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2011-03-20 20:28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语文课程

徐 茹

(南京市燕子矶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38)

语文教学富含情感因素,教师要对情感因素进行良好的把握,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让语文教学充满情感的同时,更要让语文课上得富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兼有语文和人文的特点,这才使得语文课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达、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场所,从而在根本上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语文教学首先是认知活动基础上的情感活动。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积淀,折射历史,形成一个个真善美的世界。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文章组成,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

语文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鲜明特点,如形象感染力强,能够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等等。文章情,师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充满情感,只有情景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

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感,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学仅做到“情浓”还不够,还要“味浓”,即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由“语文”和“人文”共同调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近来,语文教学中出现一些倾向,语文课有时上得不像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例如,我曾听过一节“探究月球文化”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整堂课,老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月食原理和月亮的很多图片,语文课变成了天文课,闻不到一点点语文味。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说过,“语文味”是语文和人文调制出来的“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鲜明特点。

一、语文课首先姓“语”,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最大体现。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内容上来看,该课程标准第6条明确规定:“学生须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第8条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第9条和第10条分别对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出了具体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的教育目标的界定,从根本上使语文课保持了原汁原味,使那些五花八门的语文课中的“非语文课”黯然失色。任何一节语文课都必须把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摆在首位。

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应在教学过程中,把认知、理解、练习、运用紧密结合起来,侧重于提高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知识宜多讲授和自学;侧重于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知识,以及听说读写方法指导,等等,不能只停留在解释概念或死记硬背上,应妥善安排好认知与运用的结合,尤其重视训练环节,巩固学习效果。

二、语文课名“文”,要有人文味

语文学科的实质在于它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教育,具有特殊、深刻的教育特性,而且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交际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成员的智育、德育,以及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流。一个民族把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所有痕迹都珍藏在本民族的语言里。用“人文性”一词来概括语文学科的特点可能更为准确,它既涵盖了政治性、思想性,又包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无私的爱国精神,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意志,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丰富的情感和高雅的志趣,这些精神的种子反映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上的升华与成熟,在他们人生奋斗的道路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精神的种子就蕴含在每一篇课文中,就隐藏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广大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这些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培养出人格完善、心智健全、情趣高雅、情感丰富、富有朝气的人才,而不是成为人们惋惜的“知识机器”。语文学科担负着“育人”的重大使命,是最有人文味、最有灵性的学科。基于以上所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汉语是表意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如果繁琐分析课文,向学生硬性灌输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那么一堂课结束,学生记住的就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灵性不见了,究其实质还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无法通过教师等外在力量的传授和灌输来实现的。外力的灌输至多只能形成一个道德的准绳,无法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能在学生主体性的语文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通过熏陶感染才能逐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说到底就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教。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在尊重人,尊重学生,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语文课堂应比其他学科更多一些人文关怀。

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的字面意义,而且要调动各种情感体验感悟文章深层的思想内涵。学生在悟的过程中会生成不同的理解,教师要珍视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强调统解,它没有统一的诠释,“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3.重视多读书,让精神食粮丰富孩子的心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语文教师应特别强调让学生多读书,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多读名著,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满足他们对阅读的渴望,让他们在墨韵书香的浸染中,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切丰富的人生。

语文课程的语文味要浓、要足,可是在当前教育大环境中,一些课的语文味特别是人文味变淡了。如果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成绩和分数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那么,学生就会越学越愚,越学越窄,会严重妨碍甚至扼杀孩子的本性、灵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如此,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和人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1]刘淼著.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林,郭晓丽主编.人文教育.中国经济出版社.

[3]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语文课程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