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的第一“声”训练与评价

2011-03-20 16:53南京市浦口区陡岗小学江苏南京210000
文教资料 2011年34期
关键词:钱学森激励性感情

(南京市浦口区陡岗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王天江

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沉默的符号变成意义的表达。朗读教学是语文讲读教学中的传统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不少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讲解、朗读和背诵等形式,深入指导,强化训练,学生才得以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美的语言便会脱口而出。“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师要围绕朗读做文章,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时刻不忘“读”,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得“金”。那么,怎样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我进行了以下努力和尝试。

一、尊重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课标》)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个性也因之千差万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不相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检测也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是“有感情”地读?我认为要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应侧重情感体验,淡化技巧的要求,倘若说“正确”、“流利”地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出来的。在进行必要的“重复、停顿、速度、高低”朗读技巧指导以外,“有感情”地读更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

如朗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的结尾: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激荡着钱学森当时无比激动和幸福之情,要读得激昂些;有的则认为这里浓缩着他回国时的诸多艰难和辛酸,要读得低沉些;还有的认为这里包含着他对众多国际友人、正义之士的感激之情,要读得深情些。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都是成立的。又比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钱学森》中“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句话时,先让学生想一想钱学森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有的说,钱学森会想,你们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都收买不了我,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有的说,钱学森会想,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有的说,钱学森会想,虽然我现在生活在美国,但我心中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学生不仅体会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使这种爱国之情内化和具体化,所以读的时候有的激愤,有的慷慨,有的深沉,有的昂扬,但无不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二、讲究“读”的艺术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朗读教学的艺术即表现为形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形式为朗读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没有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也就没有有效的朗读训练。

1.范读。学生在学习前听范读,是对朗读的感知;学习中听范读,是对朗读的感悟;学习后听范读,是对朗读的赏析。恰当运用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帮助较大。可能有人担心范读会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削弱学生的自我个性朗读,这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似乎相悖。其实不然,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书写、绘画、音乐等莫不如此。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能表现自我的个性。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况且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还处在初级阶段,范读和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2.赛读。朗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学生投入了热情,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好语言,提高朗读能力。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赛中读,能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使朗读教学事半功倍。

3.问读。问读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在此,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的语句读出来。这样,在一问一答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读法表示不同的理解。会读就会理解,读得好就是理解得好。比如在教《我给江主席献花》时,老师问: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谁给江主席献花?学生自然把“我”重读,读出了自豪。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我”给谁献花?学生自然把“江主席”重读。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我给江主席献什么?学生自然重读“花”。通过这样的问读,学生对课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读与理解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4.帮读。如甲读后,乙点评,再由乙给甲示范读。由于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理念。

5.伴读。伴读是现在多媒体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朗读形式,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成果之一。在朗读中伴以合适的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将读书所悟在朗读中表达。伴读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排除干扰。

6.画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线、图表达出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鲜明起来。通过对视觉感受的刺激,产生对课文的感情。

此外,分角色读、个别读、集体读等也是十分常见而有效的朗读训练形式。

三、加强强朗读评价的激励性和有效性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朗读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语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如多用“你真像个小播音员。”“你读得真好听。”“你读得真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再重些就更了不起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等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提出不足,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加强朗读评价的激励性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注意朗读评价的有效性。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朗读水平的真正提高离不开有效的朗读评价。教师在激励性评价之后,还应给予准确的有效性诊断。新课标对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流利,除此之外还应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语气语调准确,并做到有感情,等等。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从这两个层次给予准确的评价,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要求。把朗读评价的激励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评价在朗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教,因人而定。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感情,领悟表情达意之法,练就学生自主读书的本领,在读中积累,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1]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

[2]小学语文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11).

[3]窦桂梅.玫瑰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钱学森激励性感情
钱学森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