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兰贞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潮州 521031)
在当今信息时代,学校不可能是一座“孤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协调、不一致,往往会导致教育效果互相抵消,产生“学校千日功,不抵社会一阵风”和“5+2=0”等现象。如果我们能够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企业为辅助、社区为平台,把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多途径、全方位、主体化转化,构建“四位一体”的和谐的、双向互动的、相互渗透的立体教育体系,中职德育就能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以学校德育为龙头,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因此在德育体系中,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中职学校应树立“综合育人”意识,把学校的一切活动,方方面面全部纳入育人机制,包括德育管理、学科渗透、班级建设、团队建设,以及师德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等,真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育人格局。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到教书育人。
学校的德育不仅仅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包括师德修养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外,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品行和情操,否则难以使学生信服。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水平。不只德育课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德育渗透。班主任更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求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总结经验教训,真正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爱护学生。
(二)依托社团优势,做到活动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他认为,一个孩子如果有了非常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技之长,那么这样的孩子就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兴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他的活动都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中职学生处于精力非常旺盛的时期,学校应支持社团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无事生非。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校硬件建设的美化绿化。在有限的空间里精心设置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在富有启发性的优美环境中,师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灵感,启迪了智慧,“软环境”是指学校着力搞好文化环境,努力给师生以人文关怀。学校要从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的角度来建立制度,采取行动,使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注,从而觉得在学校中有归属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凸显学校在家庭、企业、社区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特别指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在德育的影响渠道、影响方式、影响强度方面各具特色。抓好校内教育是重点,校外教育是难点,由于校外教育基本上处于半自发和零碎、分散的状态,因此,要形成德育网络,学校就要主动加强与家庭、企业、社区的联系,做好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工作,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性,推进家校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启蒙教师,并且是伴随孩子成长的终身教师”。学校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离开家庭教育的协调共振,其教育将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然而,很多家长因忙于生计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导致教育内容单一,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缺乏必要的关注、引导和帮助。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着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体罚打骂多,说服教育少等误区。虽然各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均不相同,对子女的“育人”意识更是见仁见智,但他们都有教育好子女的共同心愿。因此,学校如果能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科学地、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就会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为了更好地加强家校联系,开办家长学校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根据学生实际,家长学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通过全体家长会,传授科学的家教理论和方法,普及家教知识,交流家教经验,又可以单独邀请部分家长到校座谈,对具有个性化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指导,还可以设立家教热线电话,及时解答家长在家教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德育信息或者班主任、任课教师主动家访,面对面交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理智而科学地教育孩子;通过家校沟通,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尽可能与学校保持一致,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
(二)互参互管,增强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结合力度。
要由过去以学校为主,家庭被动配合,学校单方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表现的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学校指导家庭德育,家庭主动参与学校德育规划,分工协作、共同负责的双向沟通模式。家庭与学校互参互管、互帮互促,共同承担育人重任。家庭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积极主动地支持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学校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指导家长教育好子女,提供教育资源。学校要真正调动家长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实现家校合作,就必须在德育管理体制和方式上有所变革,关键就是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改变和增加家长委员会的职能,赋予家长相应的权利:(1)知情权。通过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和学生在学校情况的全面了解,拉近家校距离,这便于家长与学校配合,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场所共同对学生实施德育。(2)建议权。通过设立家长信箱、家长接待日,开通家长热线,在校园网上开设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栏等倾听家长意见,学校要采纳家长的合理建议,并对德育工作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正。(3)参与权。通过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使学校管理更贴近生活,更富有人情味,另一方面家长的智慧为学校所用,能使学校管理更为科学。(4)监督、评价权。家长要对学校德育的落实情况有所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学校提出反馈意见,学校根据家长意见随时调整德育工作。在检查学校德育实施情况时,家长能够自由发表看法,对学校德育实际情况做出评判。
三、以企业教育为辅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早期的中专学校都是由行业或部门主办的。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近几年来,大多数中职学校划归教育部门管理,校企联系反而有所减少。中职学校应根据形势的发展,主动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在目前没有明确政策要求企业必须与学校合作的情况下,学校可动用全体教职员工的人脉资源,争取更多企业的配合,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实训的机会。
(一)入学初期,培养职业意识。
在学生入校初期,学校应该安排一周左右的见习时间,旨在帮助他们尽早接触未来的职业角色。学生利用见习周,了解企业理念、参观企业成果、观察员工工作,对企业有个初步印象。对于一直在校园里生活缺少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通过“走马观花”,获得一些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榜样教育,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到企业邀请往届毕业生当中的成功者回到校园现身说法,与学弟学妹分享他们的经验与快乐。由于所处的环境相同,起点相近,这些榜样的经历对学生而言既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又具有很高的可学性。
(三)顶岗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让学生在生产一线中看看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在工作中得到应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要胜任这样的工作还有哪些方面的欠缺。同时,可以听取一线工人的工作经验,认识自身的价值。
(四)文化熏陶,培养职业道德情操。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深层次的反映,融合了民族与时代的特色,而且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有血有肉的生命力表现,能唤起无限热情和冲动的精神力量。中职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自信心,培养竞争与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做到敬业、爱业、乐业。
四、以社区为依托,扩大社会教育影响面。
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有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社区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社会环境,中职德育应立足于社会文化、经济、地域、人口、社区特点和学生道德行为知、情、意、行的实际,筛选、规划、整合学校及周边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条件,使学校德育社区化,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全社区人人参与、主体互动、和谐发展、富有实效的德育模式。
(一)齐抓共管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与社区的德育共建,就是要使社区的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维护地区的安定团结,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呈现进步、积极向上趋势,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抓得紧,文明程度高,就能为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德育大环境,并在实际工作中起到推动作用。
(二)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协助抓好德育工作。
学校要挖掘整合社区的人力资源,如街道社教主任、社区关心下一代干部、各类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等,并对这些人员基本情况做一次全面调查登记,把部分教育热心人组织起来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邀请他们参与制订学校德育计划,制定德育内容,邀请他们到学校举办法制讲座等。同样,社区在制订青少年校外教育计划时,请学校领导、老师共同商榷,使学校、社区的教育目标一致,达到德育工作学校社区齐抓共管、互动促进的工作目的。
(三)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区举办的实践、文艺活动中。
利用社区文化团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是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协调的有效方法。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各种文体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并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而经常性的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使以往处于“配角”地位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实施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参与社区的活动中努力渗透德育,让学生从接受德育中感到确有所获。例如我校参与社区组织的捐款义卖活动,学生将创作的作品捐出来义卖,募集了大量善款,学生既懂得了要关心他人,在大家争相购买自己作品的时候,又有了成就感。
(四)扩大校外德育基地。
充分运用社会的德育资源,使学生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如将福利院、敬老院等地方定为学生长期的德育教育基地,并定期为其服务。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靠灌输的误区,构建德育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沟通,课堂教育、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互补的新局面。
(五)让社区与家庭密切衔接。
家长是社区的一员,学校与社区的德育共建,使得家长的思想观念、素质有了同步提高。学校可以请社区教育委员会人员帮助创建家长学校,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规范化,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家长的人才观得到转变,家长更加支持孩子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更加重视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过程中,也会重新审视自己和父辈的关系,获得青年人应该具有而较为缺乏的尊老爱幼和自立自强的精神。
总之,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架马车齐拉动,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过程互动的德育培养实践模式,构建大德育的概念,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这将是中职德育的发展趋势。
[1]刘合群,香卓伦.中职创业教育新理念[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154-156.
[2]石伟平,王乐夫.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2008[G].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263-266.
[3]刘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探索[J].理论导报,2006,(10).
[4]刘卫群.三位一体 全面渗透——对肇庆市职业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道德教育网络管理模式的研探[J].江西教育论丛,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