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作文立意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2011-03-20 19:42崔凤娥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益虫蜻蜓角度

崔凤娥

(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山东 莱西 266611)

“语之所贵者,意也”、“千古文章意在先”、“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这些表述都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中考作文特别是话题作文的“立意自定”本意在于减少束缚,给考生张扬个性、展示文采提供舞台。因此,有些同学便误认为可以淡化立意、任意而为,结果造成立意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立意缺乏新意。

我曾经听一个同学这样感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看到作文题目常常无从下手,硬着头皮写出作文往往是记流水账,立意陈旧俗套,缺乏新意。平时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题目中的导语有什么观点,他绝对不敢提出异议来……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了无新意。

(二)立意缺乏深度。

一些学生只看出标题或材料表层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而没有对标题或材料进行挖掘研究,没有触及标题或材料的实质。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通过问题揭示原因,这样一来,看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具体地说,他们的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而不能涉及“为什么”、“怎么办”一类较深入的问题。

(三)立意不够明确。

这类文章大多思路混乱,立意不集中,中心不明确,只是杂乱无章地把客观现象摆出来,没有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态度和审美倾向,文章散漫含糊,看不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或虽有中心主题,但表达不够充分有力,言而不实,空而无力。少数学生甚至在文章中表现出不健康思想,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文章立意不当,分析问题片面、偏激。文章一旦没有中心,就成了一堆没有意义的文字,这是作文的大忌,比任何问题都严重。所以,在立意时除了要考虑符合题意以外,还要考虑的就是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立意”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其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清代的王夫之在《聊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是说,写文章头等重要的是要提炼好主题思想,有了主题思想,运用辞彩章句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即使有一大堆材料,也不过是“乌合”而已。文章立意准确,主题深刻、高远、新颖,永远是衡量文章高下的重要依据。

那么如何立意呢?

(一)选好角度,立意求准。

一篇优秀作文,立意必须是准确、集中、鲜明。也就是说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要立意准确,选择角度非常关键。就是作者写文章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用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观察、审视客观事物,从而展开分析议论、评价等。“角度正”就是在观察、分析、评价客观对象时,要从正面认识和把握对象的主体或主流,把其中积极、健康富有典型意义的东西阐释出来,给人以教育和启迪,而绝不能把那些消极的、颓废的、支离破碎的、微不足道的、毫无意义的东西搬进文章中。我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散文,题目叫《捉蜻蜓》,有两千来字。开始是描述蜻蜓怎么飞翔,下面又写怎样用一根柳条扎个圆圈蒙上蜘蛛网去网蜻蜓,对如何网蜻蜓写得非常细腻生动,把一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劲写得活灵活现,后面又写蜻蜓原来是益虫,写得也很具体。以上写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只不过是常见的生活画面罢了。可是在后面却来了个奇峰突起,写道:“我心中时时感到愧悔,因为当年捉弄了那么多蜻蜓,并把那种祸及多端‘蛛网绝招’传流了下来。蜘蛛和蜻蜓同是益虫,我们却利用益虫捕食害虫的武器去捕捉益虫,这不仅是一场灾难,也完全颠倒了常理。”然后作者又写道:“这些,不禁使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以毁坏别人的劳动成果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对付敌人的工具和办法去对付朋友,不是曾给我们的社会造成过痛苦的经历吗?”看了这两段文字,不禁豁然开朗,深受启发。这段文字虽然不多,但它是全篇文章的精华,也可以叫文眼,这几句一出现,就使前面那些成为非常必要的描写,是有血有肉的东西了。运用这种方法写的文章,往往耐人寻味。

立意鲜明准确的关键就是要从自身感受最深的一点打开思路,然后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入思考,以求对材料的认识进入深层次。然后将其诉诸笔端,透过字里行间,传达给读者,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多维联想,立意求新。

文章的立意要新颖,关键要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如在抗洪救灾活动中,家人积极捐钱捐物,你被感动,想以此为题作文。如果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角度直接立意,就很有可能使这一素材成为俗材。有位同学从反面立意,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他拟题为《我们家的“葛朗台”》。先写父亲平时如何吝啬,再写父亲在救灾中慷慨解囊,对比之下,使这一看似平淡的材料焕发出光彩。又如以“砖”为话题,如何立意?通过砖的烧制过程,联想到砖经火炼才有用,人受磨炼方成才,于是从磨炼成才角度立意;从砖的形状,联想到做人要像砖那样方方正正,于是从做人角度立意;由砖的用途,联想到服从分配、甘于奉献的品质,于是从奉献角度立意;用砖盖房的过程,联想到团结合作成就辉煌,于是从协作角度立意。这样,就能从话题的本意想到它的象征意义,甚至与社会、人生中蕴含的哲理相联系。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给立意增加了多维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势,使作文立意新颖,不至于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

当然新颖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立意新颖绝不是硬要和别人唱反调,而是要先全面了解别人的想法,接受多方见解,然后认真辨认,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善于反向思维,独辟蹊径,用敏锐的眼光去感悟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文章。

(三)善于发现,立意求深。

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对学生来说,这就是深刻了。见就是发现,就是创造。

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美,从普通事物中洞见了其本质意义,比一般人观察得细,研究得深,琢磨得透,就会获得较为深刻的主题。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引戴师初语)这段话讲作文的“立意”最为精辟。虽然不一定篇篇如此,但它大致概括了一般作文的发意的规律:首先想到的意思,多是“陈言”,即一般化的,老一套的东西,没有新思想、新发现,应该“扫去不用”。第二番想到的意思就比较深入了,不再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了,而是比较普通的思想。但是这样还不行,不能满足于仅仅是正语,而应当再进一步地去研究、考虑,把这一番意思再放下来,“停止不可用”。然后,第三番意思又涌现于脑际了,这样才是真正的精语,精彩、独到的意旨。这时,你才能把主题真正地确定起来。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主题逐渐深刻的一个思维过程,是符合写作的通常规律的。想得不够,往往把第一番来者就当做主题加以确立,这就是我们的文章主题不够深刻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写作要站在时代前列,观察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内在本质,而不是浮光掠影,反映生活的表面现象。只有这样,对要表达的思想才能挖掘得深。即使是一时即兴抒怀之作,也要力求反映生活内在的东西,不能因为一时即兴而浮光掠影。在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引导他们写出富有个性的百花齐放的文章来。

猜你喜欢
益虫蜻蜓角度
神奇的角度
心灵深处的启发
心灵深处的启发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蜻蜓点水
稻田里的机器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