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疹汤”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266例临床研究

2011-03-22 07:22陈海昆王博郑良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风团风邪斯汀

陈海昆 王博 郑良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康华皮肤病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荨麻疹是皮肤科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病。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大多应用赛庚啶、苯海拉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治疗,总体上都有效,但治愈率不高[1]。本研究除应用H1抗体拮抗剂依巴斯汀外,联合应用自拟中药方剂“隐疹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已完成26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6例患者均为2007年3月~2009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试验组138例,其中男67例,女71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6.8岁,病程6周~7年,平均12个月;对照组128例,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3~58岁,平均36.1岁;病程6周~3.5年,平均11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诊断明确,主要表现为病程6周以上,每天或几乎每天均出现泛发性风团及瘙痒;(2)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3)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系统性疾病。

1.3 排除标准

(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特殊类型荨麻疹;(3)12岁以下儿童患者;(4)正在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唑类抗真菌药物者。

1.4 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自拟中药方剂“隐疹汤”口服,日服2次,同时服用依巴斯汀片10mg,qd,po。“隐疹汤”药物组成:荆芥15g,防风15g,浮萍15g,苦参10g,石菖蒲12g,赤芍15g,黄芪30g,何首乌12g,胡麻仁15g,威灵仙12g,甘草10g。以上11味中药放入砂锅或铝锅内,净水浸泡1h后水煎,未开锅前用武火烧开,开锅后改用文火煎煮20min,倒出煎液。再加水同法煮第2次。2次煮完后,将药液混合,均匀分为2份,每天早晚各服1份。

对照组 只服依巴斯汀片10mg,qd,po。服药期间嘱患者忌辣椒、饮酒,忌海鲜、鸡、鸭、鱼肉、牛羊肉等食物,鼓励多吃水果、蔬菜。

两组患者均用药6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及3、6周各观察记录1次,根据症状体征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停药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诊,了解复发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对瘙痒、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按0~3分进行四级评分:瘙痒:0分=无;1分=轻微,对日常影响不太大;2分=中等,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严重瘙痒,不能忍受。风团数目:0分=无;1分≤10个;2分为11~25个;3分>25个。风团大小以最大风团直径计算:0分=无;1分≤1.5cm;2分:1.6~2.5cm;3分>2.5cm。

临床疗效根据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进行计算: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痊愈: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积分下降指数为70%~89%;进步:积分下降指数为30%~69%;无效:积分下降指数为<30%。痊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计为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6周后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分别为(6.69±1.32)分和(6.81±1.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的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分别为(0.67±0.64)分和(1.98±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6周后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两组共有3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试验组17例,2例轻度腹泻,1例头晕,其余为乏力嗜睡;对照组14例,以口干、乏力、嗜睡为主。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治愈者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诊,试验组有6例,对照组有21例患者复发。

3 讨论

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隐疹”等与本病相似。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属中医“瘾疹“病症范围。本病的发生,诱因虽多,但总与“风邪”有关,“风为百病之长”,包括外风和内风,或感受风寒、风热,或因血虚风燥、或情志所伤,正如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记载:此证“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出起皮肤体痒,二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2]。患病久,气虚不固,阴血不足,风湿外邪侵袭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此乃久病耗伤气血,己外不固,复受风邪侵袭所致。风为阳邪,具有向上、向外散发的性质,故风邪伤人,容易侵犯人体肌表,又因“风性善行数变”,发病迅速,“无风不作痒“,故本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治疗的前提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发病原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笔者发现大多数患者对某种或几种过敏源有明显反应,其血清中过敏源特异性IgE抗体阳性。因此无论何种证型,都应加入祛风散邪、止痒之药。

方中荆芥辛温,质轻透散、祛风解表、发汗之力较强,偏入血分,善透血分之邪随汗而解。防风辛温发散、质松而润、祛风止痒之力较强,又能胜湿、止痛,开发腠理、祛散风邪,故四时外感发病、挟风、寒、湿、热均可使用,二药配伍可用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防风甘缓微温不峻烈,发散作用温和,为风药之润剂;黄芪益气升阳、扶正祛邪,对于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发本病者,防风与黄芪同用,益气固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而不留邪之效,含有玉屏散之意。苦参清热祛湿、疗疮杀虫为治皮肤瘙痒、疥癣疮疡之要药,石菖蒲除湿健胃、杀虫止痒、理气活血、散风祛湿、芳香化浊、化痰开窍,二药为佐,既增加荆、防祛风之药力,兼有除湿之性[3]。胡麻仁甘平润燥、滋养肝肾,何首乌补肝益肾,养血祛风,二药相伍既可防发散太过而耗血、又可以滋补肝肾,益精血而养颜。威灵仙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消肿、止痛,配荆芥走表凉血行血祛瘀。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使黄芪升阳益气,佐赤芍甘缓止疼。诸药合用,以治风为主,兼以清热除湿,辅以滋阴养血润燥,全方具有益气养血固表,祛风燥湿止痒之功效。标本兼治,故疗效显著。

应用中药治疗同时加用西药依巴斯汀,可阻断或抑制组织胺及其他炎症介质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及皮肤红斑风团,逆转荨麻疹的许多症状,全方中西药合用,具有疗程短、疗效高、不易复发的特点[4]。而且以上中药安全可靠,副反应极为少见,说明在慢性荨麻疹的远期疗效方面,“隐疹汤”联合依巴斯汀疗法优于单用依巴斯汀,因此本研究认为“隐疹汤”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起效快、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好、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的先进性与传统方法相比:总有效率比较高。单纯应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或单独应用某种药物,很难彻底治愈慢性荨麻疹。联合多种方法,可提高有效率,但有效率很少有革命性变化,本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治愈83例,显著40例,总有效率为89.13%;而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64.84%,相差24.29%,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结束后,1个月回访,试验组123例,总有效人数中仅6例复发,占4.88%;对照组83例总有效人数中有21例复发,占25.30%;说明试验组不仅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远期疗效方面,也远远优于对照组。

治疗周期比较:应用传统方法治疗,因无特异性疗法,只有打消耗战,患者辗转多家,治疗周期无法统计,往往是久治不愈。而本研究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用6周左右的时间,约90%的患者均能治愈或取得显著疗效,即使是复发患者,延长一部分治疗及巩固时间,亦能取得痊愈,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副反应比较:本研究所用中药副作用很少,仅有2例轻度腹泻,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西药有十几例轻微乏力、嗜睡,未发现其他严重副反应。如果应用其他方法,特别是传统方法治愈,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如抗阻胺药的头晕、嗜睡、乏力、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糖皮质激素的向心性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股骨头坏死等,有的甚至影响生命;封闭疗法及抗生素疗法易引起过敏反应等。两者相比,本研究在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率及程度上都有显著的优势。

[1]孙大鹏.依匹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4):260.

[2]卢木荣.组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4):261.

[3]李文敬.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西医治疗学[Μ].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944.

[4]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06.

猜你喜欢
风团风邪斯汀
枪口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凯帕斯汀《变奏曲》的特点及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