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无题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2011-03-20 19:42曾筱红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含蓄李商隐感情

曾筱红

(梅县教师进修学校,广东 梅县 514700)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但始终不能施展。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使后人为之叹惜。但他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下面,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周介人在 《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诗歌艺术也是这样,必须以“真”作为根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文学书简》)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无题诗的创作中,紧紧扣住一个“真”字,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通常说,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所以,它并非纯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客观上,它是作家揭示生活的真实性;主观上,它又表现为幻觉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反映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首先是诗中刻画了彷徨求索的形象,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自身,从而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如《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诗一开始便展开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绘:当天色将明之际,月冷烟笼,一片玉笙吹起,惊醒了孤栖的雌鸟,也惊醒了自己,这是眼前的怅望。而从眼前的怅望回思不久前的“梦断”,就更同情“羁雌”之苦,更感楼院的寒冷了。特别是“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两句描写得更细致。“月榭故香”,雨后花香,萦人梦寐,使久离京都,将远赴蜀川的诗人,想起印证年华的“一树浓姿”,而产生了梦断香消的感受。而当诗人梦醒之际,近处是风帘拂动,烛焰飘摇,远处是霜露苍苍。烛光霜色相互辉映,一明一暗。诗人通过这样微妙的感受,展现了人物如痴如醉的感情。通过这样细微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彷徨求索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之情。

像这样的诗例,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并不少见,这就说明,诗歌的艺术形象在表现自身方面是真实可感的。除此之外,诗中所表现的形象还在主观上反映了想象、幻构的真实,同样可以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比如《无题》“相见时难”篇,这是一首抒写绵长相思并表示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决心的名诗。诗人是这样吟叹相思之苦和对爱情向往之心的:正当暮春时节,又遭逢难堪的离别,因为相见既难,更觉离别时难舍难分。春蚕吐到最后一根丝生命才告终结;红烛结成灰烬泪水才流干——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诗人深致怜惜之情,并希望她保重。末联,希望有人为诗人传递他苦心相思的消息。

男女爱悦乃成相思,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李商隐能把这种情感写得这样生动、深刻、形象,相思苦恋之情能被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惟其如此,此诗才成了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绝唱。

又如《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篇,诗人把事实的叙述、苦闷的抒发和爱情的幻想交织起来,因而事件的描述更富于象征,也更富于跳跃性。此诗写一位女子深夜的思忆和期待,很像是一位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开始是想象恋人在闺中的生活,接着是追忆与意中人的匆匆晤别:“团扇遮面含羞去”,然后是孤灯独对时的无限寂寞,只希望有再见的机缘,最后表达了咫尺天涯的惆怅。诗中刻画的女郎,心中羞涩,见面匆匆,而错过了叙谈的机会。此诗着力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心态与时空交错,境界屡变,抒写出隐微深曲的恋爱心理。

以上表明,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展示的形象是令人可信的,因而显示着一种“真”的力量吸引着读者。但一首诗歌,要想有感人的力量,仅仅追求形象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强烈深挚的感情融注其中,当然,感情的深挚又须有形象的真切为基础,没有形象的真实,是很难体现感情的真切的。有评论家说:“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互相分割的。”诗歌艺术也是这样。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由于其形象真实可信,因此诗中所表露的感情诚挚深沉。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深沉;二是情感的丰富;三是情感的专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这是感情深沉的表现。譬如《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前途艰难、万里险途,归既不能,留亦不可,故只能犹豫其间。接着用“益德”、“阿童”之事说人生虽取舍万殊,终须归于有谓。想到自己碌碌依人,怀古思乡之下,岂能不早生华发呢?诗中“人生岂得长无谓”不正是长期飘零、寄人篱下的诗人的真实感受吗?

由于诗人怀着这样平生遭遇的切身感受,故其有关人生体验的诗,没有一首不是“全情贯注”的。不管是仕途的失意,还是政治的遭蓬,无一非深心之语、血泪之篇。诚然,从这些诗中,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人生遭遇,但只要仔细吟诵,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在“弹棋局”下所受的心灵创伤。这些心灵的“血泪”流于诗篇,感情可掬,令人同情不已。

李商隐的无题诗感情深挚,还表现在诗歌表达了丰富、复合的感情。《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表现的就是一种复合的感情,里面有重温旧梦的哀伤,有一生沧海桑田的慨叹,有质朴无华的怀念,有追寻理想的迷惘,有坚贞爱情的慰藉,也有不堪回首、无可奈何的伤感。这种丰富情感的复合,传达了人们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找不到恰切词语来表达的复杂的社会情绪,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感受,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感情深挚的第三个表现是诗中表现了对理想对象、对爱情执著不懈的追求。显然,感情虚泛轻浮是不会感人的,只有专一的感情,人们才会为其所动。必须说明,在上面说了感情丰富,而这里又说感情专一,是否显得矛盾了呢?不是,因为感情的丰富、复合是对单一化、简单化而言的,而感情的专一则是对轻浮来说的。其实,丰富的感情也应该是专一的,丰富和专一是完全可以和谐的两个方面。譬如《无题》“相见时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抒述离情,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那种缠绵执著的相思别恨,委婉而热烈,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象的执著态度,感人至深。

像这样的诗,无题诗中还有很多,如一部分《无题》和《春雨》、《昨日》、《相思》、《银河吹笙》等,这类诗中所表现的执著追求和终生不渝的情意,都引起了后世千百万向往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心底的共鸣,引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并努力去创造。

以上表明,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构设的形象真实可信,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诗中流露的感情诚挚深沉,又使读者往往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流连吟赏。因而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审美认识,这就造成了审美的复杂性。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历史的继承,同样,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其继承的一面。中华民族历来就把含蓄称之美,即隐约、朦胧之美。这种观念,经历了千百年,现在仍在延续着。所以,千百年来,“含蓄”成了几乎是举族公认的一种美的表现。李商隐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和启发,在提倡为诗务真的同时,也极讲究意境的朦胧。其诗作中有不少佳作,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空濛淖约的风韵,具有一种含蓄之美。“追求朦胧含蓄美”可以说是李商隐一贯的审美情趣。叶燮在《原诗》一文中说,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因此,他的诗歌意境往往是扑朔迷离、旨意深邃的,却并不显得艰涩,绝大多数还是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原因之一是它具有了上面所说的含蓄之美。或者说,李商隐的无题诗因其构思奇妙,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产生了一种诱导力,这种力量作用于读者的求知本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回味的快感。

意象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是李商隐无题诗含蓄美的一种表现,这一表现在其诗中非常突出,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篇,先写梦境,接着写醒来后的情景,然后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最后一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空间辽阔的画面,而实际是以衬映和意中人远隔的悲哀。而且,爱情是人间、游仙是天上,诗人却偏把人间写成天上,把爱恋阻隔之情寄托于仙山缥缈的情境之中,意象更加显得幽邃蕴藉。

李商隐还善于利用时间的悠长来渲染出朦胧的画面。例如他那篇回溯自己的坎坷生平的《锦瑟》,那么多的弦柱,象征了早已消逝的无限年华。当时已感怅然若失,而现在追忆,就更加索然无味了。把一种幽丽而哀怨的古乐声,安排在凄清月冷夜和朦胧山霭的背景中描写,让它象征华年消失的悲哀。这诗篇,表面看来,由于意境的“包蕴密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杨亿论义山诗语),读者常常难以掌握而有迷茫惝恍之感,但只要悉心玩味,就会感到其诗中之意,余味无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意象含蓄、寄寓遥深了。

如果说诗歌意象的蕴藉、寄托的幽深,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令读者咀嚼回味的话,那么,李商隐诗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艺术的境界与实际人生的境界保持适当的距离,表现了一种“距离之美”。这种“距离美”,既可含蓄地表达感情,又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可让读者任心取舍,更是令人回味不已。这种“距离美”正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含蕴、构思奇妙的又一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构思追求着“距离美”,无题诗表现着“距离美”。“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或融政治于爱情,或借具体可感的形象以托寓抽象难言之感情,都是无题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制造“距离”的突出特点。

比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篇,全诗描写浑融概括,虽多直接抒情,但其中却隐寓着深广的政治遭蓬。“神女”一联,借爱情的遇合喻托政治遭蓬的意味尤为明显。诗人触事生悲,深感往事如梦,而此时此境,恰似小姑居所,独处无郎,表明了诗人政治上的孤独无依。“风波”一语,寄寓作者身世的用意也是较为明显的。

绝望颓废的心情,置于繁花似锦的意象中,也是李商隐创造“距离美”的惯用方式。如诗人于晚年无望中“思华年”的《锦瑟》,充满着“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感,可诗人却把它置于明亮温暖的意象中,再配上鲜艳的色泽,和谐的音调。当读者在玩索吟咏之时,虽也能触摸到诗人“已惘然”的沉痛之心,但却并不特别地感到悲切,体现了一种“哀而不伤”之美。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从上面可以知道,李商隐无题诗所表现的含蓄,是和诗歌丰富的内涵紧相结合的,做到了“义生诗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使读者思而有所得,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无题诗中艺术与生活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造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让读者对诗歌采取恰当的审美静观态度,从中得到脱俗雅致的美感享受。而且诗中的意象呈现了某种程度的迷离恍惚,于是,读者在形象的观照中,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探求的活动,从而得到一种涵咏回味,灵思领悟的快感,满足了读者本能的探求欲。所以,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一种引人寻思回味的力量,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刘熙载在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曾提出:“凡物之文见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文学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妙合,才能创造出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意象,从而产生出无穷之味,不尽之意,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样,用其独具新颖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其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他的无题诗之所以成功,也可以说是因为诗中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而且突出地显示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无题诗表现手法的独特新颖,从下面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反映。

首先是诗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是和象征手法融于一体的,且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还紧紧地扣住深厚的感情作为基础。“工于比兴,妙于意象”,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他善于寓意象于比兴之中,用他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幽缈朦胧的诗境、变幻无端的意象。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奇辉异彩,丽情幽思,那广博深微的超妙的艺术境界,使读者目眩神迷,感受到强烈的诗美。诗中的具体事物也都披上了诗人心灵的深情:“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这是寻常的吟物吗?不。我们透过初生的柳叶,纤美的嫩蕊,还有那娇花细柳中穿来插去的紫蝶黄蜂,不是还可以想象到一个沦落凄清的诗境吗?通过“各无赖”和“俱有情”,诗人把自己抑郁苦闷的思归之情巧妙地传给了读者。

又如《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一切都过去了,春天,爱情,随着大江昼夜不舍地流去了,连同我的追悔,我的深情。诗人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黄莺,用它的伤悲的泪水滴在最末的一朵小花上,去伤悼一去不复返的芳春。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真可谓妙到毫巅了。

李商隐无题诗中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神秘曲折的意境,使读者常常玩味无穷,就像嚼一颗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二个表现是比兴有赋,赋比相融。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不仅构思含蓄,而且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中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在表现手法上更表现了他“似花还是非花”的一贯特色。落寞的诗人,在美好的春宵中,在一次令人沉醉的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属意的姑娘。虽两心相印,但好事难成,聚散匆匆,所留下的只有迷惘的追思。诗中把酒暖灯红的盛会和去马应官的生涯两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希望和失望的复杂心情。诗中“昨夜”一词的重迭,“星辰”和“风”的突出,既象征当时良宵中的心情暗淡,又显示了和风所带来的并非愉快而是惆怅。“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婵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整首诗中的描绘笼罩了沉沉的夜色。“走马兰台”的生活就像秋蓬飞舞,象征彼此心心相印的“灵犀”显得多么神奇。因而整个形象朦胧隐约。但由于用了“身无彩凤”、“心有灵犀”铺写执著之情的明快语言融合其中,而最后又直白地点出好景不长,表明离开“兰台”前夕的心情抑郁,又是那么沉着痛快,比兴中酌于赋体,因而诗中含蓄的意蕴也就豁然了,使读者在“千回百转”苦“味难觅”中一下子得到了一种似已明白而尚属迷蒙的意象认识。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三个表现是常常出现若干有关的意象,达成与象征中心的妙合。无题诗中象征事物错综复杂,但这些象征事物,从头到尾都扣合着一个主要的作为中心,使几个与之有关的意象,一并构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体系。

譬如《锦瑟》,用锦瑟这一哀怨、华彩却已不合时宜的古乐器,来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一弦一柱,无不引起已逝华年的追思。这已经是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和善于渲染出一种迷惘情调的手法了。但诗人在以锦瑟贯穿全诗的同时,还安排了蝴蝶和杜鹃、沧海泪珠与蓝田玉烟作为锦瑟声声的内容,互相衬映。蝴蝶迷离,表示乐声飘忽,也象征唐王朝前途的迷茫。鹃声悲苦,表示乐声凄厉,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势每况愈下的悲愤。沧海明珠表示乐声凄清,也象征诗人怀才不遇的痛怨。蓝田玉烟,表示乐声迸发,也象征诗人不甘屈抑的性情。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妙合,使读者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细细吟玩,还可以获得曲径通幽、珠联璧合之趣。

固然,李商隐的无题诗因用了错综的象征事物,造成含蓄较深而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但许多读者都把这个“困难”当作一种乐趣。细细咀嚼,逐步突破,本来就是读者领会含蓄之美的一个过程;而当诗意豁然贯通之时,那对于前此所感的困难,便会朗然冰释,而此时的读者,回想突破之难,反而更觉诗意深藏的妙趣了。因而,读者在体味到诗意、乐趣的同时,尚有一种“难题已解”的快意。

从上面三个表现,说明了李商隐无题诗运用手法的新颖、独特,也正是由于其无题诗具有了那些独特新颖的特点,才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去探胜、研学。

[1]汤高才,吉明周,贺银海.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1126-1249.

[2]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168-176.

[3]陈新璋.唐诗宋词名篇注评[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308-321.

[4]潘天宇,谢钧祥.全唐诗佳句精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385-394.

猜你喜欢
含蓄李商隐感情
嘲桃
石榴
带着感情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带着感情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