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综合题审题和表述能力的训练

2011-03-23 01:12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32001朱庆龙
地理教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综合题审题特征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32001) 朱庆龙

高三地理综合题审题和表述能力的训练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32001) 朱庆龙

一、综合题设问模式分类

审题的基本要求要逐字逐句进行。对于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审题,都要留心说明性文字、图表中的图例、括号内的文字等。这些部分往往成为解题的线索或者提示信息。

综合题分值大,较之选择题,设问句式结构复杂,语句长,往往一句长句包括多个问题,故必须透彻审题。常见设问模式分类列举如下:

模式一:语句简短、设问简单的问题:主要是指非选择题中空格类、括弧类、表格类等形式的设问。

例如2008年广东卷: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________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模式二:语句稍微复杂的问题,每句话的问题点只有少数一两条:

例如:2009年全国卷Ⅱ36题: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13分)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13分)

模式三:设问语句较长,但并不复杂的:

例如2009年辽宁、宁夏卷:

36(3)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11分)

37(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模式四:设问语句长,限定条件多,问题点多的设问。

例如2009年四川卷:

39(6)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并列举两例修建该公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8分)

再如2009年全国卷Ⅰ:

36(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及其对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14分)

模式五:对比角度设问的,答题要点较多的,这是综合题设问的一种主要常见形式:

例如2009年重庆卷:

36(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12分)

36(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8分)

再如2009年浙江卷:

36(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12分)

又如2009年四川卷:

36(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12分)

模式六:模糊设问、易引起歧义的设问等。

例如2009年安徽卷:

34(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12分)

再如2007年北京文综卷:

36(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10分)

综上所述,我们归纳出综合题设问的一般模式为:前置限定条件+设问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条件。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36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该题设问评述:这个问题语句长而复杂,包含的答案要点多,分值高,前置限定隐性呈现,设问动词“简述”,主题内容是“地形特征”;后半句设问动词“综述”,主题内容“地形特征”。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前置限定条件+设问动词 + 主题内容+后置限定条件

评述:这个设问明确,前置限定条件是显性呈现的。即使设问中没有前置的限定条件,答题都务必要密切联系试题材料,运用从试题材料中获取的有用信息来分析归纳概括,这就是很多教师都强调的“穷尽图中信息”。

二、综合题常用设问动词

综合题常用设问动词一览表(加粗字体为考查频率较高的动词)

要注意常用设问动词的释义,以利于审题时准确理解,答题时规范使用。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要有供比较的对象,如不同的国家;也要有比较指标,如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等。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和把握合适的对比标准十分关键。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由概念组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的结果。

分析: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而解决问题。

阐释:就是阐明陈述并解释。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时,经常要把多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

运用:是指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和科学观点,判断和比较一些地理事物,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综合:将细小的内容合成一个概述或结论。

审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对历届学生的调查了解,分析近五年高考题,并通过与文科综合各科教师的交流了解到:文科综合科目中政治学科的书写量最大,历史学科较大,地理书写量最少。但政治、历史学科因为试题信息类型比较简单,以文字叙述和简单的图表为主,审题不难,容易切入问题;地理学科试题信息复杂、类型多样,尤其是新情景、新图表,透彻理解需要花费时间,故审题时思考的过程较长。这就更加凸显了地理学科审题的价值,故审清题意至关重要,审题精细些、慢些无妨。

三、综合题题型分类和表述能力训练

书写顺序方面要求结论在前,原因在后,一般建议按照综合题设问的顺序回答问题。基本要求是行距适当、字迹清晰、整洁大方、无明显错别字、在规定区域内答题,综合题的解答的较高要求是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

综合题正式书写答案之前建议罗列学科术语关键词(不必大段书写,考试时间宝贵,根据各题赋分值大致确定要点和重点即可),这即是打草稿(打腹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审题关联密切,建议高三后阶段复习时加强对地理学科小专题知识模块的整合,对各题型思维模型的建构很重要,但不宜生搬硬套。下面按照高考能力考查的角度,划分综合题的主要题型,建议在以下方面尝试建构思维模型。

第一类:地理事物分布类

思维模型: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例如2007年北京文综卷:

36题(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再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

36题(1)描述提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36题(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第二类:地理特征描述类

思维模型:

(1)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主要地形区部分等方面概括。

(2)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3)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4)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描述。水系特征主要从河床的宽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长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7)农业、工业、城市等区位特征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有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科技、政策。

工业区位:自然因素有地形、水源等;经济因素有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社会因素有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国防、就业、平衡性别比例等;环境因素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区位: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河流(湖泊);社会经济因素有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教、旅游。

例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

36题(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第三类:成因解释分析类

思维模型: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该抓住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以下专题内容:

逆温、温度变化原因、温差大小、光照强弱、降水、气压、天气、气候、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洋流、渔场、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水能、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地貌成因、地质构造、河流水文变化、旱涝、岩石成因、缺水原因、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逆城市化等。

例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

36题(2)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含沙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8分)

再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

36题(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第四类:原理阐释运用类

思维模型:这部分就高考题来看,考查自然地理原理和过程的频率较高。自然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关键是掌握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分布、成因、防灾与减灾的措施。建议采用变式图来建构思维模型。

例如2009年安徽卷:

33题(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

再如2008年全国卷Ⅱ:

36题(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

36题(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

又如2008年山东卷:

26题(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第五类:对比阐释分析说明类

思维模型:这类综合题形式很多,比例较高,有整题对比,有小题对比,有题内要点对比,呈现方式有显性出现,有隐性反映的,稍微留心即可识别;审题时要结合设问梳理出答题要点,对照书写答案,一般均能命中要点。

例如2009年四川卷:

36(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12分)——显性呈现,根据分值,很容易确定要点(4个要点),此题回答时可采用表格对比。

36(5)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东汽”从十堰搬迁到乙地的主要原因。(12分)——隐性呈现,书写时要注意对比。

第六类:对策措施影响意义类

思维模型:意义类(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环境意义);影响(正面、负面);效益(经济、社会、环境);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例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

36题(3)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5分)

36(4)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分)

猜你喜欢
综合题审题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巧用全等形 妙解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如何表达“特征”
an=f(Sn)型数列综合题浅探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