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文字的多样性看日本的“杂种”文化

2011-03-20 20:28顾亚娟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外来语杂种日语

顾亚娟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1.引言

随意翻开日文报纸杂志,或者在互联网上随意点开一个日文链接,不管你是否了解日文,哪会发现日文和中文、英文、韩文不同,有多种文字体系。如这条消息:“米紙ニューヨーク?タイムズ(電子版)は11日、国際通貨基金(IMF)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システムが、最近、大規模なサイバー攻撃を受けたと報じた。”很明显,在这条短短的一句话新闻里,至少能看到四种文字,一种是方块字,有两种日文拼音字母,一种比较柔和,一种比较有棱角,还有英文字母,这些文字就是日语中常用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英文字母”。其实,除此之外,日文中还经常夹杂罗马字,就是拉丁字母,主要用于人名、地名及一些专有名词,如“SONY”、“SEIKO”、“TOTO”等。

日文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字体系,日本的文字体系是怎么形成的?从日本的多样性文字体系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什么特点?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日本文字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分为两大类:表语文字和表音文字。①

语素文字又称表语文字,是表示词或语素(语言的最小语义单位)的文字。历史上发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语素文字只有西亚的楔形文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但楔形文字和圣书字早已废止使用,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语素文字,为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使用。除此之外,日本语、越南和韩语也使用部分汉字。②

表音文字又分拼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二种。拼音文字是由多个单音字母合并而成,拥有单音或多音节的语音文字,拼音文字的一个字位只表示音节的一部分。现今绝大多数存在的文字系统都是属于拼音文字,例如英文和法文。音节文字的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节,最有代表性的音节文字就是日文假名。

如上所述,日本文字不仅涵盖了世界二大文字体系——表音文字和表语文字,而且表音文字包括了拼音文字和音节文字,音节文字又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一个国家的文字体系如此丰富、复杂,实在罕见。

3.日本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日本原先没有文字,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人学汉文,借汉字发音记录本国语言,再到利用汉字创造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最终将这些文字的使用发挥到极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3.1 汉字传入日本,万叶假名形成。

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并没有文字。1784年在日本福冈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汉委奴国王”五个字,中国南宋范晔所著《后汉书》中“倭传”有记载,确系后汉光武帝所赐。另外,在日本的其他地方还出土了印有汉字的公元一世纪铸造的中国铜钱。③据此可推测,汉字最早进入日本大约是在公元一、二世纪。但是汉字传入日本并不等于日本开始使用汉字,当时日本文明还很落后,印章、铜钱上的文字在日本人眼里可能只是一种装饰图案。日本人真正认识汉字、使用汉字最早大概是在公元四世纪,当时有大批懂汉语的朝鲜人到达日本,推动了汉字在日本的传播。部分贵族和僧侣开始学习汉语,写汉文。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公元712年)和最早的正史《日本书记》(公元720年)基本上都是用汉文写成的,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律《十七条宪法》(公元604年)第一条是:“以和为贵……”④十七条全部用汉文写成。有些汉文无法表达的专有名词或者歌谣采用汉字记录发音。就像有一则笑话所说的,中国人学英语时将“bus”标记成“爸死”,将“yes”标记成“爷死”,日本人借汉字的音来记录本土语言,比如将“山(yama)”记录成“耶麻”,每一个日语发音都有相应的汉字对应。这种方法用得最广泛的就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因此这种用来借汉字发音来记录日语的文字被称为“万叶假名”。古时,“名”与“字”通用,“假名”即“假字”,日本人认为只有汉文中使用的汉字才是“真字”,借来标记日语发音的汉字是“假字”。

3.2 平假名、片假名形成。

虽然六、七世纪日本人已经学会了用万叶假名来记录本国语言,但是万叶假名毕竟是原封不动照搬照用汉字,即便选择笔画最少的汉字,用来记录长篇大论还是非常不方便,相当费时费力,于是开始想办法简化汉字。简化汉字起初采用了两种办法,一种是“草化”,另一种是“省文”。⑤

草化就是用草书体写万叶假名,再简化。比如将“安”的草体简化成“あ”,将“波”的草体简化成“は”,将“良”的草体简化成“ら”,等等。

“省文”及省略,就是取万叶假名的一部分取代原字,比如只保留“伊”字的左边偏旁写成“イ”,或者只保留其右边部分写成“尹”。只保留“宇”的上部分写成“ウ”,或者保留下面的部分写成“干”、“十”等。

这些经草化、省略后的假名称“略体假名”。略体假名大约形成于迁都平安后的二三十年间,⑥即公元814—824年之间。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初期,略体假名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万叶假名并非每个音节只有一个字对应,因此草化和省略时选择的汉字因人而异,而且草化和省略的方法也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写文章时,有时用草化假名,有时用省文假名,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定。

平安初期末,草化假名和省文假名的使用开始分化。平安中期以后,其发展和使用已经完全分开。假名草化进一步发展,渐渐发展成与现在的平假名非常接近的字体,这些字体主要为女性所用,因此被称为“女手”,“手”即“字”。“女手”除了用于记录外,还被用于书法,因此字体的统一非常困难,真正的统一大概是在明治时期国家统一制定教科书时(约公元1903年)。

省文假名被称为“男手”,为男子在官方场合使用,而且进一步被简化,并得到整理和统一,除若干特殊假名外,基本做到了一个音节对应一个假名,而且为了区别草化假名,将省文假名称为“片假名”。

3.3 罗马字形成

日语中所说的罗马字,通俗地说,就是用拉丁字母表示的拼音。就像过去用汉字记录日语发音一样,日本人也用拉丁字母记录日语发音。十六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在日本传教,用罗马字标记日语。明治时期的罗马拼音也和新教的传播有关。现存最早的罗马字文章是1591年出版的『サントスの御作業の内抜書』。当时的罗马字主要是传教士布道的工具,只有传教士及部分日本信徒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当时的罗马字和现在使用的罗马字不一样,譬如“長崎”为“nagasaqui”,“大切”为“taixet”。

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罗马字,主要有荷兰式和兰学式罗马字、德语式罗马字、法语式罗马字、英语式罗马字。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1867年詹姆士黑本在《和英语林集成》第1版中使用的英语式罗马字,⑦后被称为黑本式罗马字。

黑本式罗马字是以英语发音为依据的,用来标注日文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1885年日本罗马字协会起草了《日语的罗马字书写方法》,对部分黑本式罗马字进行了修改,称“罗马字会式”罗马字。黑本在第三版中接受了罗马字协会的修改。1908年“罗马字拼写方式调查委员会”正式认定“罗马字会式”为“大日本标准式罗马字拼写方式”,此即今日所用的黑本式罗马字修改版。⑧

基于音韵学理论的日本式罗马字,得到了国内外不少的语言学者的赞同。可是对于英语的使用者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1937年的日本『内閣訓令第3号』颁布了以两者为基础的训令式罗马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统治下由于黑本式罗马字再次兴起而产生了混乱。1937年的『内閣訓令第3号』废止,1954年作为『内閣告示第1号』又重新公布,但是黑本罗马字因为出于国际的关系及以前的惯例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而无法作为国际标准。198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用训令式罗马字作为ISO3602标准。

4.日本民族在文字方面的创新

如上所述,从汉字传入日本到平假名、片假名体系的最终确立,从罗马字的出现到罗马字体系的最终确立,经过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的适应、消化、创造、选择到最终确立的过程。

这段期间,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作为文字书写体系的地位得以确立,日本民族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文字体系,而且在运用过程中进行了创新。

4.1 和制汉字及和制汉语。

日本人对汉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创造国字、自创新词、用汉字翻译欧美词汇等方面。日本人运用汉字造字法则创造了一系列新字,用来表示中国汉字无法表示的一些概念,如创造了“峠”表示峰顶,创造了“辻”表示十字路口,创造了“畑”表示旱田,等等。同时还创造了很多汉语新词,如场所、立场、复习、服务、保健、认可、市场等。在接受西欧文明之初,尝试用汉字翻译西欧语言,如将香烟“タバコ(tabako)”翻译成“煙草”,将玻璃“ガラス(glas)”翻译成“硝子”。幕末至明治期间,日本人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文明,创制了大量的汉语新词,或者借用中国古典旧词注入新意来译介西方概念、西洋术语。如化学、物理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法律、政治、革命、自由、权利、阶级等。⑨这些词汇后来又反输入中国。

4.2 和制外来语。

西洋文明开始向日本浸透时,以拉丁字母书写的欧洲语言也随之涌入日本。这些欧洲语言都为表音文字,用汉字表达有一定困难,因此日本人用片假名来记录这些外来语,以区分以“汉字+平假名”为模式的日语。

日本接触西洋文化,始于1549年葡萄牙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进入日本。之后又有西班牙和荷兰进入日本。日本人吸收了很多与贸易商品和宗教相关的外来语,如“メリヤス(西)”、“タバコ(葡)”、“キリシタン(葡)”等。 后日本曾一度长期采取锁国政策,但与荷兰的贸易关系一直没有中断。从荷兰吸收了外贸相关的外来语 “ガラス”、“ブリキ”等。明治以后,日本人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欧科技、文化,引进了大量的外来语,以英语为主,也有从别的语言引进的,如源自法语的艺术、服饰美容词汇,源自德国的医学、哲学词汇,源自意大利的音乐词汇。

日本人不但吸收外来语,而且通过省略原外语的一部分、将两个外语的部分结合、省略原外语的词尾等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和制外来语,以表达新的概念,或者用以进行一些微妙的区分,如 “コンビニ”、“テレビ”、“デジカメ”、“パソコン”、“エアコン”、“ワープロ”等。 和制外来语还包括动词,如 “サボる”、“リードする”、“コピーする”,包括形容词,如“ナウい”、“ニュ-い”,等等。

5.日本的“杂种”文化

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这是日本著名的思想学家、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的观点。加藤先生所说的“杂种”是一个中性词,“如果说英法文化是典型的纯种文化,那么日本文化就是典型的杂种文化。这里,杂种既不是贬义词又不是褒义词。纯种也如此。要说好坏,纯种中也有坏的部分,杂种中也有有趣的部分”。⑩日本文化的杂种性不仅体现在文字体系上,而且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5.1 日本文字的“杂种”性。

日本文字中,既有中国的汉字,又有参照中国的造字法自创的汉字;有根据汉字创造的平假名、片假名,还有用拉丁字母进行拼写的罗马字。日语词汇中,有日本固有的词汇,有从中国学来的词汇,有根据中国的造词法创造的大量汉语词汇;有大量的来自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各国的外来语,还有根据实际需要创造的和制外来语。日本的文字是多元化的“杂种”文字。“杂种”并非简单地拼凑。从没有文字,到拥有表音文字、表语文字,拥有拼音文字、音节文字,日本人经过了拿来、消化、不断加工创新的过程。文字“杂种”化的过程,是日本民族摄取外国文字精髓、创造日本特色文字体系的过程。

5.2 日本文化的“杂种”性。

日本文化的“杂种性”,已经深入日本民族的骨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政治形态、宗教、建筑、艺术到民俗、服饰、饮食,无不体现出“杂种”性。

日本有象征天皇家族,也有首相和参议院。

日本人在孩子出生时去神社参拜,结婚时穿着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去世时按佛教仪式举行葬礼。

日本的建筑大都融入了西洋风格,外观样式看上去是西式的,但部分房间做成和式的,保留榻榻米风格。

日本人平时穿西式服装,节日穿和服。

日本的女孩节来源于中国的“三月三”,日本的“男孩节”来源于中国端午节,又融入了中国“鲤鱼跳龙门”的文化因素。

世界上各种文明都能在日本找到影子。这就是日本的“杂种”文化,各国先进文化的融合体。

6.结语

无论是从日本多元化文字体系的形成,还是从日本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生活习惯,我们都可以看到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如饥似渴地吸收一切先进文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日本的“杂种”文化显示了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一种不甘落后、发奋图强的态度。

注释:

①河野六郎.「文字の本質」.『岩波講座日本語8文字』,P10.

②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F%AD%E7%B4%A0%E6%96%87%E5%AD%97.

③大島正二.『漢字伝来』,P4.

④维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8D%81%E4%B8%83%E6%9D%A1%E6%86%B2%E6%B3%95.

⑤大坪併治.「片仮名·平仮名」.『岩波講座日本語8文字』,P251.

⑥大坪併治.「片仮名·平仮名」.『岩波講座日本語8文字』,P254.

⑦日下部文夫.「日本のローマ字」.『岩波講座日本語8文字』,P350.

⑧日下部文夫.「日本のローマ字」.『岩波講座日本語8文字』,P352.

⑨冯天瑜.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过程.学术月刊,2003.12:74.

⑩加藤周一.「日本文化の雑種性」.『加藤周一自選集2(1955-1959)』,P6-7.

[1]『岩波講座日本語8文字』.岩波書店,1977.

[2]大島正二.『漢字伝来』.岩波書店,2006.

[3]加藤周一.『加藤周一自選集2(1955-1959)』.岩波書店,2009.

[4]冯天瑜.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过程.学术月刊,2003.12.

猜你喜欢
外来语杂种日语
原来它们是“外来语”
湖羊及其杂种生产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差异研究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从中韩外来语发展看全球化时代外来语对文化的影响
玉米—大刍草杂种F1籽粒品质杂种优势分析
浅析英语外来语的规范使用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也谈“诈马宴”——兼议汉语中外来语译名词义的演变
不同氮效率茄子基因型及其杂种F1的氮素吸收特性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