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军 丁邦胜 吴 庆 林 斌 孔建新 马筱玲
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安徽 合肥 230001
随着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疟疾发病和流行程度越来越低,三日疟原虫少见[1]。笔者在门诊病人的疟原虫检验中发现了1例三日疟病例, 经住院治疗已痊愈,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29岁,安徽巢湖人,在非洲安哥拉务工回国后,于2011年2月1日首次发热,因临近春节在当地诊所按感冒治疗,症状有所改善。后来于2月4日和8日发作两次仍在诊所按感冒治疗,但疗效不佳。2月14日来我院就诊,经检查:体温38.9℃,脉搏86次/分钟,血压正常,无贫血貌。患者自诉有出汗、发热、畏寒、乏力,但头痛不明显。血常规检查:WBC:5.3×109/L,分类N:50%、L:20%、M:11%、E19%, RBC:4.68×1012/L,Hb:139g/L,Plt:71×109/L。尿蛋白:2+;ALT:95、AST:135。末梢血经涂片[2]、染色、镜检发现三日疟特有的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及其它各期[3-5](见图1-4)。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血涂片中疟原虫形态,确诊为三日疟。住院治疗,给予青蒿琥酯总剂量600mg,100mg/d,5d (首日加倍),治疗期间,每天制血涂片镜检,治疗后第3d-6d,血涂片中未检出疟原虫,病人康复出院。
图1-4 三日疟原虫各期 瑞-吉染色(×1000)。大滋养体(图1);未成熟裂殖体 (图2);成熟裂殖体(图3);配子体(图4)。
三日疟已很少见,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教材上的理论和图谱,三日疟很容易漏诊或被误诊为间日疟。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疟原虫形态学镜检上认真细致,不断提高对不同种类疟原虫形态的鉴别水平。典型带状滋养体(见图1靠上一个)和6-12个(平均8)个莲蓬样排列的成熟裂殖体(见图3)是三日疟原虫的特点,隔2日发热也是三日疟诊断的重要依据。
20世纪50年代,三日疟在我国呈散发,以后病例已很少见。1999年以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疟疾流行规律、生物屏障的改变等客观因素,疟疾疫情曾持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劳务输出不断增加,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感染疟疾的人员也随之增加,并且在疟原虫的种类上会出现恶性疟、三日疟的新特点,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及时了解并掌握这些新特点,对于从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回国的发热人员首先要考虑感染疟疾的可能,普遍进行疟原虫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李雍龙,管晓虹. 人体寄生虫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59-2006疟疾诊断标准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7.
3.周庭银. 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72~373.
4.刘志洁.实用临床血液细胞学图谱[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疟疾防治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