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会莲
(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江苏 苏州 215155)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现象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
逆反心理在这里起了重大作用。这种心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即“不受教”、“不听话”,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 “高明”、“非凡”。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最容易产生这种逆反心理。在早恋这个敏感问题的处理上,教育者稍有不慎就会燃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在教育时惨遭滑铁卢。
事实上,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校园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女同学有公然牵手、搂抱等挑战学生道德底线的行为。对这些行为,许多老师不是没有进行过批评教育,但效果甚微。有时,问题虽在教师批评教育、写保证书、请家长这样疾风暴雨式的方法之下解决了,但二人的早恋真的就这么轻而易举消失于无形了吗?事实是:学生往往只是不再在公开场合有什么亲昵行为,私底下感情依旧,只是由地上活动转入地下,方法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对于老师对他们的处理,他们貌恭而心不服,那么我们就真的对处理早恋问题无能为力了吗?也不是,我以为,只要方法得当,则早恋行为是可防可控的。
但在这之前,我们一定要先探求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进而摸清他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对症下药。
我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青少年生理发育渐趋成熟,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客观上,家长教育采用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教育方法,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既然已经找到根源,我们何不就从此出发,先满足他们需要被尊重,成长需要被重视的需求,然后委婉地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戴尔·卡耐基曾说:“不受别人欢迎,是因为你没有照顾对方的感受,没有读懂对方的心思。”我们不能处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当你不顾别人的感受时,对方自然也不会给你好脸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不是也谈到人都有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还包括爱情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和尊重的需要(既自尊,又要求受别人尊重)吗?老子亦云:柔软可胜刚强。我们何不以一种柔性的方式进行处理呢?
如对于我班两个男女学生在学校的楼梯间搂搂抱抱,我这样做:
那天,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我给全班的学生们做了一次讲话。我说:“今天我既是以老师的身份更是以姐姐和过来人的身份和同学说几句开诚布公的真心话。”我首先在心理上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继续说:“同学们正处在青春期,在言情影视剧和小说美化了的爱情情节的熏陶下,向往爱情,这是正常的。追求美好的爱情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我们的权利。可同学们你们真的明白什么是爱情吗?中学时期你对异性产生的朦胧的好感是不是爱情呢?心理学上对爱情的定义是这样的:真正的爱情是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有共同理想和追求的男女的互相吸引。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的确不是一个能诞生真爱的地方。而且老师一直认为,真正爱一个人就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对她负责,让她幸福。但同学们现在吃的穿的住的花的全然都是父母的,自己连自己尚且不能养活,怎么能让别人幸福呢?现在来谈爱情是不是有点奢侈了呢?我由衷地想对憧憬爱情的姑娘们说:请自重自爱!毕竟在貌似爱情的感情冲动中,往往受伤害最深的都是女孩子啊!再说了,感情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朋友也许会变为仇人。当若干年后你们再见面时,你是愿意多一个朋友呢还是多一个仇人呢?面对有花无果的貌似爱情,我们最好还是把对异性的那份朦胧好感埋在心里,大家还是做同学,做朋友。等我们真正到了有能力去承担爱情的时候,再大胆地去追求。老师借用一下裴多菲的句子:‘爱情诚可贵,学业价更高。’当务之急,还请大家专心学好习,奋战迎高考。”
我并没有针对性地点名批评那两位学生,而是尊重他们,留给他们自我审视与反省的时间。因为学生自我心灵的触动胜过老师声嘶力竭的怒吼。那节班会课学生们好像都有所触动,听得很认真。
事后也没有再听说这两位学生有什么非正常的来往,我想这也许是他们内心都有所触动了。不久,在另外一个不是我所教班级的女生的周记中,我班会课上的讲话竟大致不差地被她引述了,并认为我的做法合理,通过同学之间的转述在她们宿舍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少同学开始审慎地看待自己及周围同学的所谓爱情。
得到学生的肯定,我颇感欣慰,觉得自己的方法比较有效。
教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难道在学生时代就没有过对异性朦胧的好感吗?就没有过和学生类似的行为吗?所以不要学生一早恋就视为洪水猛兽,就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这只是中学生这个时期正常的人性诉求。人性不可违,人性的东西,宜导不宜堵。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而不是逼人压人,完全没有必要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以摧枯拉朽之势,毕其功于一役,三言两语就解决学生人性中深层次的问题,那不可能也不合实际。
教育学生如同灌溉田地,疾风骤雨只能是雨打地皮湿,雨后地照干,与其这样不如和风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百度文库《逆反心理调试》.