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琴
(防化学院 基础部,北京 102205)
《诗经·采薇》走进古代征人的内心世界,还原他们在战场上鲜活的生命个体,真实记录古代征人独特的人生体验,把责任担当和英雄主义从高高在上的神坛回归到平凡人的坐标上去阐释,这不但没有弱化战争中的英雄,反而使其变得更加真实和立体。
家是生命的起点,是人们心头永远的牵挂。尤其边塞寒苦,久戍必然思乡。《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由此可知,周王室为了应对“边患”所发动的频繁战争,催生了无数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中保家卫国的将卒征夫。他们不仅要直面生死,还要直面家园荒芜、亲情疏离。《采薇》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关的征夫对家的思念,唱出了他们在岁月流转中对个体生命思归而不能的无奈叹息: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诗歌首先以“采薇”起兴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苦:“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如果说连年征战、居无定所这种物质上的艰苦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常年戍守边关,远离亲人,连写封家书抒发思念之情都无法做到(靡室靡家、靡使归聘)的孤独则是他们难以忍受的。这种心情长时间得不到宣泄,进而发酵为近乎绝望的呐喊:“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呐喊声里糅杂着感怀父母生养恩德,欲尽孝而不可得的嗟叹;糅杂着思念爱妻,海誓山盟虽在,岁月蹉跎、夫妻远隔的哀怨……在归乡与戍守的矛盾纠结中,在家与国、忠与孝的徘徊挣扎中,一年又挨到了年终。诗人通过薇菜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暗示时间的流逝。随着时光的流逝,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也与日俱增。“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反复的感叹,将征夫个体生命的无力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经》军旅诗中,不乏表现久戍征伐、追忆室家的诗篇。《魏风·陟岵》被称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声声的呼唤、凄哀的叮嘱背后是征夫对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保家卫国的行为源于对亲人和家的珍爱,因为有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眷恋,所以才能在战场上放手一搏。这种朴素的情感,在当代的军营中依然保持着:“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梦中的她。”(石顺义,《说句心里话》)因此,承认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承认征夫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真实的情感,并不妨碍对勇士的讴歌,而是多了一份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古时出塞戍边、忠于职守、忠于君王与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保家卫国更是军人的天职,正如《诗经·无衣》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采薇》中将士们虽然思乡心切,渴望生命有个归宿,但大敌当前,他们便迸发出为家国而战的使命感,并希望通过在战场上的搏杀获得英名。这种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反映了征人超越自然生命的短暂获得精神永恒的价值追求。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诗歌虽没有正面去描写战场的厮杀流血,但是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装备无不烘托出战士们昂扬的战斗热情和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业业”、“骙骙”、“翼翼”等叠字的运用,形象地再现了战马的威武雄健。战马如此,将帅和兵士纵横疆场的兴奋和快意可想而知。由此我们不难想到,为国而战的理想就像一颗种子早已埋在这群热血男儿的心底了。与 《诗经》中《幽风·东山》、《邺风·击鼓》、《魏风·陟岵》等多描写久戍思乡、厌倦连年征战这样一批军旅诗相比,《采薇》对戍边生活尤其是紧张激烈战斗生活的描述,呈现了古代军人慷慨靖国难的生动场面,折射出他们为国效命、“视死忽如归”的价值追求。“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和他们内心极度的思乡形成强烈对比,在对比中升华了戍边将士的精神境界。他们用澎湃的热血书写忠诚,用默默的坚守编织保家卫国的荣光。
守边卫国、抗敌御侮是历代军人的职业操守和不懈追求。1942年5月份,戴安澜将军率领的中国赴缅参战远征军第200师在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年仅38岁的戴安澜将军身负重伤,不幸殉国。戴安澜将军在给妻子的遗书中这样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毛泽东同志曾为戴安澜将军撰写一副挽诗《五律·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这首五律即是对中国军人尽忠履职、保家卫国传统价值追求的赞美和讴歌。
战场上英勇顽强、奉献牺牲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争的历练,离散、安危、生死的抉择和考验,使军人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较常人更为强烈,对生命的理解更为多元。这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一旦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受某个人、事、物的触动,就会外化为对自己生命形态的无限感喟,这是人的真实。《采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了这种真实。
总之,《采薇》一诗既有思亲盼归中对个体生命的叹息,又有尽忠履职中泼洒生命热血保家卫国的豪情。诗歌还原了征夫们作为“人”而非战争机器对于自身生命形态的感喟,让我们近距离地触摸到古代征人勇武刚强的外表下心灵的脉动,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从而把他们生命价值中持久的坚韧和英雄本色表现得真实而质感。
[1]郑颖.凝眸.“军人”和“诗人”的双重目光.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3).
[2]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郑州大学学报,2006.9,(5).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