间”视角来分析问题的思路是不同案例学习中最具有“共同性”的共同要素,其他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等,其实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思考。而信息及其处理能力是分析与思考的支撑条件。因此,信息处理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案例学习的共同要素。也就是说,要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案例有效教学,主抓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时空”视角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这样,虽然案例不同,但可供学生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学习迁移要素是相同的。思路方法的相似性越大,迁移量就越大,教学促成学生学习迁移的作用就越强。

三、指向“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技能目标的学习体验过程

“学习体验”是教学有效性的第三个指标,是指学生的学习处于怎样的活动状态、怎样的情绪状态。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伴随着苦闷的过程,或以养成冷漠个性为代价而得来的,同样违背了有效教学的理想。因此,案例有效教学还应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为基本特征。

1.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体验建构起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脚手架

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对教材原有案例的学习还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避免纠缠于工程本身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既然资源调配工程是学生已经知道或通过看书就能明白的知识,教学上就完全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体验过程。

首先,提出问题链“为何调”-“如何调”-“影响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教材中的案例资料。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学生理顺教材中繁杂的图文信息所表达的结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籍问题解决过程构建起“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概念性知识(见前面图1)。这里最好使用传统媒体——黑板,通过师生共同板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概念性知识的建构过程。然后,为了将思维和方法可视化而抛出“学习锦囊”(表1)。

表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学习锦囊

此“学习锦囊”是帮助学生整理出解决该学习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梳理出程序性知识,并点拨出当中学习迁移共同要素,为学生搭建起可供学习迁移的“脚手架”。

2. 基于项目交流的学习体验强化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掌握

根据技能学习理论,学生必须经过变式训练才能将先前习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案例本身的事实性知识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概念性知识都属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即使是教师给出的“学习锦囊”,只有当学生付之实施并成为操作技能时,才算是习得这种程序性知识。因此,有必要给出另一些资源调配工程项目,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工程项目了解、分析与交流活动,训练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此时教师的角色应成为学习体验活动的策划者,给出其他资源调配工程的基本信息。例如澳大利亚雪山工程(图2)或秘鲁的调水工程示意图(图3)等,让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调配工程项目,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完成以下学习交流活动。

图2 澳大利亚雪山工程示意图

图3 秘鲁调水工程示意图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许多国家根据国情而实施的,对于资源开发利用、均衡地区经济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请从下面工程中选择一项,或自己另选工程,查找资料后向同学们交流你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

(1)请用合适词语概括工程的名称(能反映所调配的资源与调配方向等)。

(2)请简明扼要地介绍该资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有条件的可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提供更多详尽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殊途同归最终还是落实训练学生将先前习得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全新的学习情景中加以应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形式更利于学生互助与交流。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者,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帮助,但教还是为了不用教。

这种资源调配工程项目的学习交流,是对案例学习迁移的具体实施,对应的仍是课标“举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内容要求。其目的不是要学生掌握各种资源调配工程本身的事实性知识,而是在此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与途径,以及从时空视角分析解答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学生获得长效学习能力的学习结果。

猜你喜欢
概念性程序性调配
养猪饲料巧调配
大气调配师
未来主义
精准把握错因有效分析纠正
夜郎古国游乐园剧院概念性方案设计
两大法系背景下宪法程序性比较及其启示——以宪法权利保障程序为例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调配工人
张馨予调配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