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244000) 章小明
把握地理学科测试特点 实施有效复习
——以安徽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题为例
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244000) 章小明
如何应对2011年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本文结合安徽省近年来学业水平测试题,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些看法:
因为《纲要》从命题的基本思路到测试内容和目标程度要求,以及测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只有深入研读《纲要》,才能牢牢把握测试的基本方向,做到胸中有数。
《纲要》的核心是规定了每一个地理测试内容所对应的知识认知目标或地理技能目标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教师及考生要细细研读,揣摩《纲要》提供的“例证性试题”,加深对目标层次要求的感受和体会,从中把握地理测试内容及难度,防止过分“拔高”。如测试内容“知道天体系统的层次性”的测试目标要求为A层次,这就要求考生只要掌握,有哪些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名称及主要天体属于哪个级别的天体系统,而不必掌握每个级别天体的特点;而对于“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的测试目标要求为C层次,相应的掌握程度就要求高些。
综观近几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卷,无论是内容范围,还是目标层次要求,都较为稳定。具体来说,试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试题看,测试的内容不偏、不怪,基本都是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考生的地理思维及空间想象要求极高,在《纲要》中对此内容测试目标要求也是B、C较高层次,但在试题测试中却体现的是最基本的“常识”,几乎就是书上的原图。如08年选择题第12题:
12、卫星发射两个月后(即12月24日),地球的日照情况最接近下图中的( )
此题通过对光照图的判断,考查考生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季节成因”的理解。光照图,源于教材,没有变化为半球俯视图,也没设置南、北半球的判定,选项的设置也是“直来直去”。这一切均说明:地理基础知识,永远是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不变的主旋律。
2.与本省地理相结合,体现乡土情境
省级学业水平测试由省组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试题必须涉及乡土地理内容。考生有必要重视《xx地理》的学习,并把教材中与省情地理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这类体现乡土地理情境的试题均出现在试卷最后的综合题上面,测试的省情地理往往都是与教材主要内容直接结合。
3.关注社会实际,以当年突出的热点问题作为考查知识的切入点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往往被选为命题的背景材料,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也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导向性。
考生不仅要关注当年发生的重大地理热点问题,更要关注热点背后的地理因素。因为,考题不是考热点,而是把它当作“导火线”,作为考查相应地理学科知识的切入点。故,对当年热点相关的地理知识要加强复习。
4.能力立意、综合性强、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这一点,突出体现在非选择题中的综合题中,通过提供图、文等信息资料与考题的要求,考生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不需要死记硬背。如08年的“北京奥运会试题”,资料提供了季风风向路线和北京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考查学生对北京冬季风向及气候特点的掌握。这里考的是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综合性强,是非选择题的另一大特色。试题中不仅有人地关系的综合,也含有“地对地”的综合及“人对人”的综合。因此,考生要深刻理解必修地理3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必修1自然地理模块是必修2人文地理模块学习的基础,必修1与必修2模块又是必修3区域地理模块的具体应用和落实。理清这种关系,有助于对地理的综合性学习。
5.突出地理学科命题特点,大量运用图表
试题注重运用图表呈现,每年的试题其图表的呈现都有7~8幅。因此,考生要高度重视教材中图表的学习,理解地理图表的内涵,借助于不同类型的图来学习地理,认识地理。
1.地理概念不清,缺乏地理专业表述语言
如回答北京夏季气候特点,应从气温、降水两个方面来回答,而考生仅答一个方面,或答高温、或答多雨。对气温的语言描述也极不准确,炎热、高温、温和、低温、寒冷等词随意用。回答人类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应采取的措施时,把跨流域调水与修建大坝混为一体。回答安徽水资源分布时,答成河流流向。考生要真实理解地理概念本质。学会用地理专用术语描述,切中要点。
2.审题及读图能力不够
如08年51题,试题明确强调能源调配工程在对东部环境质量的改善上,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但不少考生未能正确审题,不知道应当突出对大气污染或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降低,导致答案的指向性和准确性不够。回答“长三角”的工业区位优势时,由于看图不仔细,把该区域以外的矿产资源也作为区域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回答水循环类型,错答成“大气环流”或“洋流”。评价“南水北调”工程优缺点,却答成跨流域调水的意义。
3.答题不全面,不规范,找不到关键词
09年考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对安徽省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考生应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但不少考生仅从一个方面洋洋洒洒答了许多。须知“影响”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都有相应的“关键”词,老师的阅卷是“踩点”给分,而不是看回答的字数多少。
4.常见的错别字明显
也许是对地理概念不清,或许是平时看书不仔细,考生答题的错字、别字充满了试卷。如“冲积”写成“冲击”;“煤炭”写成“煤碳”;“侵蚀”写成“侵食”;“堆积”写成 “堆极”;“丘陵”写成“丘岭”等。
5.缺乏初中地理及乡土地理常识
考生答题中,会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不知道“山西省”、“江南丘陵”在什么位置,也不知道安徽省的“黄山”、“皖南古民居”在安徽的大致位置。我们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虽然考的是高中地理,但试题中出现的常识性初中或省乡土地理知识,也是正常的。考“黄山”也不是考它具体的位置,而仅仅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古民居”更是如此,前面还加了一个“皖南”,大大降低了难度。故,对于基本的初中地理常识,考生还是应该具备的。
1.吃透测试《纲要》,灵活运用教材
通过研究《纲要》,不难发现,学业水平测试中基础部分占到70%以上。因此,复习时必须立足《纲要》,它是我们考试的“指南针”,也是我们复习的“指南针”。落实《纲要》的重要一点就是一定要把精力放在课本上,这是因为《教材》源于《课标》,而《纲要》又实际源于《教材》,因此,谁把握了《教材》,谁就把握了《课标》、把握了《纲要》。复习应紧紧围绕教材进行,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2.结合《纲要》要求,研究历年真题
往年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是严格按照测试《纲要》的要点来命题的,考生要研究往年试题难度,熟悉地理学科命题特点。进一步理解《纲要》提供的各类例证性题型,增强考试的适应力,并发现不足和存在问题,查漏补缺。
3.着眼学科特色,关注图像应用
每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都有7~8幅各种形式的地图,所以对各种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应用一定要加强。应有意识地强化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教材中的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所表达的地理含义要看懂领会,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用图等习惯。
4.力足基础知识,构建学科体系
列表比较——突破难点。利用表格将有关的地理原理、规律、现象、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列表比较,有助于准确辨析地理概念,发现变化规律,梳理知识脉络。
建立框架——知识系统化。将不同章节有关联的内容通过某些重要知识点,由点到线、到面地建立框架,将分散在不同部位的内容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形成知识网络。
核心概念——发散引申。复习时可以建立以核心地理概念为中心的知识链条,通过地理概念的发散与引申,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形成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5.制定复习目标,力求细心规范
可以将有限的复习时间分成三段,一轮复习狠抓基础,按章节有序练习,不要做偏题、怪题及过难的试题,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二轮复习提升能力。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据,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纲要》中规定的基本内容为目标,将教材内容有序整合、灵活取舍、突出重点,形成整体知识结构;三轮复习回归课本。进一步理解必考点,关注知识盲点,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看课本。其间可选做单元练习、分册练习和综合练习等。
6.关注地理热点,重视人地关系
从往年看,试题都关注热点,关注时事,具有时代感。教师及考生,平时应多注意关心时事,开阔视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考前做好热点时事等专题复习。地理热点问题虽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区域合作等问题则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较长时间的关注度,教师及考生更应该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