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特级教师 陈光全湖北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杨争林
新课程教学设计弹性化初探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特级教师 陈光全
湖北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杨争林
教学设计弹性化,源于教学观的更新,体现了对意义生成的高度关注和期待,是提高教学设计实效性的根本举措,是呵护和敬重学生生命活力的需要。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是教学设计实现弹性化运筹的核心所在。
所谓教学设计弹性化,是指以现代教学的生命观、交往观为指导,在对教学实施科学、精要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种种变数,超前为教学进程中可能会生成的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手段乃至新的教学目标预留相应的弹性空间。
教学设计弹性化,既与教学设计刚性化相区别,更与教学设计随意化相对立。教学设计弹性化的基本特性可概括为25个字:即“注重预设性,凸显生成性,关注差异性,讲求变通性,杜绝随意性”。
一是注重预设性。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对教学的规划和设想。教学弹性化是相对教学预设而言的。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预设性,又何来弹性可言呢?做好教学预设,是教学设计弹性化运筹最基础、最根本的硬招。好比一台装有弹簧的机械,其弹性大小及弹性是否能有效伸缩、张弛,完全依存于整台机械的效能。教学原本具有自己确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需要保持自己的规定性,注重教学预设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教学的必然要求。弹性化是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运作的。这种运作不外乎是对先期预设的极少一部分,或某个程序、某个方法,或某个环节进行放大、松动、添加、变换和微调。那种把教学生成作为借口而淡化预设的看法和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定位明确,架构合理的教学设计,作为教育场所的学校“将逐渐丧失其教育价值和功能”。其实,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预设。没有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会失去方向性,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会变得盲目、肤浅,教学活动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并非要粗化、淡化、弱化教学预设,而是要让教学预设更具适应性,更能发挥教学预设对复杂多变课堂的随机应对和积极引领的功能。
二是凸显生成性。所谓“生成”,是指教学情境中,教师根据师生交流互动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设定的教学程序,变换教学行为,最终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使预设外的意义得以创生的过程。凸显生成性,是教学设计弹性化最根本的要义。正像绿茵场上进攻队员的临场发挥,临门一脚,即使再有想象力的人,也很难预测。在教学世界里,生成是无条件的、永恒和绝对的,每时每刻都有新事情发生,新问题出现和新思维形成。凸显生成性,意味着教师要超前考量生本课堂、生命课堂、诗意课堂中的种种生成因素,并超前在头脑中预演如何有效地去加以应对,这是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最根本的内涵。
三是关注差异性。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内含有对儿童差异性的尊重和呵护。教师在运筹教学设计时,并非要在每一个教学时段,对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某一项内容时,都采用同一的学习方式和策略,都提出同一的进度指数和目标达成要求,而是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区分不同的层次,在学习进度、目标要求和作业等方面,预设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即给“腿长”的学生放行,让他们在班级方阵中领跑,同时又注意给“腿短”的学生适当的平缓坡度,降低要求,并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使他们在自身“最近发展区”的阈限内,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和快乐的成长。这种打破“齐步走”格局,采用“异步运行”的设计思路,无疑是教学设计弹性化的应有之义。
四是讲求变通性。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意味着教师不能百分之百地拘泥、墨守先前的预设,而是要善于针对学情的变化和课堂上瞬间出现的偶发因素,及时对教学流程作出适切调整和变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这种“即兴设计”、智慧抉择和变通,无疑是教学设计弹性化的又一表征。
五是杜绝随意性。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意味着对教学设计随意性的否定。教学设计的弹性与教学设计的随意性在观念上是对立的。前者坚守的是生成性哲学理念,表现为对课堂生成性因素的敬畏、接纳、欣赏和促成;后者则是“自我中心”,教学设计随心所欲,靠“拍脑袋”、“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完全置学情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顾,那就更谈不上如何运筹生成了!教学设计的弹性与教学设计随意性在教学态度层面也迥然不同。前者是兢兢业业,多方运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后者则是敷衍了事,“备课本中写上一二三四几条筋,管它‘刚性’和‘弹性’”,表现出对教学的极端不负责。
强调预设性,凸显生成性,关注差异性,讲求变通性,杜绝随意性,是教学设计弹性化的应有之义,是它区别于教学设计随意化和教学设计刚性化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强调弹性化呢?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这是变革传统教学设计范式的必然选择;是坚守、彰显教学生命观、交往观的应然要求;是锻炼教师具有应对复杂因素的教学意识,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和教学能力的需要;是有效引领、推进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
——教学设计弹性化,是变革传统教学设计范式的必然选择。传统教学设计范式的本质特征是刚性化的。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对传统教学设计的“刚性”及其弊端进行了最形象的剖析和最有力的挞伐——“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绝不可再用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或教案束缚教师头脑了!也绝不可再用“刚性”的教学设计或教案将学生沦为服务于教师并被教师掌控的木偶了!教育教学的变革,强烈地呼唤教学设计范式的转型——即由教学设计的刚性化转变为教学设计的弹性化。
——教学设计弹性化,是坚守、彰显教学生命观和交往观的应然要求。“任何教学行为都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叶澜教授语)。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行为,也不能离开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先说教学的生命观。教学设计是设计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设计对象不是静态的物,也不是机器运转的规则、流程,而是充满复杂性、动态性的教学系统,即人——人系统。就拿教学设计与建筑工程设计比对而言:建筑工程设计的对象是物,设计要解决的是建构“物”与“物”相互关联的系统或模型。设计师完成设计蓝图之后,建筑技工须得严格地、毫不走样地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对于施工者而言,这种设计无疑是刚性的。以此迥然不同的是,教学设计考虑的是课堂,面向的是人,包括既要面向彰显主体性,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的人,同时又要面向具有不同知识、经验和潜质的人聚集在一起的群体的人。课堂生活实质上是学生的生命活动。钟启泉教授说:“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设计要考虑的根本问题,就是围绕如何建构生命体之间的互动、互惠与合谐的关系而创意,要为学生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营造和提供相应的平台。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学设计不可能是刚性化的,而只能是弹性化的。
教学设计弹性化,不仅依据教学生命观,同时也是坚守、彰显教学交往观的应然要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昭示了教学不会是静态的,绝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既然是交往,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和师生的精神氛围一定是动态的。交往就意味着对话、交流、沟通,呈现出来的一定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课堂必然充盈、洋溢着师生的智慧和灵气,同时也充满着许多变数和某种不确定性。叶澜教授说得好,在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设计不可能事前就谋划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的教学程序或路径。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不可能是刚性的,只能而且必须是弹性的。
——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是有效引领、推进教学实践的需要,亦是锻炼教师具有应对课堂复杂因素的教学意识,提升教师智慧和教学技能的需要。课堂犹如大海,永远不会风平浪静。学生在学习中既能用生命激情演绎意义生成的精彩;同时在解读文本、对话交流中也会出现“旁枝斜出”的景象和“指鹿为马”似的错误。面对生成性和偶发性的种种变数,如果“教”要服务于“学”、引领于“学”,教师就必须采用局部调整或者在个别环节上改变原有教学设计的举措,让教学的“小舟”继续在课堂的大海中航行。大量教例表明,一旦有了教学设计弹性化运筹的心理准备,教师在临堂遭遇“变数”时,就不会手足无措,而会从容应对。具体表现在当课堂上出现了有利因素,就会立马抓住这个时机,让教学演绎更多的精彩,引爆更多的亮点;反之,当遇到不利因素时就会处变不惊,临乱不慌,将挑战视为转机,并适切地采用“点化”和“转化”的方法,将本以为要减分的因素转化为“加分”,将本来是除法的教学效益转变成乘法运算的效益。我们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就是要避免教学设计刚性化所带来的尴尬和一筹莫展,就是要让教师当教学“小舟”遭遇不可预测的风浪、涡流和潮头的洗礼或侵扰时,不致于乱了“方寸”,而是有勇气和胆识去应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决断。据此,强调教学设计弹性化,对于锻炼教师具有应对复杂因素的教学意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教学设计弹性化,源于教学观的更新,体现了对意义生成的高度关注和期待,是提高教学设计实效性的根本举措,是呵护和敬重学生生命活力的需要。
教学设计弹性化如何运筹呢?从思维层面,要解决好预设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的整合与互补;从创意层面,要动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操作层面,要改革教学设计文本的呈现样式。
(一)整合思维:实现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的协同互补
对于教学设计的运筹,要由单一的预成性思维,转变为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的契合。一方面要借助预成性思维,以预成的教学目标为取向,从教学内容的酌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策略方法的采用,教学评价的匹配等方面进行运筹、创意;另一方面,教学设计要依托生成性思维,以教学创新为取向,超前猜想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变数”和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有可能出现的“旁枝斜出”、“另类感受”和“独特体验”,运筹其相应的变通招数,并为难以猜想到的生成性因素,留下“进入”的通道和“接口”。通过预成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的运筹创意,从而建构教学设计的弹性空间,使教学设计既有计划性,又有变通性,以凸显其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张力、活力和引领力。
(二)动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谋划和处理任何问题和事情,都要善于抓住“牛鼻子”。教学设计弹性化运筹的“牛鼻子”是什么?即动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与教学生成不是彼此对立、不可兼容的矛盾体。尽管预设与生成有不同的内含和侧重点,然而两者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相互融通,是可以相互进入的有机整体。一方面,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预设时可充分考虑生成性因素并将其纳入预案中;另一方面,教学生成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源于预设并对预设所进行的必要修饰、丰富、延伸和超越。不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着眼和服务于学生,两者都奔向同一目标,即为了最佳地实现学生的发展。动态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其运筹之术可概括为如下三条:
第一,教师要尽量把可能出现的生成因素作为“提前量”纳入预案之中。
实施教学预设要特别关注意义生成。意义生成是课堂上最美的风景,是教学预设所要追求的效应。如果教学预设不考虑意义生成,课堂一旦出现种种生成性因素就会漠然置之,将本可以出现的教学亮点加以扑灭。笔者以为,教师在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与教师、与文本相遇时可能会出现的生成性因素,从而预留生成的时机和谋划出应对举措或备份。具体可从四个方面下功夫:其一,预设时注意营造生动的教学情景、仿真的生活情景、诱人的对话情景,学生进入情景后,就能触动新的想象,新的思考,孕育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感受,从而凸显出生成性因素的多姿多彩。其二,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精心地预设问题,能增加教学互动的可能性并为各种可能的生成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三,在预设教学方式和学生自学、感知、体验、交流、展示等学习环节时,可适当地提供相应的“备份”和“选项”,以尽可能地体现和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开发其潜能的需要。其四,预设时注意从教学时间安排和资源使用等方面孕伏一定的机动和变通因素,以便接纳课堂实践中师生、生生互动所催生出的始料不及的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话题和教学方式。
总之,教师要精心谋划,尽可能地把生成性因素作为“提前量”纳入到预案之中。
第二,课前按照预设进行预演,是动态处理好两者关系不可或缺的一招。拿破仑在总结他作战经验时说过“在每次战役之前,我都要让它在我的头脑中预演一遍”。学习拿破仑的经验,教师可以按照设计的预案,让自己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提前将学生、情境、教学内容纳入关注视野,获得一种对不确定性的会意,从而对教学预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让自己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进入课堂。
第三,教师注重借助“即兴设计”,修改、完善、充实教学预设。这是在课的动态运行中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基本策略。所谓“即兴设计”,是指教师面对课堂上所出现的变数和偶发事件,通过瞬间思考,而作出的应变性决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有人研究过,一节课内教师至少要做出30个与教学预案有关的“变动”和决策。无论教学预设如何充分,都不可穷尽课堂上意外生成的因素。“设计预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余文森)为了有效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转化为教学的亮点,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
综上所述,动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既要能构想教学设计蓝图;同时又善于拿捏“调色版”,把意义生成的五彩斑斓的色彩,充填到蓝图中。如此,教学设计才能消除刚性的痼疾而展示其弹性的光泽,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才能彰显先进性和优质性的价值。
(三)按照教学设计弹性化的需要,改变教学设计文本的呈现样式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项目的设计。仅以教学过程的设计而言,传统教学设计是单线型的,即只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以谋划。按照新课改的理念以及适应教学设计弹性化的需要,教学设计文本可采用复线型的样式加以呈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安桂清、桑雪洁与基地学校老师合作研究,提出了复线型“四栏式”教学过程设计框架(见下表)。
教学过程复线型“四栏式”设计式样
第一栏,为“教学活动与提问”,包括对课堂上学习活动的揭示和教师在不同情况下要提的关键问题;第二栏,预期学生的反应,包括教师预期学生会产生的想法、答案、反应等;第三栏,教师对学生课堂反应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第四栏,设计意图说明,旨在帮助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借助这种改进的教学设计文本,教师可充分考虑学生的反应,谋划出应对措施,并将其纳入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这种复线型“四栏式”教学过程设计,有利于教师和同行总结教学设计弹性化经验,逐步积累实践性知识,以增长运筹教学设计弹性化的智慧。
归结全文,教学设计弹性化,是深入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应然要求,是动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一种理想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弹性化,既摒弃了教学设计的随意化,又避免了教学设计刚性化的局限。教学设计弹性化,既强调预设,又注重生成,预设与生成犹如“弹性化”的双翼或双轮,使教学设计能够在引领动态的教学流程中演绎出“美妙”和“精彩”。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