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札记

2011-03-20 16:53李苏红
文教资料 2011年34期
关键词:两手空空麦穗苏格拉底

李苏红

(泗阳县教育局 教研室,江苏 泗阳 223700)

要做一名好老师,有一样本领不可或缺,那就是研读教材。如果一味地依赖教参,或仅满足于以往的教学经验,走老路,那么教学水平就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相反,如果能像于永正、高林生等大师那样,多一点研读、揣摩、推敲的精神,就会发现文本诸多的“门道”、“佳妙”,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十二册教材已经四个春秋了,课文都是我耳熟能详的“老”作品。再次细细品读,又会产生新的体会,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何况“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我们对教材有更深更新的体会时,内心便会蓦地升腾出一股激动、一种欣喜,就像呼吸好新鲜的空气一样,每个细胞都变得充盈起来。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面对熟悉的教材,我对课文的重难点熟谙于心。然而,熟文本怎样嚼出新鲜味?我开始仔细琢磨。

课后练习第四题是“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带点词语是关联词“虽然……但是……”和“即使……也……”。我略一沉思,用关联词语整合全文,突破重难点,这一方法很适合。

《最大的麦穗》这课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的文字,需要一定的关联词语来增强说理的透彻性,且我班学生在关联词语的运用上缺乏语感,常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现象,何不借此教学契机,训练学生使用关联词语说话和思辨能力呢?通过课堂实践,我的预设和生成一样精彩,做法如下。

第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初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并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署上名字交上来。顿时,学生的问题如雪片般飞来。我对学生提的问题给予肯定和赞扬后,进行梳理,归纳为几个大问题:

1.弟子们是怎么摘麦穗的,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

2.苏格拉底为什么说最大的一穗就是他们刚刚摘下的?

3.苏格拉底在弟子们摘麦穗前为什么要提“只许进不许退”的要求?

4.苏格拉底想通过摘麦穗这件事告诉弟子们一个什么人生道理?

第二课时开始,我夸奖同学们:“大家上节课很会提问题,不少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可以说提到了文章的节骨眼上了。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研读课文来解决。”“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我特地请来了四位‘嘉宾’。”正当大家好奇地张望时,我出示四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即使……也……”、“与其……不如……”,并说:“它们是关联词语大家族中的知名人士,大家认识吗?”(生笑答:“认识。”)“等会回答问题时可以请出你需要的‘嘉宾’助阵,看谁会识‘人’,有眼光!”(学生兴趣大增,受好奇心驱使急于学习新内容)

我让学生默读写弟子们怎样摘麦穗的二、三、四小节,读后谈谈整体感受。把学生的零星感受整理归纳并板书:

摘麦穗时:态度认真,要求严格,追求完美。

挑选时:眼界不开阔,不珍惜眼前一穗,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这时,我让学生“请出”一位“嘉宾”来评价弟子们摘麦穗的表现,学生一致选用“虽然……但是……”来评价,先是分散评价,

生1:“虽然弟子们摘麦穗态度认真,但是眼界不开阔,总是埋头或低头向前走。”

生2:“虽然弟子们选择的态度认真,要求很严格,但是他们随便丢掉眼前的一穗,很可惜。”

生3:“虽然弟子们追求最大,追求完美是没有错的,但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及时定夺,延误时机,不明智。”

后来我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综合评价弟子们的做法,他们熟练地概括如下:

生:“虽然弟子们摘麦穗时态度认真,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但是他们的眼界不开阔,不珍惜眼前机遇,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这个回答解决了“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读第5小节,引导他们选用“因为……所以……”说明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生:“因为弟子们摘麦穗时,不珍惜眼前的一穗,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一再地延误时机,所以最终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这时我适时地抛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最大的一穗就是他们刚刚摘下的?让我们看苏格拉底是怎样解释最大一穗的,瞧,他也借助我今天请的两位嘉宾说话呢。”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时一名学生提出疑问:“难道弟子们摘下任意一穗都是最大的吗?”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我引导同学们回顾上文,联系“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这句话理解。顿时,学生恍然大悟。此时已经有不少同学争着解释自己对“最大一穗”的理解了。我要求他们用上“虽然……但是”或“即使……也”说话。

生1:“虽然弟子们刚刚摘下的不一定是最大的,但对于两手空空来说这一穗就是最大的。”

生2:“即使弟子们摘下的是全麦地里最小的一穗,和两手空空比也是最大的。”

此时的学生见解越来越深刻,思维越来越缜密,不仅理解了苏格拉底说话的意思,更赋予“最大一穗”新的诠释,那就是与其苦苦找寻不易得到的那一穗,不如抓住眼前的一穗。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眼前”才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如何摘麦穗吗,他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弟子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当我把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抛给学生时,他们自然地到最后一段中去寻找答案。

有了上面的训练做铺垫,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理解最后一个问题便成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时,他们也从上面的学习中摸索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支撑,先化解问题,再进行糅合,从而突破问题堡垒。我先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分析“不失时机”和“错失良机”的原因和结果,再用“与其……不如”总结明白的道理。学生的回答丝丝入扣,精彩纷呈,他们除了熟练使用课以上四个关联词语,还大胆使用“只有……才”,“如果……就”等常用的关联词语。他们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生1:“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因为不失时机地摘下颗粒饱满的麦穗,所以收获丰厚;而有的人则因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所以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生2:“与其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不如当机立断,抓住眼前机遇。”

生3:有的说:“与其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如立足眼前,完成当前任务。”

生4:“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抓住眼前机遇,脚踏实地完成当前任务,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否则,将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一个同学不甘示弱,他要用上本课的所有“嘉宾”为自己说话。

生5:“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因为知道最大的一穗不易得到,即使碰见也不一定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结果收获丰厚;而有的人因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所以一再地丧失机遇,一事无成。与其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不如抓住眼前机遇,扎扎实实完成当前任务。作为小学生,我们应当趁年少,从小打好基础,长大才能干一番事业,不然到老后悔就来不及了。古人说得好:‘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苏格拉底之所以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是想让弟子们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发言的同学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不禁为同学们的出色表现暗暗叫绝。孩子们不是没有语感,不是没话可说,而是需要老师为他们搭建语言表达的平台,为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导航。只要方法对头,找准突破口,善于指引,就一样能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

最后,我在课堂上总结道:“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处世的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通过这节课学习,大家也收获了很多麦穗!关联词语可帮了大忙,它们在为你的发言助威,给你自信!给你力量!为了表达对它们的感谢,请任选一个造句,作为话别好吗?”(学生发言的激情和质量不在话下。)

这节课,我巧借关联词语,很好地整合了课文,去粗取精,成功地攻克了难点,顺利解决了课后问题。关联词语在为学生理解文本,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提供了有力的语理支撑。在引导学生运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不仅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的认识由模糊粗浅逐渐走向清晰深刻。

《最大的麦穗》这篇老课文,因为赋予了它新的生长点,以全新的视角和切入口设计整合,课堂就呈现出别样的精彩。“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文本无华,善钻遂现灵光”,善钻就是善于思考。思想家说,思考是一种美德;艺术家说,思考最具有魅力;教育家说,思考能产生智慧;社会学家说,思考是一种生存状态。我要说,思考即力量,它使人充实,而充实的生命才会永远年轻。

猜你喜欢
两手空空麦穗苏格拉底
五月麦穗金灿灿
彩虹色的雨
苏格拉底的信仰
岁杪感怀
苏格拉底
麦穗穗
拣麦穗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